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竟道出了魏晋200年的历史?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的后两句,也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称得上是寄物咏怀的名篇。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竟道出了魏晋200年的历史?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诗人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寓意没有长开不败的花,也没有永久的富贵年华。

这里提到的“王谢”是魏晋时期的豪门望族,乌衣巷则是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竟道出了魏晋200年的历史?

乌衣巷

魏晋风华

提到历史上像王、谢这样的名门望族,就不得不提到“魏晋风骨”。学者宗白华就有这么个说法:“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魏晋风华》中也说魏晋时期的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他们以他们的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了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这其中琅琊王家、陈郡谢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竟道出了魏晋200年的历史?

竹林七贤

琅琊王家

中国古代门阀士族其实在西晋时期就己经形成,他们之间互相联姻,盘根错节,高官不断,名士辈出。当年司马炎建晋,那时还没有科举制度,做官往往要靠“举孝廉”的方式,无论是汉朝还是魏晋,都标榜“以孝治天下”。这使得朝堂上选官任职的权利基本上把持在名门望族的手中,以琅琊王家为例,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为官做到五品以上的有一百六十一人,其中做到一品官的达十五人。这也是后来到了东晋王朝,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豪门望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竟道出了魏晋200年的历史?

兰亭集序

陈郡谢家

谢家的人打入名士集团是从西晋、东晋之交的谢鲲开始。最初,他在豫章做王敦的长史,后及“五胡乱华”过江避难,深得晋明帝赏识,从此陈郡谢家开始显贵。将谢家推至巅峰的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公元383年8月,前秦王苻坚派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迎击秦军主力,与秦军对峙淝水。阵前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之战”后,谢家迅速上升为与琅琊王家并称的两大士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竟道出了魏晋200年的历史?

淝水之战

魏晋的终结

公元420年,起身于寒族的武人刘裕消灭了东晋,开始恢复了皇权政治和儒家传统,换句话说,开始给仕人重新戴上了紧箍咒,从“竹林七贤”到“兰亭集序”,一个时代,慢慢的合上了自己的书册。琅琊王家、陈郡谢家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旧事豪门屋檐下的飞燕,最终飞回了百姓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