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他“不善奇谋”吗?

纵观华夏五千余年文明史,被视为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既非兴周室八百年的姜子牙,也不是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而是“出师未捷,大义不及”的诸葛亮。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进行了十分全面的评价,然而对其奇谋将略并不十分认同。

“然(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陈寿认为诸葛亮连年征战,却未能成功,是因为将略应变,非诸葛亮所长。后世很多人也十分认可这种说法,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诸葛亮否决了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计谋。

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他“不善奇谋”吗?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三国志》中对此事并无详细记载,只是说魏延欲率领万人,效仿韩信,从小路奇袭关中,与诸葛亮会师潼关,诸葛亮没有同意。在裴松之补注《魏略》中,对此事有更加具体的记载。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魏略》

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他“不善奇谋”吗?

这其中的大意为:魏延认为镇守长安的夏侯楙胆小无谋、本事平平,他想率精兵五千,辎重兵(负粮)五千,十日内从子午谷到达长安。夏侯楙若是听到魏延突然杀到,必定会弃城而逃。长安城中的粮食能支撑蜀军二十余日,这段时间足够诸葛亮率大军赶来,如此关中尽可拿下。诸葛亮认为此计十分冒险,没有采纳。

可以看出,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有很多前提假设,其一便是十天内到达长安。子午谷全长660余里,山势险峻,路径恶劣。东汉孝顺帝已经下令废弃,子午谷到长安大约有一百余里,这样算下来从南郑到长安总距离至少八百里。想要10天内到达,一天至少行军80余里。“秦岭六道,子午为王”,这对携带兵器盔甲、粮食的士兵是一项十分困难的挑战,加之路途崎岖,环境恶劣,马匹难行,按时到达十分勉强。

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他“不善奇谋”吗?

司马懿打孟达时,8天急行军1200汉里,1汉里为300步,约0.83里。一天行军120余里,这是三国时比较著名的“闪电战”,理论上魏延的部队可以按时完成行军。但要考虑到司马懿是在道路通畅、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前提下完成的。子午谷不仅道路崎岖难行,天气也变幻莫测。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国大司马曹真从子午谷伐蜀,遇大雨三十多日,栈道断绝,军粮腐败,被迫回军。十年后,魏正始元年,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结果又逢大雨,道路断绝,曹真等人不得不返回。

其二:即便魏延能在10天到达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是否会如他所说弃城而逃?夏侯楙在史书中的记载不多,据说未经战事,不通军阵。但他身为名将夏侯惇之子,安西将军,曹操的女婿,且长安本是雄城,夏侯楙再不济也不至于仓惶而逃吧?就算他弃城而逃,万一烧掉粮草,点了长安城,魏延又如何去镇守?

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他“不善奇谋”吗?

其三:假如魏延能够顺利占领长安,诸葛亮的援军能否在二十天内从斜谷到达长安?且不说此时的雍州刺史为名将郭淮,魏军从关东支援长安更是一马平川。就像孟达预计司马懿三十多天才能到达,结果八天就到了。一旦诸葛亮落在魏军后面,不但魏延及其五千精锐付之一炬,诸葛亮的数万大军也将陷入进退两难的险境。

所以,魏延此计的“险”远大于“奇”。结合后世来看,子午谷奇谋的可操作性很低。东晋时期,桓温伐前秦,进攻长安,命司马勋由汉中出子午谷,未出谷道就被秦军击败;明朝末年,闯王高迎祥率军从子午谷进军,欲偷渡子午道,直逼西安。结果孙传庭率只招募4个月的新兵,在黑水峪以逸待劳,击溃高迎祥,第一代闯王就这样兵败被俘,后被送京处死。

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他“不善奇谋”吗?

虽然司马懿曾对张郃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这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后人常用这句来对比司马懿与诸葛亮的高明之处,且不说兵强马壮的司马懿数次与诸葛亮对战,尚落于下风,“死诸葛走生仲达”更是成为了千古笑柄。司马懿对张郃说出此话,很有可能没包含好心,假如他和诸葛亮位置互换,肯定派张郃去送死。

从另一方面来说,魏延身为武将,建功立业是其根本利益,自古“一将功成万骨枯”,只要有三分可能,便值得一试。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邓艾奇袭阴平偏偏就成功了。如果诸葛亮还活着,或者刘禅或姜维不把守卫关口的一千兵调走,邓艾也只有死路一条。

但诸葛亮不一样,他是蜀国丞相,总揽军政大权,蜀国本来就落后于魏国,在不是破釜沉舟、置之死地的情况下,用万余精兵去冒险十分不理智。何况诸葛亮早已制定下了北伐大计,也完全没必要去冒这个成功性十分低的“险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