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十课《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材解析

《古诗三首》是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教材第四单元第十课。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三位诗人借咏叹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诗的大意是: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大漠”“燕山”,一下就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月似钩"表面上是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也是古时的一种弯刀,在“大漠"“燕山”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诗的后两句借马抒情:什么时候马儿才能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之时恣意驰骋呢?“ 金络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第三句开头以“何当”两字作设问,“何当”即“何时将要”,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令人感慨扼腕。

六下第十课《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材解析


《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全诗句句不离石灰,表面描写了石灰的烧制过程,实际上句句关照人的品格,都是在说如何锤炼人的高尚品质。诗人咏石灰,也是吟咏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状态,吟咏自己磊落的襟怀。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石灰石要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之后,又要经过烈火焚烧才能成为石灰,因此磨炼出了坚强坚韧的品格。“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的态度,不论是“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都被看作是平常、轻松的事。同时这也是诗人的心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诗的后两句中,“粉身碎骨”是“烈火焚烧”的必然结果,“浑不怕”与“若等闲”一脉相承。“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前三句的总结,既是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的根本原因,也是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从全诗看,要成就清白,何其不易,要保持清白,又何等艰难。生命可以消逝,躯体可以抛弃,但精神气节却要长留天地。石灰本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凡的东西,于谦却独具慧眼,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稍加提炼,就赋予石灰崇高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视若等闲,由此来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

六下第十课《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材解析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首句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第一句写了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扎根在岩 石的裂缝之中,与第一句中的“咬定青山”相呼应,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展现了画之“形”。后两句是无法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却是诗人作画、作诗要表达的“神", 在诗人笔下,“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但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换。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傲然挺立,坚韧刚劲。“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同、铁骨铮铮。

(来自教师教学用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