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抗疫剧《在一起》:别让钟南山院士当主角

抗疫剧《在一起》要拍了。

传得最广的一条消息是陈道明有可能出演钟南山院士。

以陈道明的实力,他要真的演的话,演好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只是,作为一部要全面反映中国抗疫的“时代报告剧”,光一个角色好还远远不够。整部剧能否形成一个整体,能否讲好故事,避免“假大空”,才是筹备阶段最应该注重的事。

我想,能做到以下几点,说不定这会是一部中国版的《切尔诺贝利》

致抗疫剧《在一起》:别让钟南山院士当主角

①确立剧集拍摄的目的和意义

是歌颂前线医护人员也好,是反映人民群众对抗疫情的上下一心也好,是呈现小人物的感人故事也好,总之,拍摄的目的绝对不是蹭热度,不是赶鸭子上架,为了拍而拍。

一部仓促制作的作品,难以达到足够好的品质,又怎么能引起全国人民的共鸣?

有消息称《在一起》将于国庆前推出,按3月开始算,半年的时间确实可以完成。不过剧本能打磨到什么程度,演员还有没有时间做准备,特别是演医生的,专业知识有没有学到位,这就不好说了。

既然先导海报写的宣传语是“反映抗疫时期”,花更长的时间做调查,做到“全面反映”,是必要的。

再花个一年时间,也不为过。

致抗疫剧《在一起》:别让钟南山院士当主角

②做成限定剧

内地电视剧的老毛病就是,一言不合就拍个三四十集,甚至五六十集。

能做到像《琅琊榜》那样几乎没有废篇的,却寥寥无几。

看着台湾地区已经进入到做精品剧的时代,《我们与恶的距离》寥寥10集,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远远大于某些剧集的四十集。

拍摄一定集数也许是出于商业目的,尤其是网剧,因为更多的集数可以有更多的点击量。

只是《在一起》不是商业性的,而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做成精品的,不带水分的限定剧,才更好地成为一部艺术品,然后流传下去。

就像《切尔诺贝利》,如果内容足够好,5集其实就够了。

致抗疫剧《在一起》:别让钟南山院士当主角

③主题和风格拟定

不管是分开几个小故事,还是像好莱坞电影《传染病》那样讲一个多线叙事的大型故事,一个统一的大主题和风格是必须的,这决定了观众看到的是“一部剧”还是“故事集”。

《切尔诺贝利》反映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并具有主题深度,这部剧是值得学习的。

我们的抗疫战争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进行的,《在一起》完全可以把主题上升到社会体制层面,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在这个体制下,取得抗疫的成功。

为什么我们可以全民上下一心,而很多西方国家不可以。

如果《在一起》能做成中国版的《切尔诺贝利》,有同样的品质,思考深度,只是主题不同。

那就不必和西方国家过多废话,苦劝他们“抄作业”了。直接把我们这部神剧甩给他们就行了。

他们会看得心服口服。

致抗疫剧《在一起》:别让钟南山院士当主角

④视角

讲述故事的视角十分重要。

《传染病》那样第三人称的多角度叙事并不明智,连史蒂文·索德伯格都搞不定这种大格局的故事,国内不请张艺谋这种级别的导演是很难拍好的。

那么,视角从某个角色的角度出发,事情就变得简单许多了。

就像《乱世佳人》,《泰坦尼克号》那样,讲述大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不仅可以使得叙事更加流畅,而且还能自然地避开一些争议性事件。

视角和格局不必太大,所以说,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模范。

致抗疫剧《在一起》:别让钟南山院士当主角

⑤《我和我的祖国》是模范

好消息是,有传《在一起》由10个动人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分上下两集,一共20集。

如果一集40分钟,那么两集加起来,其实就相当于很多优质美剧的一集了。剧集所走的路线是精品剧的路线,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拍好几十集的“充水剧”。

我们也不必担心剧集会像《传染病》那样拍得故事线和节奏杂乱,创作者可以专注自己负责的小故事,这样拍摄效率也会快很多。

我们大概率会看到一部剧版的《我和我的祖国》,从不同小人物的角度去呈现这次的疫情。

只要每一个小故事都能够完整而有序,整部剧的品质就能得到一定的保证了。

致抗疫剧《在一起》:别让钟南山院士当主角

⑥不同故事之间要有关联

不同于《我和我的祖国》,不同故事是不同的时代,互相之间没有关联。《在一起》的故事都发生在同一个时期,那为什么不把所有的故事都串联起来呢?

