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時間長了,孩子養成了厭學心理?不適應學習?送你四條建議

導語


孔子的著作《禮記.學記》一書中明確指出“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由此可以看出學習對於人的重要性。中國5000年文明,歷來崇尚“教育”,更是在此前提出“教育興國”的工作指示方針。自從獨生子女政策推行之後,再加上受“學而優則仕”傳統思想的影響。家庭、學校、社會對於學生的教育更加重視。


我們大多數家長對於孩子學習的場景都非常熟悉:

他似乎永遠都坐立不安;

遇到不會做的題目,總是不經思考,直接翻尋答案;

或者在沒有家長的監督下,就將手機打開,玩起遊戲;

或者做題目總是沒耐心,還沒做一會兒就厭煩了;

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明顯是對學習有了極大的厭惡心理,從而在行為上出現牴觸情況。

放假時間長了,孩子養成了厭學心理?不適應學習?送你四條建議

於是,家長們總是將“別人家的孩子”成天掛在口中,無論何時,都要拿出來與自己的孩子對比一番。除去學習,甚至有時候就連自己孩子生活飲食起居方面的行為習慣,都能夠找到與之相反的“正立面”模型作比較。上去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臭罵,“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哪怕有時候僅僅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都能夠成為親子關係之間的“導火索”。


就現在的情況來看,在經歷了九年的寒窗苦讀,經歷了中考的洗禮進入高中之後,有的的學生產生了該歇歇的想法,逐漸的對於學習持鬆懈的態度;有的對學習產生了一定的恐懼和厭惡心理,對於學習而言,已經沒有任何樂趣,更多的是變成一種不得不選擇被動承擔的“責任”。


於是他們覺得就像自己身處在黑產業下的“打工仔”,不得不接受“企業”(學校)的監督,“老闆”(家長)的“剝削”,任何一句“逆耳忠言”在“上級”(老師)的口中說出,都變得非常刺耳。


目前,“厭學”已經成了影響老師教學和學生個體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最能夠影響學生學習最具危害性的問題。在環境的帶動下,好學上進的學生常常因為部分學生的厭學、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而無法獲得一個滿意的學習環境。


高中生厭學現象的現實意義


對於厭學學生而言,純屬就是虛度年月、浪費光陰,逐漸地在時間消磨當中耗去了他們寶貴的青春年華。 根據新華社對於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厭學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高中生“有過不想上學”的比例佔到“84.6%”;其中經常有“不想上學”的比例達到10.1%。

放假時間長了,孩子養成了厭學心理?不適應學習?送你四條建議

相當數量的學生厭學而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必然會導致成批新文盲的產生。如果在較長時間內還得不到比較好的解決方案,逐漸累積,不僅會使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降,更有可能使學生對學習形成一種“厭惡性反應定勢”,走進學習情境當中,就會無意識地感到焦慮、壓抑、煩躁,甚至噁心等種種不適應的心理、生理反應。這不僅僅不利於學生持續性發展個體潛能,也會使他對這個學習社會化的要求擠壓排斥。而嚴重的厭學行為以及家長高要求下的指責,可能還會使她們心理扭曲,形成退縮、自卑、恐懼的不良特徵。

放假時間長了,孩子養成了厭學心理?不適應學習?送你四條建議

厭學心理


只討厭學習,缺乏主動性,被動或者根本不願意接受教師的授課,上課不認真聽講,極容易走神、睡覺甚至擾亂課堂秩序,對於學校、老師心生不滿,對於作業考試種種必要性的檢驗流程漠然處之。


一:消除高中生厭學心理

靈活運用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原理,幫助學生緩解厭學情緒,減少厭學行為。


巴普洛夫個人簡介:


伊萬·彼德羅維奇·巴甫洛夫,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條件反射理論的建構者。他在消化和生理學方面取得了出色成果,獲得過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生理學家。


案例①:很多的學生又回到家裡面,將課本放置一邊,總是第一時間打開手機,父母看到就會對他們說“趕緊把作業寫完”,而孩子總是統一的回覆“先玩兩把遊戲,在寫作業”。“於是爆發爭吵,卻遲遲不見父母,收回孩子手機”。此時親子關係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邊是父母堅持原則,一邊是孩子奮力抵抗。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根據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原理可知:這部分學生已經養成了厭學習慣。如果學生學習同某種能夠引發愉快情緒的活動反覆結合,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而且這種情緒性條件反射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推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因此父母應該瞭解孩子最喜歡做哪些事,然後把學習和這些課餘活動結合起來,這樣就會減少學生的學習枯燥感。長此以往,學生就能建立起穩定的學習興趣和潛意識行為。


放假時間長了,孩子養成了厭學心理?不適應學習?送你四條建議


遇到這種情況,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保持耐心避免爭端,青少年學生總是擁有一顆自以為是的“自尊心”,處在這個時期或多或少都有“叛逆”心理。因此,父母應當及時的收回手機,並告知孩子,完成作業便可獎勵一定的遊戲時間。


而不是隻知道一味的爭吵,卻遲遲沒有行動。“伸手不打笑臉人”,有時父母也要學會妥協,將心比心,讓他們感受到處理矛盾的溫暖。


二:愛的教育、端正態度


我國現代教育家夏丐尊說:“教育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之不能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教育家夏丐尊簡介:


文學家、出版家和翻譯家。提倡人格教育和愛的教育,提倡白話文,是中國最早提倡語文教學革新的人,曾參加抗日後援會,其代表作有《白馬湖之冬》《現代世界文學大綱》等。 光緒三十四年,夏丏尊任杭州浙江省兩級師範學堂通譯助教,後任國文教員。


案例②:在某學校,曾經有一位李姓同學,憑藉著中考718分的成績以年級第5進入高中。新學期開始,他認為自己依靠以前所學的知識,還是能夠牢牢佔據成績榜首。從而摒棄了以往優良的學習能力,終日上課只知道看小說、睡覺,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第一學期期中考試,成績排在班級22名;這還沒有結束,到了期末考試成績已經快墊底了。隨後、老師多次與他溝通,發現他已經完全由不學淪為了混學,成為了學習的困難生。如果你是這位學生的老師,該怎麼樣才能最有效率地幫助他實現“逆轉”?

