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損失經費,印度也要退出戰機合作,雷達反射面積是殲20八倍

印度軍隊是俄羅斯戰機的老用戶了,從冷戰時期的米格-21、米格-23戰鬥機到米格-25高空高速截擊機,到如今的米格-29UPG戰鬥教練機和蘇-30MKI多用途戰鬥機(印度海軍還裝備有相當數量的俄製米格-29K艦載戰鬥機),俄製裝備充斥著印度軍隊的每一個角落。

早在俄羅斯的5代機計劃剛剛開始的時候,印度就表現出了濃厚的合作興趣,面對這種金主,囊中羞澀的俄國人沒有不忽悠的理由。為此印度和俄羅斯迅速制定了FGFA計劃,目的是在蘇-57戰鬥機的基礎之上,幫助印度開發適合他們的五代戰鬥機。

寧可損失經費,印度也要退出戰機合作,雷達反射面積是殲20八倍

不過到了2018年4月,印度卻突然宣佈了終止與俄羅斯共同進行FGFA計劃的決定,這就意味著此前印度投入的一大堆經費全部打了水漂,甚至可能還需要向俄羅斯賠償違約金。那麼印度為何要這麼做呢?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印度承擔了50%以上的研發經費,卻只能夠分攤不到20%的研發任務,也就是說許多核心技術依然被俄國人牢牢掌握在手裡,他們根本不想讓印度知道。第二是印度想要讓蘇霍伊設計局為他們開發雙座版蘇-57,不過遭到了蘇霍伊的堅決拒絕,為此印度一氣之下退出了項目。

寧可損失經費,印度也要退出戰機合作,雷達反射面積是殲20八倍

事實上這種“腦子一熱”就做出的決定在印度軍隊中比比皆是,不過日前美國防務刊物《國家利益》卻援引了一位印度空軍官員的話表示,印度拒絕與俄羅斯繼續研發蘇-57的深層原因在於,首先俄國人漫天要價,讓印度感到不能接受(印度人竟然還會嫌貴?),其次蘇-57的設計差,再者當時蘇-57的發動機很不靠譜。

寧可損失經費,印度也要退出戰機合作,雷達反射面積是殲20八倍

後面兩條原因都是有理由的,因為蘇-57的氣動佈局依然沿用了蘇-27時代的中央升力體佈局,雖然這種設計可以有效提升戰機機動性,但是機腹兩個碩大的進氣道對於隱身性來說是毀滅性打擊,雖然蘇-57號稱五代隱身戰鬥機,但是雷達反射面積(RCS)卻高達0.4平方米,這一數字是殲-20的八倍,是F-22的40倍!其次當時蘇-57使用的還是AL-41F,可靠性相當差,印度拒絕也是情理之中,他們等不下去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寧可損失經費,印度也要退出戰機合作,雷達反射面積是殲20八倍

不過事情發展到今天,印度人恐怕要後悔死了,雖然蘇-57的氣動外形設計還沒怎麼改,但發動機已經換成了“產品30”大推力矢量發動機,航空電子設備水平也得到進一步提升,另外蘇-57的進氣道雖然不利於隱身,但是這種大S彎的設計在面對毫米波雷達的時候能夠表現出不錯的減少雷達反射面積效果。

如果不是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恐怕蘇-57今年年底就要服役了,此時印度人才叫欲哭無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