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诗画浙江 · 百县千碗”浙江美食图片大征集正在火热进行中!晒出你与浙江美食的合影美照,私信“#百县千碗#+美图+文字描述”到诗画浙江文旅资讯后台,就能报名参加!被选中的图片会出现在浙游君的头条里哦~~别在意自动回复的错误提示,浙游君能看到你发的信息!

◆ ◆ ◆ ◆ ◆

金华菜品原料生态、品质优良、时令鲜明、组配科学;烹饪方法古朴传统,突显原料本味,以烧、蒸、炖、煨、炒、炸、煲等见长;菜点口味香浓醇厚、食求滋补,介于辣与不辣之间,渐西渐辣,味域变化相对集中,主要有咸鲜、咸辣、咸甜、酱腌等味型;菜点制作工艺与造形主体突出,简洁大方,古朴典雅,并与地方民俗结合形成浙中特色。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金华饮食文化可溯源到万年之前的上山文化。豆、稻米和陶制器皿是养育婺州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要素,代代相传,延续着纯朴的乡土野食,沉淀了众多历史典故、人生礼仪、民风习俗、生活习俗等。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在金华饮食文化流传的历史长河中,受道教文化、徽商文化影响颇深。如道教主张以茯苓、松子、木耳、菌芝及各种野菜代替忌食的鱼肉荤腥,产生大仙素包、金华馒头等一系列富有道教色彩的经典美食。烹饪典籍对金华美食影响久远,浦江吴氏《中馈录》所记载的“豆豉方”影响着金华菜点的酱色、酱味;兰溪李渔《闲情偶寄》中阐述的“五香面”至今仍是兰溪、金华等地的面食特色。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历史上的医学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饮食滋补特性,义乌朱丹溪和客居金华的王士雄对不少金华名特产作了食补、食性评价,因而火腿、豆豉、南肉、南枣、佛手、山楂、乌鱼等被金华人民广泛吸收利用。金华美食一路秉承兼融并蓄、匠心服务的精神,传递着一方美味与文化。

金华最具代表性美食

TOP 13

↓↓↓

金华胴骨煲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金华胴骨煲是金华人的传统美食,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路边摊胴骨煲开始慢慢发展成煲庄,其香味浓郁,味道醇厚,营养丰富,深受大众的喜爱。金华胴骨煲在杭州、上海等省内外城市也享誉盛名,亦有一批有眼光的餐饮人在多地开金华胴骨煲庄,生意火爆。

推荐品尝点:金华国贸景澜大饭店

蜜汁火方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火腿既是珍贵的食品,又是一种高档滋补和药膳食品,在《本草纲目》、《随自居饮食谱》和《红楼梦》及《射雕英雄传》中都有记载描述。蜜汁火方取自于金华火腿俗称火腿心的部位。金华火腿是中国三大名腿之一,据民间传说,金华火腿始于宋代,有将抗金名将宗泽当作祖师爷之说。

金华火腿的色、香、味、形“四绝”堪称火腿中的极品,以至于南宋时期列为贡品。1915年的国际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推荐品尝点:金华国贸景澜大饭店

金华萝卜肉圆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萝卜肉圆被赋予团圆和平安的含义,而在金华人口口相传的传说中,萝卜肉圆的来历还与在金华得道成仙的黄大仙有关。在金华北山盘前村一带,原产有鲜美爽口的白萝卜。相传有一年,外来的一条恶龙在北山呼风唤雨引起山洪,北山上的肥土被刮尽。村民们种下萝卜后,萝卜不会变大,并且又干又瘪,味同嚼蜡。当时,尚在金华北山道观的黄大仙得知此事后,用“吹灰成土”术,把香灰引来,铺满整个北山山坡谷地,让村民继续种萝卜。从此种下萝卜后,所有的萝卜不仅白净光滑,肉质细密,还脆嫩多汁,香甜可口。

为感谢黄大仙赐方施法教村民种萝卜之恩,金华一带城乡百姓用北山萝卜做出各式佳肴庆贺,而萝卜与肉丁的结合流传最广。萝卜肉圆因此成了金华庆祝节日的饮食习俗,一是对黄大仙赐恩于民的感谢纪念;二是祈求保人平安,增人福寿。

推荐品尝点:金华百老汇


方前馒头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方前馒头始于磐安县方前小镇,她的独特之处是用“白药”作酵母。此“白药”非药店里的云南白药,而是由一种当地称之为“辣蓼”的野草制成。“辣蓼”的学名是“蓼子草”。每到夏天,方前的荒滩野地、房前屋后随处可见“辣蓼”的蓬勃身影。随手扯上一把,晒干备用,到了农闲时节,将“辣蓼”入罐,煎中药般熬成汁,滤净后拌入米粉或谷粉,搓捏成一个个鸡蛋大小的圆球。这种“白药”晒干后硬邦邦的,有一丝淡淡的酒香,系方前农家常备之物,随用随取。方前馒头现已成为当地最负盛名的小吃,每次美食节都极受欢迎。

推荐品尝点:磐安始丰大院

永康肉麦饼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相传远古黄帝在永康城南14里之石城山铸鼎时,曾用麦粉裹碎肉在青铜板上烤饼来果腹,由此在永康流传。这是永康最负盛名的名点,也成为永康人的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

