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經典已老,卻不褪色;我負責追尋分享,你就靜靜傾聽……
1993年臺灣著名電臺節目主持人陶曉清女士發起了 “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的評選活動,評選的範圍是從1974年開始到1993年1月出版的所有專輯。羅大佑、蘇芮、齊豫、潘越雲、費玉清、黃鶯鶯、童安格、齊秦、王傑、庾澄慶、姜育恆……這些響亮的名字,自然而然地上榜,但其中有一個非常陌生的名字—排在第27位的“蔡藍欽—這個世界”。
看到這個名字,我想絕大多數人都不禁會問“誰啊,怎麼從來沒有聽過”、“唱過什麼歌啊,竟然能排在百佳27位?”其實,不僅現在他是陌生的,就算是回到榜單剛出的那個時候,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疑問。因為那個時代臺灣流行樂星空璀璨,而像羅大佑、齊豫等叱吒音樂久矣且盛產經典,實在太光芒耀眼了;而,蔡藍欽呢,86年才涉足音樂創作,那時他還為大學畢業,純粹的新人一個;87年年初才開始並只用了兩個月左右就製作出自己的唯一的一張專輯《這個世界》,其才華、功底可見不一般,卻在完成一週後因休克致心臟麻痺不治!——這足以稱之為一個傳奇!去世之後才由其簽約的華納公司發行了其唯一一張個人創作專輯,這也是一個神奇!而且這個專輯裡所有歌曲的音樂錄影帶裡都沒有歌手的身影,這也是一個神奇!但這個專輯還是登上了臺灣地區“知音時間”國語排行榜的冠軍數週之久,並在銷售成績上名列年度十大,更是一個神奇!
但有多少人知道他呢?或者說有多少人曾經知道他呢?
現在知道蔡藍欽這個名字的途徑,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因為張信哲、五月天、黃鶯鶯等人翻唱了他的《這個世界》;第二種是在翻看“臺灣百佳唱片”時,在第27名的位置居然發現了一個沒怎麼聽過的名字;第三種大概就是在聽了很多歌以後,想找一些大多數人都沒聽過的,然後在網絡裡翻雲覆雨地折騰找歌時不經意地看到蔡藍欽這個名字或者他的《這個世界》。而我就屬於第三種。
剛聽到這歌時,就被它一開始的兩響撞鐘聲吸引了,清脆不悠遠,就如同還沒有足夠。雨歷經的年輕人世。而蔡藍欽創作這歌時,離開這個世界時,也正當此時—23歲!當時的他還未走完青蔥校園歲月,雖然稚嫩未退卻,卻能做他一直嚮往的音樂創作,成為音樂人,所以他是滿懷希望的。我覺得非常有意思,《這個世界》裡的12首歌,前面11首都是從歌詞、編曲來看都是非常正宗的校園民謠,而到了第12首《這個世界》,寫的卻是跳出校園,初探世界,編曲也比較的商業化,或許就是他當時的寫照——作為一個就要走出校園的年輕人已經看的到自己的未來,確實應該會感覺世界是有希望的,應該會感覺到世界是並不壞。
或許,這也可以看出他理想主義的一面。當初飛碟唱片發現他,要他寫歌錄專輯,他卻回答:“不要曝光,不要出名,不要壓力。”這是一個神奇的要求!哪個一個音樂人,即使是羅大佑、齊豫等人在剛出道之時,雖然不知道有沒有要出名的念頭的驅使,最起碼也有一個要讓世界知道我的實力的最低渴望吧。他這樣想是在試探般初創作,所以還不願意或者說還沒有信心大大方方地與媒體公眾接觸,而更願意都躲在角落裡看業界、世人對自己、自己作品的評價但那是一個神奇的年代,當時華納的老闆吳楚楚居然答應了這幾個與音樂圈遊戲規則截然相反的要求。在“留一個紀念,證明對音樂的愛戀”這種念頭的安撫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新人又給唱片公司提出幾個要求:不上電視,寒假錄音,暑假出片,且簽約的前提條件是要求不參加宣傳和曝光。
接下來的兩個月時間裡,蔡藍欽基本完成了專輯中所有歌曲的創作。飛碟唱片也兌現了承諾,等到寒假才讓他開始錄音。但,他真的沒有參加專輯的宣傳和曝光,因為無論怎麼樣,他已參加不了了。他最終沒能看到自己的第一張也是最後一張唱片發表。
有人說,“嚴格說來,蔡藍欽甚至算不上是一個藝人。他只出過一張唱片,而且在唱片正式出版前就已經去世。說他是一個愛唱歌的學生,或許他會更加滿意”。他的歌曲屬於那種典型的"校園歌曲",有著民歌時代的遺風和少年人明亮的輕愁。
有人在推薦這張名為《這個世界》專輯的時候,把他列入了這樣一群人中,“那些飄忽的生命——非正常死亡歌手不完全記錄”,每次我看到這個名單,內心沉澱的憂傷就會翻湧而至。蔡藍欽的名字後面,寫了這樣一行字:“也許不過是換了一片汪洋,前方仍然有一樣的風浪,雖然心中有淡淡的失望,但我仍要再次背起我的行囊——蔡藍欽(1965-1987),休克導致心臟麻痺而死”。
他橫空出世,卻又轉瞬即逝,我們不得不感嘆,世事的難料。中國有一個成語“英年早逝”,嘆息的是人才氣極佳、卻不幸死期早至;對蔡藍欽而言,何其不幸應上這原本無端的相剋,留下的是震撼與惋惜,到現在依然難以填平。但好在留下了我們紀念他的音樂唱片《這個世界》。我愛《這個世界》,懷念蔡藍欽……
最後提一下,不知為什麼酷狗沒有保護《這個世界》的版權,還是免費下載的。
閱讀更多 佩奇的豬爸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