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改or戲說,歷史劇改編的邊界何在?

第2794期文化產業評論

對歷史人物關係、出身甚至性別進行“藝術處理”是歷史劇市場中常有的現象,影視迷最多吐槽兩句,而嚴謹的歷史粉就不幹了。更有甚者,明明改的面目全非卻敢自稱“歷史正劇”!什麼算合理藝術化?什麼算“魔改”?而什麼樣的歷史劇才能夠成為“歷史正劇”?製作方們需要正確把握歷史劇改編的程度和邊界,否則只會往市場中輸送一批又一批令人費解的“魔改劇”。

作者| 符瓊尹

來源| 毒眸(ID:youhaoxifilm)

正文共計6496字 | 預計閱讀時間17分鐘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又一部古裝劇被扣上了“歪曲歷史事實”“抹黑歷史人物”的帽子,這次是由迪麗熱巴、吳磊主演,改編自同名漫畫的劇集《長歌行》。

《長歌行》的故事發生唐朝貞觀年間,講述在“玄武門事變”中活下來的太子李建成之女李長歌,本立志為父母報仇,爾後逐漸將“國恨”置於“家仇”之前的故事。因為漫畫中存在諸多不符史實之處,該劇從立項開始便一直被部分網友抵制,去年12月就有網友攜40餘頁的舉報書前往廣電總局舉報。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圖源:微博@荊棘鳥-鳳

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檢索了一下網友們討論的信息後發現,他們最不能接受的地方可以歸納為兩點:“歪曲歷史事實”“抹黑歷史人物”。而這兩項批評,也是觀眾對以真實歷史人物為主角的古裝劇的慣性質疑。

往遠了說,2012年宣佈開拍的《大漠謠》,因為大幅度改變了霍去病的人物故事,同時還有將匈奴侵略漢朝改為漢朝侵略匈奴等情節,被歷史粉抵制,最終修改了諸多人名、地名,更名《風中奇緣》後才在2014年播出;往近了看,今年播出的《大明風華》中的諸多情節如“朱元璋長相”“太后跪兒子”等被認為不符合史實,歷史粉甚至建起超話“大明瘋話”,其豆瓣評分也受到影響降至6.2分。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大明風華》中的朱元璋

雖然衝在抵制前線的是歷史粉,但他們所列出的問題,卻並不是一個飯圈向的小眾話題。由這一圈層的人刺開的,是每部古裝歷史劇在創作時都避不開的難點——改編歷史的邊界在哪裡?真實歷史人物能做多大程度的改動?在戲劇性與歷史真實,之間如何做取捨?

這種取捨,一方面取決於劇集的類型定位是“正劇”還是“戲說”,另一方面也脫離不開劇集誕生的市場環境。而在重大歷史題材創作被鼓勵,“宮鬥”“朝鬥”題材日益逐漸退溫,且劇集盈利模式處於轉型階段的當下,古裝歷史劇也正在發生著變化。

看似是歷史粉與劇集製作團隊單方面的“戰役”,其實是古裝歷史劇與市場大環境持續的、長久的博弈。

歷史粉們到底在抵制什麼?

對歷史劇是否符合史實的討論,其實是每一部歷史劇的必經之路。如2001年播出的《康熙王朝》中孝莊皇后自稱自己為“孝莊”,事實上孝莊應是她的諡號,容妃、魏東亭等重要配角也是虛構角色;2007年播出的《貞觀長歌》,就有觀眾質疑為什麼史書上鮮有記載的安康公主成了女一號,一代賢后長孫皇后卻成了小家子氣的善妒之人。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只不過原來的歷史劇創作,多出自功力深厚的編劇如劉和平、盛和煜、江奇濤等,而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文學日益興盛,一些以真實歷史人物及事件為創作素材的網文IP也被改編成劇集,並具備更大範圍的影響力。因此,更大的爭議也隨之出現。

2011年便是一個分水嶺。這一年,《步步驚心》《傾世皇妃》《甄嬛傳》三部網文改編作品接連播出,並以高收視率實現霸屏。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甄嬛傳》便有包括紀連海在內的多位歷史專家及醫學專家表示質疑。清史學家馬勇更是直言:“電視劇裡很多都是假的,但是觀眾們看的時間長了,慢慢習以為常,就覺得是真的。史學家說的一些真的情況觀眾反而覺得是假的,這讓我很擔心。”

然而在互聯網時代集中出現的,除了以真實歷史為素材創作的網絡文學之外,還有對部分帝王將相或者朝代有偏好的歷史粉。他們以論壇、貼吧、微博為根據地,討論著歷史,以及根據真實歷史改變的衍生文娛產品,劇集便是其中之一。

