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米为粮,有“良”有粮


自古民以食为天,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21世纪的科技时代,机械化的耕种越来越普及,再加上转基因产品,大棚种植,无土栽培。似乎粮食不用愁,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要怎样才能做好粮食无忧呢?

良米为粮,有“良”有粮

粮仓图片

古人常说:世事难料、天有不测风云。如果风调雨顺,人们勤劳耕种,通常粮食确实是不用愁的。但是就好像天空中的云彩没有运行不变化的。

先说说现在肆虐非洲大陆和巴基斯坦的蝗虫灾害,已经导致不少国家的粮食大量减产。据世界组织报告,最近一次的蝗虫数量是上一次的20倍左右,而且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最终会怎样还难以预料。

良米为粮,有“良”有粮

大米

同时会不会从印度或巴基斯坦来到中国也乃是未知数。中国和印度的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巨大,而我国的大米、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大多都依靠进口。曾经肥沃而又平坦的土地,现在很多已经建成了高楼大厦。而农村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人和小孩,很少有人在农村散居种地。

而规模化的大面积种植,更要考虑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的影响。因为一旦受影响就是大规模的大面积的,而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各因素都有可能随时发生。由此也可以想见,不说粮食是否充足,有价格的起伏变化也是情理之中。

而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陆陆续续在限制本国的粮食出口,比如大米出口大国越南目前已经在限制大米的出口。想必难以预料的病毒疫情发展趋势,会导致更多的国家加入限制的行列,以保证自己国家人民的口粮充足。

良米为粮,有“良”有粮

大冰雹砸毁的庄稼

而进入2020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各种异常天气、恶劣天气的不断频发,也将是左右粮食生产的原因之一。比如近期黑龙江、山东、内蒙等北方地区,突遇几十年不遇的大暴雪,有些地方积雪达到五米,连出行都成了问题。大量的春耕小苗被埋压冻伤,能不能劳动生产也受到限制。而在贵州、云南等地则遭遇了历史性的大风冰雹灾害,冰雹个大如蛋,砸坏了不少庄稼、民房砖瓦、以及轿车林木。严重地区粮食减产减收甚至绝产绝收已是事实。而这还只是盛春四月景象里的一部分,2020年的上半年才刚刚开始。所以人们注意到要把握好现在,做好春耕育苗,期许金秋有一个好的收成。

我们知道,在传统汉字文化中,粮食的粮字是左边一个米字,右边一个良字。我个人认为也应该有寓意良好的大米才能算得上是粮食的内涵。

而现在的转基因食品,着实让人不放心,可能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再加上现代化的种植方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为了迅速获得更多收益而使用化学剂催生催长,这使得粮食的本质发生了改变。人类长期食用这样的粮食,势必影响人的体质健康,而对人类的长远发展是否能是良性的循环值得深思!

良米为粮,有“良”有粮

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

自然界中讲究生态平衡,过度地寻求外在的改变,而不是从人文的角度去探寻良性有效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即便是粮食的大丰收,无“良”可能也就无“粮”。这里的“良”可以指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准备,良好的积累等等。而“粮”可以指吃穿住行,精神文明,物质与生活等等。

而在汉语拼音中,粮食的“粮”与良心的“良”同音,我想这在文化内涵中也有寓意用良心良知去种植才能产出优良的粮食。

良好的循环,风调雨顺、地利人和,自然而然粮食也不会少,这就是古人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解决人与粮食与自然的矛盾,或许不应该怨天尤人,而是应该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去弥补、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良米为粮,有“良”有粮

美丽的乡村

而人类有“良”,大自然也会给予丰富的馈赠,少一些环境污染,敬重大自然的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间就会让文明像奔流的大江大河一样越拓越宽,汇聚成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