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21課《古詩詞三首》--漁歌子,教學設計

21.《古詩詞三首》——漁歌子

《古詩詞三首》是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組的課文,它是根據本單元"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的。

《漁歌子》一詞描寫的是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藉助古詩詞這一教學素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教師則通過簡筆畫、多媒體課件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趣,帶領學生進入古詩美妙的意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21課《古詩詞三首》--漁歌子,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過對詞的理解,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感悟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並能描述出來。

教學準備

1.學生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詩人張志和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這幅圖所描寫的情景,請打開書104頁。

2.出示課題,指導齊讀課題(板書:漁歌子)。

二、理解課題 吟誦感悟

1.引導自由、正確、流利地朗讀本首詞。

我們在這個學期學過一首詞《憶江南》,誰來說說什麼是詞,它有什麼特點?

教師小結詞的特點。

這是一首詞,漁歌子是詞牌名(用漢字表示音樂的節拍)。古時候詩是用來吟的,詞是用來唱的。古詩字數相同,句式整齊;詞第三行長短不一,字數不相同。古人吟誦詩詞喜歡用手打節拍,還喜歡用腳打節拍,即踏歌。

學生再讀詞,畫出難理解的字和句子。

通過文中給出的註釋自己理解詞義,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4.檢查閱讀情況,再有節奏的朗讀。

三、反覆吟誦,感悟意境

1.師讀1、2句,生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和顏色,並說說詞義。

(西塞山前白鷺展翅飛翔,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桃花盛開,碧波粼粼,鱖魚跳躍,好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

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21課《古詩詞三首》--漁歌子,教學設計

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21課《古詩詞三首》--漁歌子,教學設計

①從這兩句我們知道了什麼?

②作者寫這首詞的地點、時間、景物有.......

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學習3、4句

小組合作:

①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②你覺得哪句寫得好,好在哪兒?

3.藉助瞭解詞人張志和來理解詞義

重點理解:詩人為什麼會"斜風細雨不須歸"?體會詩人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①誰來說說你所瞭解的張志和?

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21課《古詩詞三首》--漁歌子,教學設計

張志和 (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祖籍,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南浦縣尉等職。因得罪朝廷,被貶官。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張志和隱居於太湖流域扁舟垂綸,漁樵為樂,自稱"煙波釣徒"。 唐大曆九年(774年),張志和應時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邀請,前往湖州拜會顏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顏真卿等東遊平望驛時,不慎在平望鶯脰湖落水身亡。著作有十二卷三萬字,十五卷,有五首、詩七首傳世。

大書法家顏真卿評價張志和的詞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

②詞人3、4句寫漁夫在斜風細雨中垂釣更顯寧靜而美好,表現出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德育滲透:(夏季來臨,同學們不能私自結伴去水邊玩耍等,注意與溺水事故的發生。)

法制滲透:愛護環境衛生,保護河流,不要亂扔垃圾。

③對比介紹《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漁父)中的"父"要讀輕聲fu.

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漁歌子

唐 張松齡 唐 張志和

樂是風波釣是閒, 西塞山前白鷺飛,

草堂松徑已勝攀。 桃花流水鱖魚肥。

太湖水,洞庭山, 青箬笠,綠蓑衣,

狂風浪起且須還。 斜風細雨不須歸。

教師小結:本首詞僅用了27個字,借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水中鱖魚,生動的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融情於景)

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21課《古詩詞三首》--漁歌子,教學設計

詞人在這樣景色宜人的水鄉風光中流連忘返,樂而忘歸,不是正好表現出他悠閒自在、淡泊名利的心情嗎?