當網文IP改編劇愈來愈多,且其中對歷史人物的塑造愈發偏離真實史實後,歷史粉與IP改編劇的劇烈衝突,就這樣在2012年爆發了。

這一年,《大漠謠》宣佈將開拍,歷史粉列出《大漠謠》幾條“罪狀”,如霍去病詐死、把匈奴侵略漢朝寫成了漢朝侵略匈奴等,並在貼吧、微博等平臺進行抵制。最後,《大漠謠》經過一番修改,將部分人名、地名及朝代背景做了更換,才改名為《風中奇緣》在2014年播出。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修改後的《風中奇緣》劇情介紹

而隨著市場對IP劇的追捧愈演愈烈,在網絡文學改編之外,真實歷史人物也開始“IP化”,加入了“戲說歷史”的陣營。除了與《大漠謠》項目一樣,不少正劇也大肆修改歷史人物乃至修改歷史事件,更加讓歷史粉憤怒的是,這些存在大量“戲說”成分的戲,卻會在宣傳上稱自己為“歷史正劇”。如2016年開拍的《霍去病》,官方曾在微博宣佈《霍去病》是“根據《史記》《漢書》改編”的‘偏正劇’”。

雖號稱是“偏正劇”,但該劇後續放出的物料及相關採訪卻引發了爭議。歷史粉們憤怒地發現,霍去病從一位從小受到良好教育的貴族子弟,成為了從邊地戍卒一路逆襲的草根,並不知道自己的舅舅是衛青;本是與匈奴不共戴天的霍去病,卻在劇中與匈奴王子“亦敵亦友”;女一號蓁娥也是一位虛擬人物……

爭議之下,已殺青近三年的《霍去病》至今未播出。而2017年開拍的以秦始皇與寡婦清為主角的故事《巴清傳》則引來更大範圍的抵制。

2018年,《巴清傳》放出預告片後,秦粉將長達七千餘字的舉報信交至廣電總局有關負責人手中,並於其後公開。其核心觀點中包含以下兩點:1、不正視秦始皇與寡婦清巨大的年齡差距,並將鐵腕的秦始皇,塑造為與一個女人分享天下的君王2、將封建社會里憑自己的才能贏得帝王尊敬的寡婦清,換成了瑪麗蘇主角,甚至將秦始皇塑造為一個強姦犯。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從上述的案例不難看出,在歷史粉看來,對真實歷史的劇集創作需要存在嚴格的邊界。正如《巴清傳》的舉報信中的一段話:“讀者和觀眾們想看到精彩的故事和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這並不等於說,我們可以完全顛覆歷史人物的‘人設’,強行把白的說成黑的、忠的說成奸的、愛國的說成賣國的、為民做主的說成魚肉百姓的。這不叫虛構,更不叫合理想象,這叫背叛歷史。

此外,在《巴清傳》中,還有一個較為新鮮的對服化道的爭議。舉報信中寫道:“(《巴清傳》)竟然將我們的歷史和服飾、建築統統套上了和風的外衣,以日本平安時期皇室所著的和服“十二單”代替先秦時期古樸大氣的華服,在海報的背景中也放上天守閣的照片以代替莊嚴大氣的秦建築群,這與公然鼓吹‘中華文明發源在日本’有何區別?”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舉報信中的服飾對比

改編歷史,邊界何在?

從人設,故事,再到服化道、置景,甚至宣傳術語……歷史粉們所捍衛的邊界,與歷史劇製作方所認為的邊界,是否一致呢?

在毒眸的採訪中,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楚漢傳奇》《鐵齒銅牙紀曉嵐》等歷史劇的編劇汪海林認為,歷史劇邊界首先取決於其類型定位。

在古裝劇備案項目的選擇上,會分為兩個大方向——一個是重大歷史題材,另一個則是與“戲說”成分居多的題材,包括古代傳奇、古代宮廷、古代武打、古代傳記等分類。不同定位,不同創作難度,自然也具有不同的邊界。

重大歷史題材具有的創作難度大,且需要通過較多的審查關口,無論是人物設定還是劇情走向,在創作階段都會有歷史專家和審查部門深度參與。據自媒體影視獨舌統計,近五年來,以“重大歷史題材”之名立項的劇目僅有十多部,能完成製作的更在少數,這也側面體現了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難度。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而對古裝劇的其餘幾個備案類別,從創作到審查上,要求都會降低一些。於是前文提及的被歷史粉抵制的《霍去病》《巴清傳》,以及今年熱播的兩部古裝劇《大明風華》《清平樂》,備案類別都是古代傳奇。而這“戲說”的歷史背景,廣電總局方也有較為明確的要求。

首先是故事一般不能發生在架空朝代。近幾年許多由架空背景的網文改編而來的劇集,都會將朝代“落實”,比如《琅琊榜》將朝代落至南北朝,《楚喬傳》將朝代落至西魏,《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鶴唳華亭》的服化道、禮儀等均遵循宋制。