推荐品尝点:浙江品丽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兰庆鸡子馃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鸡子馃色香味形兼备,是金华兰溪一带的地方特色小吃。据说李渔偏爱鸡子馃,尤其是鸡子馃中的葱馅鸡蛋,李渔更是喜爱。李渔本认为,葱、蒜、韭秽人齿颊乃至肠胃,不宜多吃,曾有“绝三物不食”之戒。后来,他破了戒。

相传有一年新春,李渔忽患风寒,鼻塞涕流,头痛腰疼,卧床难起。妻妾们按民间偏方做了碗葱白汤给他吃,以散风祛寒。李渔嫌味重且臭,执意拒食。三天过去,病仍无起色,急得一家人团团转。爱姬小乔生性聪慧,她想,李渔平常每天喜欢吃一餐面食,又有爱吃鸡蛋的习惯,就如此这般做蛋馅馃,并填入了许多葱花。谁知阵阵清香很快吊起李渔的胃口,乔姬趁热一口一口喂他吃。睡眼惺忪的李渔,只觉越吃越入味,开胃又通鼻,竟未察觉馅中的葱末。一觉醒来,经葱性一发散,李渔风寒尽散,病很快就好了。乔姬才将如何让他祛风寒的事,说了个原原本本,李渔从此改变了对葱蒜与韭的看法,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写下了“然亦听作调和”的折中语。

朱兰庆研制的兰庆鸡子馃,与李渔当年所喜爱的葱蛋馃一脉相承,只是在工艺等方面作了改进,使之成为一种品牌,已跻身兰溪十大名小吃行列,由此可告慰先贤。

推荐品尝点:兰溪兰庆鸡仔馃

东阳土鸡煲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东阳土鸡煲又称东阳瓦罐鸡,是民间传统的滋补名品。传说清朝嘉庆年间,东阳乡下有一户穷人家,只有母子俩相依为命过苦日子。有一年,老母积劳成疾,卧床不起,不思饮食,日子一久形体消瘦,眼看性命难保。儿子忧心如焚,想母亲辛苦一生,难得有好食物进口,便上山采了一些栗子,又捉了只鸡宰了,准备烧给母亲吃,可到要烧时,锅子破了,儿子只得用一只泯坯瓦罐来烧。没想到烧热后,鸡肉特别香,老母闻到后顿起食欲,吃下后,病体渐有起色,半月后,康复如初。后来经制作方法上的改进,这用泥坯瓦罐烧成的鸡,就成了现在的“东阳土鸡煲”。

推荐品尝点:东阳富嘟酒店

豆腐皮鸡蛋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浦江豆腐皮文字记录在元宋明初清代《浦江乡言杂字》有豆腐皮的工艺流程:选料——浸泡——磨浆——过滤——烧浆——捞皮——晾皮——包装。浦江一带产妇坐月子都是豆腐皮加鸡蛋烧制成一道菜作为主要食物。

推荐品尝点:浦江红岩饭店(大王潭农家乐)

东河肉饼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东河肉饼源于义乌东河村,该村最早被记载于明宣德年间,距今已有580余年史。正如义乌民谚“东河谷、柳村屋”所赞美的,据考古发现东河村物产丰富,这为东河肉饼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据宋代食谱《吴氏中馈录》记载“夹肉双层麦饼”一套制作肉饼的配方,也可印证东河肉饼的历史与传承。

推荐品尝点:义乌城西街道珍珍小吃店

宣平豆腐圆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宣平在历史上独立成县,当时商贾兴旺,加之泉水纯洁,家家户户都做盐卤老豆腐,故而才有了宣平豆腐圆。在肉馅中洒入适量的精盐、鸡精、酱油、料酒,搅拌均匀,渍2~3个小时,使之入味。在豆腐中加入适量鸡精、精盐、少量水,捣碎成糊状,状态至刚好可以黏结成团为宜,再放到面粉碗中旋转,入锅慢火煮透。

推荐品尝点:武义富临湘酒店

金华土汤圆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金华土汤团,金华百姓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的佳品。其形状似圆球,又多一个尾巴,有团圆和富余之意,既象征团团圆圆又表示年年有余。明代著名抗倭大将戚继光在金华、义乌招兵时,老百姓用汤团犒劳戚家军,但是当时民间芝麻、白糖珍贵稀缺,金华老百姓就地取材,用冬笋和豆腐干融和作馅,制成了这种质朴又营养的点心。

推荐品尝点:金华乡村大院

白切鹅肥肝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本菜属“洋为中用”菜品,法国美食的代表,和鱼子酱、黑松露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美食,是法式大餐中顶尖菜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法友好对口支援引入中国,科技部将该生产项目落户永康。本菜食材100%本地生产,且创国内两项最早:生产鹅肥肝国内最早,鹅肥肝食材在中餐中使用国内最早。

推荐品尝点:永康宾馆

双味宣莲

一到金华就长胖,这个城市的饕餮美食样样都是心头爱「百县千碗」


宣莲产于原浙江宣平县,现属于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是浙江省的名贵特产。据《宣平县志》记载莲籽名藕实,始种清嘉庆年间。宣平莲籽是清朝贡品,是中国三大名莲之一。据载,清嘉庆年间,浦江有个祝老大,躲债到宣平西联下塘村,开出几亩稻田。第二年,田里长出一朵荷花,香气扑鼻,子实也香气沁人。从此他就以种莲为业,之后官亲回京又奉献皇帝,皇帝赞赏宣莲,下诏官府每年进贡十二担,之后宣莲身价百倍。后来十里荷花农庄的师傅们发展了宣莲菜点,两种口味的组合成为经典菜品。

推荐品尝点:武义十里荷花景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