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縣張道藩故居

盤縣張道藩故居

張道藩故居位於今六盤水盤州(盤縣城關鎮)沿河南路張家坡,始建於清康熙十七年(1678),坐南朝北,三進院落,分別由大門、過廳、正堂、廂房、客房、明樓等組成。總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50平方米。正堂、明樓等前簷窗花雕刻工藝精細,窗花圖案多種。

盤縣張道藩故居

其中正堂大門兩邊窗花形式別緻,中間部分為二方連續之團形壽字狀,邊緣部分為二方連續的萬字格,兩者之間用一條四方連續的透空卷草連接,窗下方用一條四方連續的透空卷草裝飾。堂屋內懸匾"鴻案偕春"系書法家趙樸初所提,客房門額懸匾"齊眉合德"系蔣介石書,此為蔣介石為張道藩母親做壽時題贈。

盤縣張道藩故居

張道藩(1897年7月12日-1968年6月12日)字衛之,本籍貴州六盤水盤州人(盤縣城關鎮),美術教育者。曾於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4日擔任臺灣立法院長。張道藩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祖上數人高中進士。他自幼發奮讀書,十分刻苦努力,小學畢業後到天津一個族叔家裡。

盤縣張道藩故居

青年張道藩

1916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1919年底西渡英國,憑著一身才氣,於1921年入倫敦大學大學院美術部就讀。成為該院有史以來第一位中國留學生。1922年冬在倫敦加入中國國民黨。次年為國民黨倫敦支部負責人。此次來德國旅行,聽說徐悲鴻也在柏林,便急匆匆地前來拜訪這位藝術上的同道。後進英國維多利亞公園學校、克乃佛穆學院、倫敦大學思乃德學院、巴黎最高美術學院深造。

盤縣張道藩故居

張道藩


在法期間,張道藩向28歲的蔣碧微暗示愛意,無奈蔣碧薇羅敷有君,加以婉拒。而蔣碧薇在與徐悲鴻十多年的磕磕絆絆中,性格差異日益顯露。31歲,徐悲鴻與他的女學生孫韻君過往甚密;39歲,徐悲鴻在報紙刊登了與蔣碧薇脫離"同居關係"的啟示,令18歲不出閨門就跟隨徐悲鴻到處流浪,生兒育女的蔣碧薇感到莫大侮辱,愛情、親情逐漸演變成了苦情和悲情。

盤縣張道藩故居

蔣碧薇與張道潘

至此,當張道潘再次向蔣表示愛意時,蔣遂與張道潘陷入悽苦纏綿的半生苦戀,三角里頭又驟然複雜起來,情網縱橫,網住了一圈人的命運與痛苦。蔣碧薇被棄而求自立,身為女人,蔣碧薇嚮往愛情的纏綿悱惻,夫妻恩愛永恆,渴望得到生活的和諧愉快,生命的圓潤光輝,但她也追求靈魂的真實與完美,不願虛偽承歡。她很清楚與張道潘的結合,會使她自與徐悲鴻分手後,數年來尋求自立的傲骨,堅強奮鬥所博得的社會上的一點兒同情,必會盡付東流,也會因此傷害張道潘的法國妻子,並因之而遭到指責和唾棄。

盤縣張道藩故居

蔣碧薇

張道潘在烽火戰亂中,頂替了棄家不顧的徐悲鴻,給予她及其子女現世的安穩和寬慰,兩個人象霖雨蒼生,在真誠的滋潤中重萌情趣,達成了精神的永遠合一。她情願放棄畫壇巨匠名正言順妻子的身份,而去做張道潘心靈完全契合的紅顏知己,重新扭動命運的鑰匙,再次開啟了愛情之門。蔣46歲時與徐悲鴻離婚,50歲時隨張道藩赴臺北同住。兩人走過了十年的曠世絕戀。

盤縣張道藩故居

張道藩郭淑媛夫婦合影


留學期間,張道藩結識了陳立夫等人, 在認識陳立夫不久,張道藩即加入國民黨,並終身與陳保持著密切聯繫。1926年2月,張道藩與一位名叫蘇珊的法國姑娘結婚,收養一女。同年回國的張道藩在廣州國民政府農工廳任秘書、代廳長。同年底由陳果夫推薦,偕黔籍人士李正益之、黃宇人、商文立回貴州指導籌辦國民黨黨務。張道藩是貴州省黨務指導員,商、黃、李三人則是黨務籌備員。1927年1月到達貴陽。張道藩等人常出入於貴陽各學校,遭到貴州軍閥、省長周西成的猜忌。

