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纳兰容若齐名,却因为一首心酸的爱情诗,被诗家雪藏


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让纳兰容若以一个痴心词圣的姿态长久地伫立在清代词坛之中。然而,当初与纳兰容若齐名,创立了浙西词派,与纳兰容若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的朱彝尊,却因为不肯删去自己的一首爱情诗,而青史无名。

他与纳兰容若齐名,却因为一首心酸的爱情诗,被诗家雪藏

朱彝尊与《风怀二百韵》

情深繁主簿,痴绝顾长康。

永逝文凄戾,冥通事渺茫。

感甄遗故物,怕见合欢床。

——风怀诗二百韵(节选)

这部朱彝尊不肯删去的爱情诗,叫做《风怀二百韵》。这首诗整整写了四百多句,写的是他自己一段因不被世俗接纳而痛苦万分的禁忌之恋。因为朱彝尊爱上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妻子冯福贞的妹妹,冯寿常。

那是朱彝尊十七岁的时候,他奉父母之命,与归安县儒学教谕冯镇鼎的女儿冯福贞成婚,入赘了冯家。少年穷困,只能靠教书讲学赚一点微薄的薪水。即便是明清,男人没有钱,也还是要被瞧不起。每当朱彝尊讲学回家,总少不了要面对家人的白眼。在那种情况下,只有一个人欣赏朱彝尊,鼓励朱彝尊,她就是冯寿常。

他与纳兰容若齐名,却因为一首心酸的爱情诗,被诗家雪藏

冯寿常没有因为这个姐夫没钱而嫌弃他,相反,她总是鼓励朱彝尊,还让朱彝尊教自己写字作诗。少年少女的朦胧初恋就在一次次的临窗描红中发生了。但两个人都知道这样的爱是不对的,是不被允许的。那是礼法森严的明清啊!他们不敢像唐代红拂女一样为爱夜奔,也不愿像大小周后那样制造“姐妹共侍一夫”的所谓“佳话”。他们只能发乎情,却终究止乎礼

即便两人如此压抑着对彼此的情意,两人不正常的感情还是被冯父察觉到了。冯父大怒,将朱彝尊赶出了家门。大约是为了避嫌,很快,冯寿常也在冯父的安排下另嫁他人。那一年,冯寿常十九岁,朱彝尊二十六岁。

他与纳兰容若齐名,却因为一首心酸的爱情诗,被诗家雪藏

宁不食两庑特豚,不删《风怀二百韵》

如果故事到了这里,不过也就是陆游与唐婉的一次翻版罢了。可是冯寿常却没能像唐婉一样嫁给一个爱她至深的赵士程,她嫁给的是堪比孙绍祖的又一中山狼。冯寿常的丈夫常年对她拳打脚踢,不到三十三岁,冯寿常就结束了她悲苦的一生,早早夭亡。

冯寿常不如唐婉幸运,朱彝尊却比陆游有骨气。陆游不敢违抗母亲的命令,任由母亲休了唐婉,自己另娶他人,沈园偶遇,唐婉赠他《钗头凤》,他也只敢回赠一句“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但朱彝尊却敢在成为经学家后,留下《风怀二百韵》,用来纪念冯寿常。那是讲究男女大防的清初,朱彝尊又是经学大家,留下这样“败坏风俗”的诗歌,是对他名声极大的破坏。于是,有人劝他把风怀诗删了,这样,身为大儒的他百年后还能进孔庙接受祭祀。朱彝尊却说“宁不食两庑特豚,不删《风怀二百韵》。”我宁可不吃那些祭祀的冷猪肉,也要留下我的风怀诗。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那段真情做一个证明。

他与纳兰容若齐名,却因为一首心酸的爱情诗,被诗家雪藏

小簟轻衾各自寒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桂殿秋》

除去风怀诗,朱彝尊还留下了一首小词《桂殿秋》。这首小词是在一次坐船的路上写的,那是离开冯家后,他与冯寿常为数不多的见面。冯家举家搬迁,朱彝尊与冯寿常同在一船上,可那时,冯寿常已经嫁做人妇。两人默默相对,却不能吐露一语。在船上无数次相对,却连执手相看泪眼,都不能做到。到了夜晚,大家共眠一舸,明明睡在一条船上,听着同一片秋雨连江的声音,可是你有你的一片小竹席,我有我的薄衾,我们彼此都想着同样的心事,不能入眠,觉得那么的孤单,那么的寒冷,却始终不能说上一句话,只能这样不发一言,各自听着雨,想着自己的心事……

他与纳兰容若齐名,却因为一首心酸的爱情诗,被诗家雪藏

后来,朱彝尊还出过两本集子,一本叫做《静志居诗话》,一本叫做《静志居琴趣》。静志,是冯寿常的表字。

一个冷冰冰的经学家有什么好做的呢?一个木偶泥胎,寄托在冷清的孔庙,享受着冷猪肉罢了。但这段爱而不得的恋爱,却是朱彝尊真真切切的爱的证明。没有这风怀诗,朱彝尊不过就是历史书上一个名字罢了,有了这风怀诗,有了这小簟轻衾的寒冷,朱彝尊才成了一个有着痛苦与快乐,有着感情的真实的人。


我是陈与彬,一个古典文学爱好者,关注我,与您一期一会,一起分享古典文学的有趣瞬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