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在網上看到不少消息,稱許多海外華僑為躲避疫情,紛紛打算回到祖國。為此,一些國家甚至連飛往中國的機票都一票難求。

消息一出,網上立刻炸開了鍋。有網友支持華僑回國避難,畢竟中外華人“一家親”,該伸以援手的時候就不要吝嗇。而有的則表示出鄙夷的態度,“祖國需要你們的時候你們出國了,現在有困難想著回來了?”還有人乾脆提議,基於目前國內疫情剛剛得到控制,應該拒絕海外華人入境,以降低疫情倒灌的風險。

我們該不該接納海外華僑回國,這裡暫且不做討論。但我注意到一個事實,就是這幾年,中國政府對海外公民的關注與保護力度在加強。比如2015年,也門爆發內戰,中國就派遣軍艦把滯留在當地的中國大陸公民、港澳臺同胞與海外僑民安全撤離,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掌聲。2011年2月,利比亞局勢動盪,中國政府調動了182架次民航客機、4架軍機,以及5艘貨輪,將利比亞的三萬多中國公民接回國,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1/5 闖蕩海外的中國人

其實,中國政府的撤僑行動,不僅是國力的彰顯,更是吸取了歷史教訓的結果。為此,我們有必要稍稍瞭解一下中國的移民史。

在很多人眼裡,傳統中國閉關自守,老百姓深受農業思維的影響,只願意守著自家一畝三分地,過分眷戀家鄉,不敢出去冒險和闖蕩,以至於錯失了大航海時代給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恰恰相反,中國是歷史上海外移民最踴躍的國家之一。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更有著悠久的移民傳統,尤其以福建人和廣東人居多。據保守估計,光是福建一省,歷史上總共就有數百萬人移居到國外,他們的目的地主要在東南亞,美國加州、以及加勒比海地區。

有人說,福建人“以海為田”,福建地區多山,不適合發展農業,福建人只能把目光轉向大海,福建也成了中國古代與海洋世界打交道的窗口。

早在宋代,福建就是東亞的漁業、造船和貿易中心。福建泉州曾經是中國最大的國際貿易港,繁榮了數百年。福建人在東南亞地區非常活躍,他們一直從事著運輸和貿易,是當地最主要的商人群體。

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福建泉州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福建人開始和西方有了更廣泛的接觸。他們通常在東南亞王國或殖民當局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收稅員、港口管理者或是金融顧問,並組建大型商號,在當地從事投資和信貸業務,事實上已成為東南亞一股強大的金融力量。

福建人以家族為紐帶,形成了龐大的海外網絡,這又進一步吸引更多在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外出闖蕩。在他們的家鄉,海外移民者可能已超過三代,這些人到了海外,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宗族同鄉,並藉助他們的力量,為本人培植商業人脈。就這樣,前往東南亞經商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他們心中有這樣一個信念,即海外遍地是黃金,只要肯努力,肯吃苦,有朝一日必能衣錦還鄉,娶全村最漂亮的姑娘!

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當然,除了經商人群,移民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打工仔。這些人都是農業移民,因為在國內走投無路,於是去國外謀求生計。他們在國外開墾農地,並將中國的農作物帶到當地,有的則到歐洲人開設的種植園裡打工,向殖民者傳授農業經驗。

2/5 零散的群體

儘管華人移民人數眾多,他們總體上仍舊是一個個零散的群體。

正如之前所說的,比起祖國,海外華人更加認同自己的家鄉,他們更習慣和自己的同鄉建立合作往來,對來自其他地區的中國人,卻不怎麼信任,哪怕大家同文同種,也把對方當做外人。這不僅限制了華人的經商範圍,也阻礙了他們聚合成更龐大的力量。造成的結果便是:即便海外華人數量可觀,卻始終無法形成一定的政治影響,在當地一直是弱勢的存在。

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東南亞唐人街

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就是海外華人極少聘用中國人為他們開發農田,在東南亞農村地區,也從未形成華人的村落。這就導致華人勢力在當地基層社會相當薄弱。

為什麼會這樣呢?傳統觀點認為,這是中國人的性格與文化使然,中國人天生只喜歡跟自己人打交道,對外國文化缺乏認同感。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美國曆史學家彭慕蘭曾指出,中國人之所以在海外力量薄弱,本質上是由於中國政府不重視。無論明朝政府還是滿清政府,他們對中國的海外移民都採取消極態度,更糟糕的是,很多士大夫從觀念上就歧視這些移民,將他們視為無君無父,不忠不孝,主動脫離中國文明教化的流民。