盤縣張道藩故居

張道藩與蔣介石

四人與周西成洽商組黨事宜連報不諧,於是四人商議對策,張、商二人在上層社會人士中游說,謹慎行事;李、黃二人則在下層社會中策動組織工廠工人、學校師生反對軍閥的罷工罷課,兩者並行。李益之的表兄羅宗英時在周西成軍中任軍需官,在李益之等人的影響下,聯絡軍中有識之士,相機行事;張道藩則活動擔任貴陽電報局任局長的親戚餘志明,活動擔任貴陽發電廠廠長、貴州大定人、曾留日攻讀機械土木工程的陳樵蓀,在電廠工人中進行組織和宣傳活動。李益之、黃宇人、吳桂貞等還分頭到貴陽電廠、貴陽女師、貴陽高中、省立農校等處,向部分師生員工,宣傳國民革命打倒地方軍閥的主張。四人還分別投書外縣誌趣相投的親友,啟示北伐革命之理,指出歷史發展之趨勢,以便籌組國民黨組織。廣州國民黨代表的活動,從貴陽向外縣開展,加之北伐戰爭的迅速推進,貴州很快地掀起了一場反對貴州地方軍閥周西成的地下運動。

盤縣張道藩故居

適逢貴陽南門外兵工廠失火,周西成藉口張道藩等人與這件事有關,勒令他們交出與廣州、南京聯繫所用的密電碼,遭拒絕後將道藩,李益之逮捕入獄,嚴刑拷訊。後張道藩經國民黨元老平剛保釋出獄後於9月逃離貴陽,經廣州、香港回到上海

張道藩加入國民黨後,逐漸成為CC系骨幹人物。歷任廣東省政府秘書,貴州省黨務指導員,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南京市政府秘書長,國立青島大學教務長(1930.4-1930.10.18),青島大學7月份後正式開課,張道藩以負責的精神輔佐楊振聲,確立了青島大學的運轉機制。1930年11月,青島大學甄別大一新生的考試中,張道藩在審核中發現不少學生使用假文憑報考,按學校規定勒令離校,引起一部分學生的不滿。1930年12月4日,青大部分學生髮起反甄別罷課活動。學生分成兩派,一派成立護校團,擁護學校決定,反對罷課學生停課。一派罷課成立糾察隊,反對學校當局處罰"假文憑報考"。兩派在樓梯發生爭執,教務長張道藩打電話調來警察保安隊包圍校舍。

盤縣張道藩故居

張道藩書李白詩《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學校當局佈告開除鬧學潮的學生,被除名者38人,罷課失敗。據梁實秋稱,對這次學潮的壓制,張道藩在其中起了關鍵的作用,"在警察不敢捉人時,是張道藩給警察壯膽"。梁實秋對校長楊振聲的處境表示同情,寫信給徐志摩說,"事變之來如疾風暴雨,其衷心苦悶可以想見"。12月9日,青大召開校務會議,會上決定校務會議每星期四下午舉行,公推張道藩、趙太侔和杜光壎起草校務會議規則;並規定"每年九月二十日為本校成立紀念日"。12月,張道藩辭去青島大學教務長職,調任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

盤縣張道藩故居

張道藩為 蔣碧微 所書行書節錄《裝潢志》條幅


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交通部常務次長中央執行委員,內政部常務次長,"國民大會"選舉事務副總幹事,教育部常務次長,中央社會部副部長,中央政治學校校務主任,教育長,中央宣傳部長,海外部長,第一屆"立法委員"。長期從事官辦文化教育事業,參與控制國民黨文宣與黨務系統。1932年與葉楚傖等成立中國文藝社。1934年組織公餘聯歡社話劇團。翌年創辦國立戲劇學校,兼任中央文化事業計劃委員會副主委。

盤縣張道藩故居

張道藩致於右任信札


1938年於武漢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後又兼任教育部教科書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電影企業公司董事長,南京市文化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中央訓練團民間藝術訓練班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47年組織成立"國際文化合作協會"。

1946年,張道藩母親逝世,他回鄉料理喪事,他將夫人蘇珊安排在雲南曲靖(距盤縣120多公里)住下,隻身一人回家。在治喪期間,遍訪親朋好友、地方名宿,聲明不收喪禮,對推辭不掉的親朋喪禮金,在離開時親自造冊,全部捐獻給了學校作教育之資。他母親出殯那天,所過之處路人皆饋贈一人兩個月餅。赴臺後,於1950年奉派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參與策劃推動國民黨改造工作,繼任CC系首領。創設"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兼任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中華日報》董事長。

盤縣張道藩故居

1952年10月當選"臺灣立法部門"院長,主持院務近10年。不時支持CC"臺灣地區民意代表"問政,制衡陳誠"內閣",多次遭院內團派"臺灣地區民意代表"攻訐。1956年4月19日,奉蔣介石之命,以"臺灣立法部門"院長身份訪問日本,並參拜靖國神社。1961年因電力加價案而辭職。1965年任"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會副董事長暨文藝創作獎審議委員會召集人。1968年6月病逝。號稱"三民主義文藝理論家"。


盤縣張道藩故居

《美意延年》張道藩


盤縣張道藩故居

《貓石圖》張道藩


盤縣張道藩故居

《荷花》張道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