鄒姓和鄒縣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呢?

鄒姓是中華常見姓氏,不過,你可知道這個姓氏與山東的鄒縣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嗎?而且,這個姓氏與文聖人孔夫子的家世也有著一段淵源,真可謂"頗有來頭"啊!

鄒姓是中華常見姓氏之一,排當代姓氏第六十位。歷史名人有古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現代著名新聞記者鄒韜奮,前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等。

與中國的其他許多姓氏一樣,鄒姓有數種來歷,而其主要的來歷不僅與今山東鄒縣有歷史淵源,還繞著一段"聖人"的家世之謎哩。

鄒姓和鄒縣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呢?

今日鄒城

在鄭樵的《通志·氏族略》中,鄒姓屬於"以邑為氏"。鄒氏的遠祖是建立商朝的子姓,周朝滅商後,將子姓王族的一支遷徙到今河南商丘一帶,建立了一個隸屬於周的封國——宋。據《通志》稱,到春秋時代,宋國國君宋湣公的後裔中有個叫正考父的人,受封於魯國的鄒邑,後"生叔梁紇,遂為鄒氏,其地今兗州鄒縣是也"。

宋國的貴族正考父何以會受封於魯國的鄒邑呢?這個疑問,我們可以在《孔子家語》中找到似是而非的線索。該書稱正考父是宋湣公侄子宋襄公的第四代孫,俟其生下兒子孔父嘉時,因"五代親盡",便從王族中分出來成一支族,姓孔氏。到孔父嘉的曾孫孔防叔任孔氏族長時,宋國發生內亂,孔防叔遂率領族人逃往魯國避難,《通志》中的"叔梁紇",便是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再生一個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文聖"孔子!《史記•孔子世家》稱"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生於魯昌平鄉陬邑",而據裴駰、司馬貞、張守節等《史記》專家們的考證,陬邑就是鄒邑,是叔梁紇"所治邑",孔子是出生在鄒邑,而後才隨母親遷居曲阜的。

鄒姓和鄒縣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呢?

《史記》中有關鄒姓淵源有所記載

用這些材料來印證《通志》的記錄,叔梁紇曾經食採鄒邑的講法,大概不是空穴來風。但是,《通志》又稱"遂為鄒氏",為什麼孔子依然姓孔而不姓鄒呢?這個疑問,在《史記》《孔子家語》等古文獻中也有些線索:據說叔梁紇在鄒邑有妻有妾,共生九女一子,孔子是他年過六旬後續娶少女顏氏所生。孔子出生後三年,叔梁紇便死了,由其母親將他帶到曲阜。孔子自小愛行祭祀禮儀,但孔母從不提起他父親葬在何處。這個秘密直至孔母死後,才由鄒人輓父之母道破。我們也許可以設想,叔梁紇去世後,其部分遺屬和族人仍留在鄒邑,以後便如《通志》所言:"遂為鄒氏"矣。

鄒姓的另一支來源是曹姓。曹姓即"祝融八姓"之一,後又分出鄒、菖等國。鄒國的國都就在今山東鄒縣,後來該地被魯國蠶食,成了魯國的鄒邑,叔梁紇治鄒邑就是在此以後的事。所以曹姓鄒氏的資歷要比子姓鄒氏更深遠一些。

鄒姓和鄒縣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呢?

鄒姓與孔聖人也有淵源

類似鄒姓出於鄒縣的事例,在"以邑為氏"的姓氏來源類別中,還有不少。封邑的產生,仍與宗法制相關:"天子"把國土分封給諸侯,諸侯又把封國內的土地分封給公族、卿大夫,或者像叔梁紇這類來自別國的貴族後裔,這種多層次分封的土地叫封邑,亦稱采邑,可以傳給子孫,於是其後人便有以采邑名稱為姓氏的。因為許多古代的邑名至今還保留在現代的行政區劃名稱中,所以,如果您對古今地名知識掌握較多的話,就可能循著鄒姓出自鄒縣的思路,為許多"以邑為氏"的姓氏找到它們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