同時,為了避免“歪曲歷史”,有時候古裝歷史劇又需要對真實背景做模糊化處理。有知情人士對毒眸透露,《長安十二時辰》小說大反派是賀知章,但改編成劇集後,歷史知名人物一般不能當反派,於是劇中最後的大boss做出了調整。主要角色的名字也做了修改:主人公李泌更名為了李必,賀知章改成了何老,李林甫改成了林九郎等,此外,年號天寶也換成了天保。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劇版《長安十二時辰》何老

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定位,歷史劇的創作確實是存在底線的。而汪海林向毒眸列舉的“底線”,與上文中歷史粉的陳詞大致相同。

首先劇集中歷史人物的定位,不能脫離教科書的定位或者主流歷史學家給予的定位,不能改變對歷史人物的基本評價。“比如秦檜,主流歷史他就是一個奸臣、賣國賊,劇裡就不能替他翻案,說他不是;李世民是一個著名的英明的君王,就不能把他寫成陰謀家。”其次是要尊重基本的歷史事實。“比如淝水之戰,誰贏誰輸,不能改;戰爭由誰來指揮,不能改。”具體落到創作層面,在不改變歷史人物定位、評價,尊重基本歷史事實的條件下,歷史劇的創作要遵循八個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汪海林以自己參與歷史劇的經歷,向毒眸列舉了兩條“不虛”與“不拘”的擴展思路。

一是在歷史記載較少的角色身上做文章。比如汪海林在創作《楚漢傳奇》時,將一位歷史記載的秦軍戰俘英布,設定為囚犯,成為秦軍的主將章邯組建的軍隊的一員,與項羽的部隊開戰。“有一位歷史發燒友就不停問我英布的設定出處在哪,我說這是合理推斷,這樣戲劇性更強。如果編劇寫一個歷史題材連這個權利都沒有的話,這個戲真的就沒法寫了。”汪海林說,“這件事也說明,歷史劇的虛構部分虛構到了一定什麼度,它可能永遠會有爭議。”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楚漢傳奇》英布

二是在虛構情節時,儘量不突破正史的記載。比如汪海林在創作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時,曾寫過一段皇上失蹤了,紀曉嵐跟和紳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節,但製片人認為歷史上乾隆並沒有失蹤過,不能這麼寫。“最終我們商量一個方案,就是事實上皇上是失蹤了,但和紳和紀曉一面對外宣佈皇上生病,一面非常著急的私下找。這也給我上了一課,就是戲說的度在哪裡,虛構的情節能否給出合乎正史記載的解釋。”

然而方法論之外,歷史劇最核心的,還是要找到歷史的戲劇化表達:主創團隊想要藉由戲劇化的改編,表達一個什麼樣的主題?這才是一部歷史劇最核心的精氣神。

這也是所謂“封神”的歷史劇的高明之處。《大明王朝1566》前半部分的主線劇情“改稻為桑”是虛構的;《雍正王朝》讓雍正的重要對手八爺多活了十年,同時重要配角“喬引娣”也是歷史上不存在的人物。但是無論是在觀眾心中亦或是史學家評價裡,都不會否認這兩部劇作為歷史正劇的地位。“儘管多有虛構,但因為在寓言敘事、權謀美學、人物塑造、史識建構方面的巨大成就,我認為這是最高層次的歷史正劇。”劇評人李星文曾撰文評價道。

邊界既在,為何“魔改”?

在歷史粉動輒舉報“不合理演繹歷史”的劇集的當下,毒眸發現,部分中小成本製作的古裝歷史劇卻並不在歷史粉們的“圍剿”範圍,比如今年年初大熱的古裝劇《錦衣之下》。雖也有歷史博主指出女主角多數衣服都並不符合明制等細節問題,仍不影響它獲得了豆瓣7.6的分數。

在毒眸看來,能逃過歷史粉的指責,首先是因劇中涉及的真實歷史人物並不多,且對其描寫並沒有脫離歷史主流評價,如嚴嵩之子嚴世蕃在劇裡也是反派設定。其次該劇的男主角雖是真實歷史人物,記載卻不多,這也留下了許多戲說的空間。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錦衣之下》嚴世蕃

更重要的是,這部中小成本製作的劇集,類型定位首先是“古裝言情”。“這只是一部小言劇,歷史粉只狙號稱自己是正劇的。”一位粉絲告訴毒眸。從2012年的《大漠謠》到2018年的《巴清傳》,激起歷史粉們憤怒的,都是其對真實歷史人物及故事做了大幅度改造,甚至與主流歷史評價逆行,只為了服務言情戲碼。