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在當時的國人眼裡,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也是地球上唯一的文明國家。其他國家,無論遠邦還是近鄰,都是“化外之邦”,中國人打心底裡就瞧不起這些“蠻夷”,甚至壓根不把對方當做主權國家,更談不上什麼平等往來了。

但朝廷也意識到,這些在外漂泊的中國人,會定期把在海外掙得的財富帶回祖國,這樣能為政府增加收益。所以,儘管明清兩朝都實行過嚴格的海禁,但後來都有所放鬆。政府也允許華人出海經商,但前提是:在國外的時間不得超過一年。

3/5 農業國的邏輯

為什麼朝廷要排斥海外移民呢?一個直接的理由是:政府擔心人口流失會導致稅收下降。

歷史上,唐朝就因為戶口登記不完善,導致中央政府遲遲不能獲得足夠的稅收,財富都進了藩鎮和地主的腰包,政府威信也大打折扣。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花大力氣整頓戶籍登記,建立了著名的“黃冊”制度,以便於國家向老百姓徵稅。

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你看,這就是農業文明的邏輯: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更多的人口,因為人口多了,產出就會增加,財富才會增加,天下才會安穩。這也是歷代統治者的最美願景。中國人自詡地大物博,所以也無意去開拓海外殖民地,但如此以來,就使得海外華人在政治上與祖國產生了割裂。

由於海外華人背後缺乏政治支持,他們在異國他鄉就缺乏話語權。尤其是進入18世紀以後,此時的遊戲規則已經變了,世界迎來了殖民主義時代,歐洲人在全球各地佔領市場,商人是這場開拓運動的急先鋒,而政府則為他們提供軍事與制度保障。

歐洲人在殖民地經商,把歐洲的商品賣給當地,並把殖民地的原材料運往西方市場。而政府則為他們提供法律和軍事上的保障,充當這些商人的後臺。

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原本只是英國商人和清朝政府之間的貿易糾紛,簡而言之就是:英國人希望在中國自由經商,而清廷卻以鴉片毒害民眾為由加以拒絕,並銷燬了英國人的鴉片。為此,英國商人不惜說服議會出兵,向清政府施壓,以戰爭的方式逼迫清廷打開了國門。

還有個例子是著名的東印度公司,這是歐洲國家為開展國際貿易而成立的股份制公司。英國、法國、荷蘭等國都有自己的東印度公司,這些公司由私人持股,擁有政府頒發的特許經營證。在18—19世紀,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地的對外貿易,有自己的法庭和軍隊,必要時可以跟他國開戰,實際上充當著政府在殖民地的代理人。

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英國東印度公司總部

反觀中華帝國,我們既沒有開發殖民地的意願,也沒有保護僑民的義務,更不會向海外投入任何政治與經濟資源。那麼,中國有沒有類似東印度公司那樣強大的商業力量呢?有的,17世紀,鄭成功就在海上建立過私人武裝,並一度與荷蘭人相抗衡。鄭氏家族趁大清實施海禁之機,壟斷了中國在東南亞的海上貿易,成為東亞的海上霸主。

4/5 中華帝國的海上宏圖

遺憾的是,鄭成功終究沒能將霸業拓展到別的地方。鄭成功一生的夙願,是反攻大陸,收復被滿清佔領的河山。而不是進軍海外,在新世界建立屬於他的商業帝國。鄭成功死後,鄭氏家族淪為一個割據政權,不久就被大清給吞併了。

鄭成功的霸業,是中華帝國在海上的夕陽餘輝。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海外華人徹底失去了保護,當他們和當地人發生衝突時,難免成為本土和外來勢力攻擊的對象。

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鄭成功像

很多僑民只能自謀生路,有錢的賄賂當局,沒錢的只能逃跑。結果便是:儘管中國人很早就在東南亞開展商業活動,卻沒有比晚來的西方人獲得更多的主動權。不僅如此,他們還慘遭歧視甚至是屠殺,天朝政府卻對此置若罔聞。

