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影評:所謂的“懂事”,就是壓抑天性,自我閹割

看完《狗十三》,最後一個鏡頭尤為難忘:李玩看著學滑冰的弟弟李昭,一次次的摔倒,不斷地大哭,喊著:你領我滑……卻被要求自己站起來。此刻李玩臉上的表情,很是耐人尋味,意味深長。

好像透過弟弟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大哭大鬧,最後得到的是什麼?

是爸爸的一頓暴打,是慢慢地稜角磨平,是一次次的自我壓抑,是知曉一切卻變得沉默……

說實話,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沒有看過任何關於電影的內容,我不知道電影講述的是什麼,更不知道它會那般殘酷,那般真實的將成長中的我們曾“遭遇”的種種血淋淋的展現。那時候,只知道這是一部已經拍攝完成5年,直到2018年才遲遲上映的影片;只知道導演是曹保平,他的《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曾經都看過,都還不錯……

《狗十三》影評:所謂的“懂事”,就是壓抑天性,自我閹割

《狗十三》宣傳照

影片開頭,一個小姑娘下巴放在交疊的雙臂上,一雙大眼睛轉呀轉呀,表情有些為難,好像被什麼事情困擾,隨後張開嘴巴,露出戴著的牙箍,左瞅瞅右看看,小孩子的心性一展無遺。既有青春期花季少女的小愁緒,又有著那個年齡段女孩的愛美小心思。再然後,她將自己的疑惑一一指出來,然後得出要是有平衡世界該多好的結論,因為那樣的話,很多這個世界的不完美,會在那個世界得到糾正,變得更好。或許就是因為這些,讓她更加喜愛物理吧。

此時的她,還是一個天真細膩且對一切帶有憧憬的小姑娘。

隨著劇情的展開,我們知道了,她叫李玩,是一個13歲的初中生,父母離異,爸爸已經組建新家庭,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她叫李玩,因為是女孩,所以名字是隨便取的,爸爸再婚後,繼母生了男孩,爺爺說,男孩子不能那麼隨便,便取名昭昭,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出自《孟子·盡心下》,重男輕女可見一斑。

李玩的學習成績不算差,但是偏科嚴重。影片中的第一個衝突點便在於此,因為偏科在老師和家長心中,並不是優秀學生該有的樣子。然後,她的中國式父親當著老師的面,對她推推搡搡,隨後還打了她,就這樣李玩被迫選了英語,棄了她愛的物理。

13歲的少女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正值叛逆期,她也有自己的驕傲與倔強。被迫選了英語的李玩不等父親自己走開,而爸爸做的居然是從錢包裡拿出錢給女兒,企圖以此彌補女兒,而他根本就不理解女兒,真正要的是什麼。誰說不是呢?

從小到大,父母真正理解我們的時候,到底有多少呢?或許,從來就沒有過吧。

父母總覺得,你是我的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我將所有好的東西都給了你,報興趣班、補習課程,學這個學那個,小孩子家家的你還想要什麼,你應該知足。可是,小孩子其實渴望的是什麼,是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不僅僅只是外在物質上的吃穿用度不愁,更多的是對自己內心的關懷,可這個時候的父母,認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工作,小孩子,吃好玩好學好就行了。

李玩所在的家庭,爸爸對她的教育永遠都是“打一巴掌,給顆甜棗”。

父親為了緩解與女兒之間的關係,送給她一隻小狗作為寵物,李玩給狗取名“愛因斯坦”。時間不長,爺爺出門買菜,愛因斯坦丟失。小姑娘大鬧一場,出門找狗,失手推到爺爺導致老人受傷。失去愛因斯坦的李玩,大晚上不回家去酒吧喝酒,爺爺腳有傷,好多年不曾出過門的奶奶,出去找孫女。拎著啤酒瓶回家的李玩,在家門口碰見氣急敗壞的父親,門內門外,一步之遙,卻似天塹,誰也不懂誰?