放假時間長了,孩子養成了厭學心理?不適應學習?送你四條建議


分析原因:


該位同學,當實際結果與期望多次相差甚遠時,逐漸的陷入了學習的“惡性循環”,從而牴觸學習,產生厭學心理。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就會對學習對象和學習過程產生逆反心理體驗,倘若這種不好的體驗感,在固定學生的身上長期存留,慢慢的沉積固化為不良學習品質,影響個體發展,甚至貽誤終身。


該李姓同學班主任是我的好朋友,我非常詳細的知道這位老師是如何用“愛的教育”重新讓學生奮發學習。

①:肯定學生能力,中考成績能夠達到當地市、縣排名前幾名,說明學習能力肯定不差。

②:幫助學生組助認知誤區,改變不良學習態度,樹立正確方向。

③:激發學生潛能,將以往與如今成績做出鮮明的對比,“嚴格批判,不留餘地”。

④:讓學生重拾信心,根據以往教育經驗,以具體事實情況做出比較。時間還長,事情還沒有到最糟糕的一步,還有轉變的餘地。

⑤:制定計劃、揚帆遠航:有計劃的學習可以達到事半功倍,加強監督、管理,不讓任何一個有希望的學生就此沉淪。


果然,該名同學很快就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在第二個學期又“重回巔峰”,現在成績依然是年級的佼佼者。

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總會走出或多或少錯誤的那一步。“犯錯並不可怕”,關鍵是要知道如何去承擔應有的責任,彌補錯誤。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三:自我效能感應的提升,實施具體行動


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從社會學習的觀點出發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論,用以解釋在特殊情景下動機產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觀評估。評估的結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動機。自我效能理論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動機心理學家們的極大興趣。


案例③:家庭條件較為富裕的李明,樸素的校服裡面總是掩蓋不了他那一身國際名牌的衣服,穿的鞋子走到哪裡都能引起注目。學習吊兒郎當,他給人的感覺總是“似學非學”,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把學習放在心上,典型的在學校“混日子”。每一次班級同學犯錯群體裡面總少不了他,大多數老師都對他無可奈何。

放假時間長了,孩子養成了厭學心理?不適應學習?送你四條建議

我曾有一次問他“你以後有什麼規劃”?他給我的答案應該也在我的意料當中,說“我還小,能有什麼規劃?我爸說以後的事情他都會給我安排好,我根本不喜歡學習,又怎麼能夠在學習上面努力呢?有這個時間,我還不如多去打打球,買兩件衣服……”


確實如此,學生若是對學習沒有樂趣可言,歸結主要原因,也就是缺乏學習動機,沒有目的性的學習,自然會感到枯燥乏味,過程備受煎熬,自然而然會將注意力轉移,在其他事物上尋找新鮮感、滿足感。


在某次段考之後,看到他的成績一落再落,我發現事情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便重新嚴肅地找他對話,我記得當時只對他說了這麼一句話“作為一個學生,十幾年做同一件事情都做不好,為什麼你做不好的事情,別人就能做好呢?有錢固然比較好,但是有錢不能代表一切,有錢沒有能力的人,就像阿斗一樣,始終都扶不起!”


當天談話過程當中,語氣可能較為激烈。他好像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又不敢相信自己。


他跟我說“老師,我現在做還晚嗎?我的基礎太差了,我怕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沒有用……”

至此,我讓他先努力三個月,看看結果再說!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成績雖然沒有較大的變化,但是總體上來看也前進了不少。至少讓他感受到了學習的動力,而後就像換了個人一樣,身著也沒有那麼高調,老老實實的學了起來。

因為在他學習的過程當中,他看到了自己的能力發展,這就是激發他學習努力的最大因素。


四:奠定基礎,增強學習興趣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20世紀30年代在經典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創立的實驗方法。他為研究動物的學習行為,採用精確的測量習得反應技術,設計了一種由動物進行操作活動的實驗箱(通常稱斯金納箱),用來測定動物完成壓桿或按鍵活動的特定反應。通過無數次的試驗,就算沒有相關指令,這些實驗的動物都能夠完成特定的反應。


放假時間長了,孩子養成了厭學心理?不適應學習?送你四條建議

“學好千日難得,學壞一日有餘”!這句話我記憶非常深刻,我父親從小對我說到大。學習如此;工作如此;生活、做人更是如此。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自然,必定會建立自主學習機制。


學習不是一件短暫的事情,很多人一生到頭來都在追求學問;學習同樣是孤獨的,隨著年紀的增長,在以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中,相應的監督必然會逐漸的減少,到此時,你只能依靠自己原先的學習基礎和對自律,獨立完成。


厭學是學生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而持冷漠態度乃至厭惡逃避的心理狀態及其在行為方式上的不良表現。需要家庭、學校協同運轉,幫助學生走出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