比如在1740年,印尼雅加達就爆發了針對華人的大屠殺,史稱“紅溪慘案”。始作俑者是荷蘭殖民當局。為了阻止華人在印尼的經濟擴張,殖民者從限制華人入境,到逮捕當地華僑,最後發展成不分老幼格殺勿論,屠殺持續了一星期,共造成上萬名華人死亡。財產損失不計其數。為了抵抗荷蘭人,華僑們不得不陷入孤軍奮戰,雙方衝突直到1743年才宣告平息。

19世紀80年代,美國再次發生大規模排華運動。時值美國西部大開發,成千上萬中國人湧入美國西部,他們有些是到海外謀生,有些是因為“淘金熱”,絕大部分是去做苦力,從事諸如洗碗洗衣,挖煤挖礦等髒活累活。由於擔心中國人搶了當地人的飯碗,加州政府出臺了排華法案,地痞流氓聯合民兵武裝,洗劫了華人的商店,燒燬他們的住所,不少華人慘遭殺害,這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排華事件。

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19世紀的美國華工

好在此時的清政府已不再像過去那般麻木,清廷向美國政府提出抗議,美國人也承認自己做得太過分,答應了清廷的賠償要求。最終,美國賠償給中國兩百多萬美元,事情才算了結。

到了1911年,墨西哥爆發內戰,叛軍攻入北部城市託雷翁後,搶劫了當地的華商,並殺害了數百名華僑,還對他們的屍體進行了侮辱。

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清朝海軍“海圻號”軍艦

這回清政府終於坐不住了,英國人、法國人、日本人欺負咱們,咱們都忍了,現在連你墨西哥都騎到我頭上來,這還了得?碰巧,清朝海軍恰好有一艘名為“海圻號”的軍艦在美國訪問,聽聞消息後,“海圻號”立即南下,抵達古巴後,給墨西哥政府下了最後通牒。最後,在多國的施壓之下,墨西哥向清廷賠禮道歉,並向中國支付了600萬比索的賠償款。

這應該是大清海軍歷史上最揚眉吐氣的一次行動,真正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回國之後,大清的黃龍旗就變成了民國的五色旗,中華帝國的海上宏圖,暫時落下了帷幕。

5/5 如何讓文明具備世界性

回顧這段歷史,不禁讓人感慨,中國為何從17世紀開始逐漸喪失優勢地位?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點無法否認,就是我們沒能好好地利用經濟全球化,或者說,中國只是到近代以後,才被迫捲入了全球化的浪潮,而此時,無論是遊戲規則還是實力格局,都已經塵埃落定,中國只有接受和被動挨打的份,這是中華文明的一大遺憾。

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但我們也看到了,中國人之所以錯過全球化,並不是因為國人觀念保守,或者怯於冒險。恰恰相反,中國人從未放棄過冒險和經商。即便在明清海禁實施最嚴格的時候,仍然有無數中國人赴海外移民,到新世界尋覓商機。所以,真正的問題與性格或能力無關,而是由傳統中國特有的收入結構所決定的。

在漫長的帝國時代,我們從不依賴海外貿易提供的收入,中國古代經濟總體上自給自足,政府稅收主要來自農業和土地。加上週邊國家國力不強,我們無需從他們那裡獲得更多的商品。簡單地說就是:無論別人有或沒有的東西,我們都有。因此,即便中國很早就開始和海上鄰居打交道,我們卻從未和對方有過深層次的貿易往來,海外商人的地位自然無足輕重。因為本質上我們不需要他們。

商業與僑民:為什麼中國會和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但西方國家就不同,亞洲的許多商品,歐洲生產不了。當來自東方的絲綢、香料或蔗糖被引進西歐時,被當地人當做奇貨可居。在利潤的驅使下,無數歐洲人前赴後繼,向東方世界進發,因為他們想把東方的貨物賣給西方,實現自己的致富夢想。

就這樣,東西方文明從大航海時代起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你也許會問,為什麼在今天,我們又開始極力維護海外華人的利益呢?民族認同與國力強盛,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關鍵的是,今天的中國已經徹底融入世界,在如今的全球經濟體系中,中國不僅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更佔據了樞紐的位置。一句話:世界需要中國,而中國更需要世界。

所以,維護僑民的利益,不僅事關同胞的權益和尊嚴,更是一個國家的文明具備世界性的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