4.最後有感情地朗讀一遍詞,我相信大家已經能夠背誦了。

四、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結合本首詞的內容畫一幅垂釣的圖畫,在班上進行評選張貼。

2.積累更多有關田園風光的詩詞。

板書設計:

漁歌子

景美

漁夫 }悠閒自在

人閒

(融情於景)

《漁歌子》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教師採用創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學習模式,摒棄逐字逐詞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全班彙報交流的方式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詩的基礎上,創設情境使學生充分感悟到詩文的意境,並且讓學生運用多種表達的方式和詩文互動,從而更深刻的理解詩文。

1.借想象互動。把學生帶入古詩詞境界,瞭解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是該課的一個重點。上課伊始老師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讓學生邊想象邊組織語言,激發學生濃厚的的學習興趣,既發展了語言,又為後面理解詩意作好鋪墊。在理解詩意後又讓學生在朗讀、背誦中想象,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畫面互動。《漁歌子》的作者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這首詞不僅有鮮明的山光水色,還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通過讓學生想象畫面,簡筆畫再現畫面,配樂再現情景,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引起學生的共鳴。拓展活動中又通過展示情景交融的動畫,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所在,從而達到激發和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的目的。

3.借音樂互動。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教學音樂成為拉近時空、拉近學生與文本距離的手段。在欣賞詩詞情境動畫時,在朗讀、背誦、想象的時候,均選用了優美的古箏曲以激發學生無邊的遐想。

4.借吟誦互動。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古詩詞教學應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薰陶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吟誦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並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師在課中通過範讀、自讀、小組讀、引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誦,誦中說,說中解詩意、品詩情,悟詩境。

《漁歌子》說課稿

一、說教材

《漁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21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本組教材以" 熱愛田園生活"為主題展開,《漁歌子》這首詞是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代表作。整首詞描繪了初春時節西塞山的美麗景色。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二、教學目標

1. 熟讀並背誦這首詞。

2.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並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悠閒的情感,並以此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並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閒適的情感",這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法和學法

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我準備用誦讀法、想象法、品味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從而達到在多種朗讀形式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

四、說教學過程

(一)由圖畫入手,走入《漁歌子》。

同學們剛才在畫面中你都看到了什麼?剛才的圖畫中隱藏著一首千古流傳的詞,你知道是什麼嗎?在此基礎上板書課題《漁歌子》。

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品讀,讀出詞的味道詩詞的美妙在於誦讀。

1.讀正確。我讓學生初讀後,我告訴學生詞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2.讀出內涵。在學生讀出節奏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詞中讀出了什麼?

(1)讀出詞中所蘊含的畫面。學生可能會說:我讀出了讀出詞中所蘊含的畫面。我彷彿看到了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等,接著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

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景物變的具體生動起來,進一步感受到顏色不一,姿態各異的西塞山風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說出整首詞的意思,體現了學習的梯級,降低了難度。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為完成目標中體會作者情感這一目標,我追問,你能讀出詩人什麼心情?學生都能感受到作者輕鬆愉快的心情。(板書:輕鬆愉快心)但是詞中沒有一個寫心情的詞語啊,你怎麼就體會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從哪知道的呢?,學生髮現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在一個人的眼中景色的美麗一定和心情有關。是哪些景物洩露了他心中的愉快?此時,我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詞。

這個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三)探作者,體會詞中的別樣深情。

這對孩子們而言是學習古詩詞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讓學生不僅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因此我故作神秘的對學生說:我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張志和喜歡垂釣,但是,他釣魚卻與眾不同——魚鉤上從來不設誘餌!說到這裡,你有什麼疑問麼?學生對張志和紛紛猜測。此時我出示張志和的介紹:張志和,初名龜齡,唐代著名詞人和詩人,十六歲時"遊大學",以"明經"耀第(考取了當時最好的大學,讀明經科。就像今天,考入北大,讀文科,全族人都跟著光榮),向唐肅宗獻策,深受賞識和重用,又賜名"志和"。後來因事貶官。但他並沒有去上任,而是託詞親喪回到了老家,並且從此以後不 再作官,長期過著隱逸的生活,悠然徜佯於太湖一帶的山水之間。

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圍繞文章題眼"歸"進行品詞析句,談閱讀感悟,在學生閱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順著學生的學路、文章的文路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得到昇華,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