不同的故事应当放在不同的群体。

第一集可以主要讲钟南山院士的临危受命;

第二集可以从一个普通家庭聚焦武汉市的封城状态;

第三集讲前线医护人员的紧急状况;

第四集讲某批物资能否及时驰援;

第五集讲某公司在疫情间的艰难经营;

第六集讲前线抗疫工作者,例如社区检疫人员等;

第七集讲警察叔叔,抓捕贩卖劣质口罩的不法分子;

第八集讲疫情期间的爱情故事;

第九集讲病患家庭的不幸遭遇;

第十集讲抗疫之后的事情。

这样的话,到第三集,钟南山院士可以作为配角出现,像漫威电影那样,有其他超级英雄惊喜客串的感觉。

第六集社区前线工作者发现假口罩线索,第七集警察叔叔就接到报案,这样故事就可以是连续的。

所有的故事串联在一起,也暗示着全国人民的一条心。

致抗疫剧《在一起》:别让钟南山院士当主角

⑦关于钟南山院士

钟南山院士绝对是《在一起》的最大焦点。

不过,我并不希望他的名字出现在剧集当中。

因为他在形象在现实中太完美了,他确实就是我们现实中的“超人”。

只是《超人》相比现在的超级英雄电影,其中一个缺点就是,超人这个角色设定,过于完美无缺。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只有完美的形象。

一个没有缺点的主角,要么这是浪漫主义,要么就是编剧没有塑造好,没有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

《在一起》必须是现实主义的,那么对于钟南山院士的塑造,就很矛盾了。写他的不好,有损他的形象,把他写完美,又显得他在剧中是“工具人”。

那么,以他为原型,杜撰一个角色,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大家都希望他要出现,也行。

调整叙事的角度,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他,他作为一个“中枢角色”出现。

中枢角色可以是“完美的”,典型的经典角色是《指环王》甘道夫,《X战警》系列的老X教授。

中枢角色主要的作用是影响主角的成长,钟南山院士的角色定位是导师,他在主角心目中是完美的,并给了主角抗疫信心,一切就能真实而自然。

总之,如果非要写钟南山院士,建议别让他当主角。

致抗疫剧《在一起》:别让钟南山院士当主角

⑧角色塑造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医生也是一样的。

他们是英雄,不代表他们就没有人性中的恐惧和懦弱。

记得在微博上有个医生抱怨只能一直吃泡面,这种抱怨是人之常情。一直在高压环境下工作,身体疲惫到极限,还要有被传染,有生命的危险,普通人都是难以承受的。

我更希望是以那位一开始抱怨的医生来当主角。

这不只是更加真实的问题,还关乎到剧本创作的角色转变弧光。

一个劲地渲染主角有多伟大多奋不顾身,这是低级编剧干的事。一个没有挣扎,没有成长的角色,是难以赢得观众的情感共鸣的。

《辛德勒的名单》为什么震撼人心?

因为观众看到了辛德勒这个自私商人的人性转变,到了结局,他的觉悟将故事推到了一个高点。

如果《在一起》讲述医护人员的故事,能把一个一开始抱怨,想要离职的医生,转化成一个无私无畏的抗疫一线人员,那么这也将是无比震撼的。

当然转变的过程不能太突兀,所以我们需要钟南山院士这样的中枢角色,给这位主角的成长过程中提供一些动力。

致抗疫剧《在一起》:别让钟南山院士当主角

⑨不要强行煽情

在特定的时候,煽情可以起到很好的戏剧效果。

但如果处理不当,煽情变成强行煽情,那情绪高潮部分就会变得很让人尴尬。

《我不是药神》提供了一个正确的煽情方式,不需要太多的表情和言语,一个象征性的事件就够了。

其实只要朴实地呈现出真实的抗疫故事,剧本足够扎实,根本无需煽情手法和配乐,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事,就可以带来无限的感动了。

致抗疫剧《在一起》:别让钟南山院士当主角

⑩结局与抗疫胜利

一个严肃的问题是,抗疫的胜利,到底是指什么?

是所有病人康复,病毒烟消云散了吗?

恐怕不是。

这是一次灾难,就像唐山大地震那样的灾难,对受难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

有人在这次疫情中失去了至亲,这不是病毒被消灭了,就可以抚平的伤痛。

故事的结局,不应该只是我们齐心协力,打败了病毒。

能去到一个美好的未来,被这次疫情夺走生命的家庭,能在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下走出悲痛的阴霾,这才是真正的胜利。

从体制到个人的全面胜利。

致抗疫剧《在一起》:别让钟南山院士当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