在毒眸看來,這些大劇被狙也是過去幾年市場浮躁的必然結果。汪海林告訴毒眸,過去幾年熱鬧的所謂大女主劇、“IP+流量”劇等爭議較大的古裝歷史劇,他們在創作時遵循的“不是戲劇要求,而是市場的要求”。

在廣告收入佔主體的平臺收益模式下,“IP+流量演員”成為最有效的兌換廣告收益的模式,於是演員成了項目的核心;在電視臺按集數收購劇集的支付模式下,超長的集數又增加了售賣的收益,於是“注水”現象開始氾濫,劇本的表達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一環。

同時,汪海林也認為,宏大題材可以從小角度切入,以小人物帶出大歷史。但這些年一些“大女主”的劇,脫離歷史常識胡編亂造,而中國封建王朝從來就不是“大女主“的歷史。

長達70集的《巴清傳》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在這部劇裡,寡婦清是絕對女一號,秦始皇則成了一個次要角色,這並不是說她在歷史上比秦始皇更重要,而是這個女演員比男演員更重要。創作模式服從於商業模式,於是這些年有些戲就出現了審美和創作上的偏差。”汪海林說到。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巴清傳》

在這樣的模式下,歷史劇本該有的深沉批判性,便在部分古裝歷史劇中讓位於娛樂化、年輕化的表達。正如秦粉在對《巴清傳》的舉報信中寫的那樣“將秦始皇禮待臣民以成大統的胸懷和寡婦清為天下統一奉獻力量的愛國精神低俗化為小情小愛”。“正劇”便從一種創作態度,變為一個宣傳術語。“魔改”出現的另一種原因是囿於現實情況。《獨孤皇后》製片人於敏就曾在2017年對媒體講述,拍攝是《獨孤皇后》整個籌備製作過程裡最“艱難”的部分,“每天都要搶戲。當時橫店的古裝劇組太多了,預定場地要排隊,也有時間限制,還要兼顧演員們的檔期時間。”

拍攝難,要細細的考究歷史後再撰寫劇本,也很難,更何況還有許多突發情況要應對。《大明風華》的導演兼編劇張挺,曾就劇中出現的歷史細節錯誤做出解答:“這個戲創作的時間很侷促,關於大女主和宮鬥戲的禁令下來之後,臨時拋開之前的全部劇本,重新寫了五十多集,全靠大學時期的一點兒記憶,沒有來得及請歷史顧問,所以出現了歷史細節上的小錯誤,我會引以為戒。”

不過在毒眸看來,未來“魔改”的古裝歷史劇或許會越來越少。近幾年廣電總局對古裝劇所做的一些諸如黃金檔播出份額、對朝鬥及宮鬥戲的批判,事實上也是創作上的引導。從2019年1月至今,還沒有一部備案為“古代宮廷”的劇集。

而廣電總局知情人士也對毒眸透露,許多限制其實正是針對那些粗製濫造、胡改亂改歷史、與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的作品,片面追逐商業利益,弱化正面精神引導的作品來說的。

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才是政策所支持的方向。2019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多次強調對“重大題材”的扶持、引導和調度,並宣佈將出臺《關於加強和改進重大革命和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立項、攝製有關工作的通知》,通過政策扶持,吸納更多具有製作實力機構參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今年就有兩部以重大歷史題材立項的古裝歷史劇《山河月明》《大秦帝國之天下》有望播出。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重大歷史題材劇《山河月明》

而“IP+流量”的古裝歷史劇的盈利模式,似乎也正處於轉型期。2018年年初《巴清傳》因為歷史粉的爭議改檔,2018年年底《如懿傳》從臺劇轉為網劇,都說明了市場對“IP+流量”的古裝歷史劇的警惕。另一方面,一些小成本的歷史古裝劇,雖然走的不是正劇路線,但在人物和歷史的抓大放小上也給大劇的製片方們提供了一些啟發:有時候觀眾也不是那麼嚴苛,滿足了他們的主線追求,部分失真也可以容忍。

歷史劇只要在既定的邊界內創作,就都是在“不虛”和“不拘”中合理的騰挪,重點還是看想要借歷史來表達什麼,以及戲是否好看。正如讓八爺多活了十年的《雍正王朝》的編劇劉和平,曾在《朗讀者》節目中所說的那樣——他舉了《雍正王朝》的例子,並引用了莊子一段名言解釋道:“忘記了腰,是因為腰帶舒服。忘記了腳,是因為鞋舒服。忘記了是非,是因為心裡舒服。”

“忘記了歷史,是因為戲舒服。”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你對歷史劇“魔改”怎麼看?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

  • 沒了古裝大劇,電視劇一喪就是半年

  • 原創改編除了“毀原著”,還能不能談點別的?

  • 從鎮魂到陳情令,IP改編讓原著黨“真香”需要幾步?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魔改or戏说,历史剧改编的边界何在?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