父親將酒瓶和李玩握著酒瓶的手一起摔在門上,李玩大叫,父親卻像未曾聽到,拖著李玩摔上車,去找奶奶。找到奶奶回到家後,父親怒氣依舊微笑,劈頭蓋臉對著李玩就是一頓暴打。一邊打一邊罵,奶奶在旁邊勸都勸不住,李玩想逃,可13歲的少女,與成年人之間的力量差距,根本不可能逃得掉。在父親的暴打與咒罵聲中,李玩一遍又一遍按照父親的要求向爺爺奶奶道歉。最後逃也似的,跑到了衛生間,將自己反鎖在內,大哭一場。然後又戰戰兢兢的回到客廳,氣消了的父親,此刻滿臉歉意,讓女兒坐在自己腿上,向女兒道歉。

這一場戲,應該是整部片子的高潮和轉折點了。如果說這場戲之前的李玩,還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頭,有著自己的稜角,不願對大人妥協,那麼這場戲之後的李玩,已經被折掉了翅膀。

因為她知道,她的據理力爭也罷,她的無理取鬧也罷,最終受到傷害的只能是她自己。捱罵捱打,沒有道理可講,因為你的所有小性子,在家長眼中,都是不懂事,而一個不懂事的小孩,是家長教育的失敗。

之後的全家人,按照繼母的辦法,買來一隻和丟失的愛因斯坦一樣的狗,對她說:丟失的愛因斯坦找到了。

可是,誰會不認識與自己朝夕相處的“伴”呢?李玩拒絕這隻狗,但家中所有人觀點一致的告訴她:不會錯,這就是愛因斯坦。就連一直以來站在她這邊的堂姐,也叛變了,那種“眾叛親離”的感覺,很糟糕,好像頃刻間,自己就站在了整個世界的對立面,很恐怖。

有了前車之鑑,李玩只能將自己的拒絕與不滿意壓在心底。因為她知道,就算自己鬧得動靜再大,最後的結局依舊不會改變,真正的愛因斯坦也不會回來。

父親的愛飄忽不定,只要自己乖巧聽話,不惹到他,那麼自己這個女兒便是他的貼心小棉襖;如果自己不懂事,那麼最終收穫的便是父親極致的情緒爆發,語言暴力只是小兒科,更多時候等待自己的是一頓暴打。

李玩所有的經歷,看似都是一樁樁小事,可是水滴石穿,一件又一件,最終將她完美“塑造”。默默接受自己有了個小弟弟,她以局外人的身份看著其樂融融的一家人,無奈且心酸,小心翼翼的守著自己那顆還不強大的內心。

自己失手推倒爺爺,最終的結局是暴打,弟弟將奶奶額頭打出血,換來的卻是父親要哄好犯了錯自己卻委屈到不行的弟弟;

弟弟欺負“愛因斯坦”,狗狗對他吼叫,結果捱揍的是狗,被關愛的是弟弟。看著被父親用拖把不斷在打的愛因斯坦,那一刻的李玩,除了失望難過之外,可能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吧!推開父親,走向愛因斯坦,用手一下一下撫摸著它,抱著它大哭,那一瞬間,她終於叫出了她一直以來拒絕承認的那個名字:愛因斯坦。

惹毛了狗的弟弟被狗咬傷,買來豬肝打算要喂愛因斯坦的李玩回到家,再一次受到暴擊,繼母說要將狗買去狗肉店……而她的哭泣和懇求,根本不能左右父親的決定,愛因斯坦最終還是被送走了。

她一家接著一家店去尋找,終究沒有結果。卻在家門口,看到了自家院子裡的一位病人被拉走,他嘴中發出的聲音,是李玩一直以為的鳥叫聲。那一瞬間,李玩受到的衝擊,想必不亞於愛因斯坦被送走吧!就好像一個人一直以來所堅信的東西,一秒鐘全部坍塌。

演講搞砸了,她會說:這樣的事兒,以後還多著呢;

喝不了牛奶,她會逼著自己去喝,哪怕之後會吐的死去活來;

喜歡狗,不吃狗肉,最終會為了保全父親的面子,強迫自己吃掉父親的合作伙伴夾給她的狗肉,哪怕再拒絕,心再痛。

和堂姐走在路上,看到真正丟失的愛因斯坦,就算心裡在愛,也會選擇雲淡風輕的對姐姐說一句:剛剛那隻狗好像是真的愛因斯坦。

……

所有這些,只因為她學會了隱忍,因為她懂事了

她問周放: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問出這個問題時候的李玩,已經將自己慢慢變成了“大人”。閹割掉了自己身上任性倔強的一面,變得聽話懂事,不惹大人生氣,事事順著大人的意志。

最終,我們長大了,變成了大人希望的樣子,因為我們是大人用他們手中的刻刀,一刀一刀雕刻的。那些不完美不稱心的部分,全部被切掉了,剩下的這些都是父母眼中的精品,孩子最終成長為父母期待的樣子,而不是自己期待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