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原来我们被“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老话骗了N年

“3岁看大,7岁看老”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自卑与超越》:原来我们被“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老话骗了N年

还有弗洛伊德也非常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他说一个人的人格,在你五六岁的时候就基本形成了。

总之,就是往以前看,认为过去的经历会决定人的性格和行为,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是很难的。

多少年来有无数人也总是相信上面这些决定论:你小时候的经历,就决定了你将来怎么样,你本身无能为力,自己不能改变的。

真的是这样吗?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作者阿德勒则认为:人的经历不能决定人的行为,因为人可以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创造性解读。

《自卑与超越》:原来我们被“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老话骗了N年

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家里就很穷,童年很不快乐,那么他长大之后,就注定得不到幸福,这是决定论所认为的。

在阿德勒看来,不一定,他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很快乐的人。这个孩子的经历是注定的,改不了的,但他从经历里能学到什么经验,就说不准了。

他可能想,上天太不公平了,别人小时候都快快乐乐的,就我这么悲惨,那既然这样,我自暴自弃好了。但他也有可能会想,我小时候生活得这么苦,长大后不能再继续这么过下去了,我要改变自己的状况,我要快乐我要幸福我还要让我的孩子能享受一个幸福的童年。

《自卑与超越》:原来我们被“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老话骗了N年

作为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心理学经典,《自卑与超越》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解读自己的经历,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一个人无法甘于平凡,就会让自己特别。

泰戈尔说过,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梦想是世间的绝唱,只有不甘于现状的挣扎才能不断演奏出不平凡的乐章。

当一个人无法甘于平凡,就会让自己特别。不是特别好,就是特别差,结果取决于你自己。

最近,一部励志大剧正在热播,那就是刘烨和马伊琍等人主演的都市剧《在远方》。

《自卑与超越》:原来我们被“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老话骗了N年

剧中出身贫寒又有些自卑的姚远,代表着社会最底层的一类人,他住着地下室但是又很聪颖,没有高学历,没有夯实的背景,但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读书、学习,不断地充实提升自己,抓住每一次机遇,想方设法地改变自己的经历,最后逆袭成功。

如果说这不是现实那再看作者的亲身经历:

阿得勒从小就体弱多病,差点因为肺炎死掉,还得过佝偻病,个子很矮,运动能力也差;运气也不太好,他出过两次车祸;成绩也不行,班上倒数。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底子差、又自卑的小朋友,最后居然逆袭了。

因为小时候总生病嘛,所以他就想当医生,最后考上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博士,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还受到了全世界最出名的心理学家的赏识,跟着他学习了整整9年,成了一代心理学大师,最终创立了一个新的心理学流派。阿德勒、弗洛伊德,还有另一位叫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

《自卑与超越》:原来我们被“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老话骗了N年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阿德勒最成熟的作品。在该书里,作者以轻松朴实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自卑的种表现及其影响,以及应该如何克服它,并将其转变成为对优越感的追求和实现目标的动力。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底层动力;遗传等先天因素并不能决定人的命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目标,也可以通过与他人建立合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

自卑感是什么呢?

在社交上,你是否寡言少语,不敢跟人打交道,只想离群索居?在工作上,你是否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认为自己必将一事无成?在爱情和婚姻上,你是否害怕与异性相处,一和对方说话就会面红耳赤?其实这些都是因为自卑。

《自卑与超越》:原来我们被“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老话骗了N年

什么是自卑?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

还有一种人,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纸老虎”:说话做事不容置疑,哪怕你提出一点点反对意见,立刻就翻脸了,或者给你小鞋穿。因为他太心虚,经不起质疑嘛,外强中干,其实这样的人内心也是自卑的。

有自卑感的人好不好?

自卑就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卑是不好的,从小我们一直这样认为。而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底层动力。

自卑感本身不是可耻的,人类本身就自带着这个属性。我们在安全上自卑,使我们建造了房子,穿上了衣服,还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武器。

自卑感本事没有问题,真正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我们是否有自卑的心理,而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以及处理它

那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他们不是设法克服解决障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陶醉或者麻痹自己。比如,一个很穷的人,透支信用卡,买很多名牌包和名牌表,这就是一种躲避。他不再想办法克服自卑,克服困难,反而沉醉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当中,他强迫自己认为“我是优越的”。

可是这样做有用吗?没有用,不但不利于去除自卑感,反而会让自卑感不断累积,因为根本原因没有克服,问题一直都在。

我们人人都有自卑感,也都在试图超越自卑,追求优越感。自卑感和优越感这两种感情,就是推动你超越自我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但千万要注意,不能因为过度焦虑而采取了错误的办法,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自闭、犯罪等等问题。

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超越呢?

阿德勒也给了我们一个办法,就是去认清自己的目标,或者让自己的目标更有意义。

《自卑与超越》:原来我们被“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老话骗了N年

在阿德勒看来,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阿德勒又用自己举了个例子。他说,“假如我在教室里找来一个梯子,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来了,那学生们肯定会说,‘哎呀!阿德勒博士疯了吧!’但是如果他们知道,我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视全班,才会觉得自己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们就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反而会觉得它很合理”。

这个例子说明了,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我们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要想改变自己,就要认清自己的目标。一旦校准目标之后,你就会像弓箭手一样,绷紧身体和精神,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为你锚定的这个目标来服务。

比如一个小孩喜欢食物,可是他有消化问题,不能吃那么多,那我们可不可以把他的目标转变,成为一个厨师或者美食家?这个目标就有意义了。

怎么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自卑与超越》:原来我们被“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老话骗了N年

怎么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可以通过与他人建立合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

具体怎么达成合作,只能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用阿德勒对待人类的三大问题之一,婚姻问题的观点,来举例说明。

一个家庭当中,成员之间应该是团结合作、人人平等的一个关系。阿德勒说,婚姻是一份需要两个人共同合作的工作。这一方面是双方之间的爱情要长久,另一方面还涉及到对下一代的教育。

我们先来看夫妻之间的相处。阿德勒说,很多婚姻不幸福的原因,就在于很多男人,甚至是很多女人自己,认为男人应该是一家之主,要来统治女人。这就说明,他俩根本就不懂得合作。合作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能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就是说,两个人的地位要平等。如果总有一方在支配另一方,甚至强迫另一方,那怎么能叫合作呢?

《自卑与超越》:原来我们被“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老话骗了N年

阿德勒还说:“如果一个母亲不能够放手自己的孩子,不能够教会孩子跟别人合作,那么这是她的悲哀,也是孩子的悲哀。”

作为母亲,不能说:我爱孩子,所以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我的孩子身上,对于其他的人我不关注,我只爱孩子。

这样不行,你必须重视跟其他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如果你总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你很容易忽略掉一些其它的事情,其实母亲跟丈夫、母亲跟社会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需要花精力去重视的。如果一个母亲没有跟丈夫和社会之间建立好联系,她只是关注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引发问题。比如会对孩子过分宠爱,会让孩子学不会怎么跟别人合作。

总之,在家庭要发展成一种合作的关系,到社会上也要跟他人合作,为他人奉献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更有意义和更容易幸福的。

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源自意识到自己是无可替代的有价值的个体,值得被人需要和认可。

如果能够努力工作,与身边的人友好相处,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我们不但不会感到自卑,反而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自由和温暖的世界中。

《自卑与超越》赋予你性格及行为模式改变的希望之光,值得拥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