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乾隆時代和英國人打上一仗可能會敗

無論馬戛爾尼的描述還是其他一些西方政要的推斷,都是從他們的視角對中國的一個詮釋,並不全面。而作為那個年代,中國人應該對自己當時的實力更為清楚。

如果要把大清和大英做一個全方位的比較的話,那麼號稱康乾盛世的十八世紀,中國已經全面落後於西方世界了。

如果乾隆時代和英國人打上一仗可能會敗

首先一點,當時的中國完全沒有科學的世界概念。中國人歷來把天下當成無邊的土地來理解,以對應無窮無盡的上天,而自己所在恰巧則是這片土地的中心,中華文明是這世界上唯一的先進文明,中原人擁有高於蠻夷的智慧和才能,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是蠻夷們所不能理解的。所以,任何形式的外交必須要突出這一點------我們是上國!沒有平起平坐,只有君臣之分。而中國的這種思想甚至被自己周邊的國家和民族所接受,歷史上任何一個企圖或成功入侵中原的異族都把這一世界觀繼承下來,蒙古帝國擁有四大汗國,但唯一合法的擁有核心宗主國地位的卻是元朝,其餘汗國必須納貢稱臣。而豐臣秀吉一統日本,他同樣認為日本不是天下,只有進攻明國才能真正一統天下,享受萬國來朝的尊榮。

如果乾隆時代和英國人打上一仗可能會敗

同樣作為入侵族群的滿人在獲得全國政權之後把這一傳統繼續發揚光大。這種要命的妄自尊大顯然讓中國人不可能對於外部世界有更多的興趣,因為外面的世界沒有什麼值得我們獲取的,除了可以致幻的鴉片。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所謂的武功就是他在位期間幾次比較重大的戰爭,當時作戰的對象,主要都是回疆、西藏、蒙古的叛亂,還有徵服緬甸、安南,包括把新疆完全納入版圖,這些地方的武力顯然無法與大清帝國相抗衡,可以說都是中原文明周邊的蠻夷作亂,根本不能讓大清有任何的危機感,國家發展的方式依舊延續著幾千年的農耕,治國之道也還是延續了幾千年的聖人古訓,並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發展。創造性的科技發明曾經是中國的一大強項,十六世紀前世界上主要的發明大部分來自於中國,而在之後卻突然戛然而止-----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

中國不缺工程師,但這些人在統治者心目中只是雕蟲小技的工匠,完全沒有社會地位,於是,也沒有了任何基礎科學的研究機構和理論學者。科技方面的落後已經為將來的全面落敗埋下了伏筆。

如果乾隆時代和英國人打上一仗可能會敗

另一個因素,當英國人揚帆各大洋為奪取殖民地大打出手的時候,中國的統治者可能連太平洋的名字大概都沒聽說過,放棄了海洋權,那就意味著將世界拱手送給了歐洲,就在乾隆接見馬戛爾尼的時候,美國都早已經獨立了幾年了,確切地說,那時的英國版圖已經完全大於中國,是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而中國的統治者對此一無所知,還以為英國只有英倫三島,不過是一彈丸小國,根本無法與我天朝抗衡,這樣的彈丸之地能夠給予我天朝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乾隆其實接觸到的西洋事物並不少,宮廷御用畫師郎世寧就是一位致力推動東西文化交流的人,包括早年的南懷仁、湯若望等,都曾把西方的一些先進科技引進到中國來,那時的傳教士為了自身地位,絕不會有任何保留,中國皇帝所能得到的科技產品甚至在歐洲的一些敵對國家都不可能獲得。但以博大精深自詡的中國人對於西洋技術嘲諷為奇技淫巧,僅僅對於鐘錶、噴泉這些無關痛癢的邊緣科技感興趣,雖然也對一些西洋火器有好感---例如自來火槍,但也沒有將它們交給軍方,而是成為了自己的狩獵玩具。所以即便馬戛爾尼真的不遠萬里為乾隆送來一臺蒸汽機,恐怕也不會對天朝有任何幫助,思維和觀念上的固守已經讓這個文明古國陷入了一種無法自拔境地。

精神世界的莫名滿足比鴉片更為有毒,當然,要比較數字的話,大清依然可以傲視天下,域內兆民,雄兵百萬,經濟總量世界第一,擁有的財富世界第一,儘管日不落帝國致力於經濟,但大清對英國的貿易逆差還是非常巨大,表面上,乾隆時代十分強大,這也是馬戛爾尼在來中國之前心存敬意的原因,這位老外交家當時已經退休,但有到中國訪問這樣的大事令年邁的他主動請纓。在當他到達中國後的一系列見聞,使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國所存在的諸多潛在問題。

英國當時正處於工業革命全面發展的時代,科技的蓬勃使生產力迅速提升,換句話說,沒有工業基礎作為保障,光談軍事就是扯淡,同樣一支步槍,工業化生產和技術流程可以讓這支步槍在產量和質量上得到標準化,而在中國,沒有兵工廠,只有落後的手工加工技術和落後的樣式,大部分中國士兵所裝備的步槍還是十六世紀明朝時代的火繩槍(鳥銃),而且產量根本無法裝備全軍,更多的人還在使用弓、刀、矛這樣的冷兵器。

如果乾隆時代和英國人打上一仗可能會敗

明朝時代的紅夷大炮被沿用到清代,這種本身脫胎於歐洲的大炮只是因為統治者對於蠻夷稱謂的反感而修改了一個夷字,除此之外在技術上沒有任何的發展,這種大炮無論是在產量和質量上都比英國乃至歐洲的武器工藝要遜色許多,當年西班牙、土耳其都曾是歐洲火器強國,但其工業化進程的遲緩使得原本在火器上的優勢逐步被英法等工業強國所取代。中國雖然擁有號稱百萬軍隊,但以當時各大造槍炮作坊的生產規模,根本無法做到人手一槍,即使能做到人手一槍,達不到標準化、精確化生產的出廠武器質量也可想而知,槍彈炮彈每一顆都可能存在誤差,每門大炮的發射數據可能都不一致,不是說像樣的東西咱造不出,當時確有鑄炮大師可以用傳統方法打造非常精準的大炮和炮彈,可相比於工廠量產,咱這如同打造工藝品,咱造一門炮的時間人家十門都下線了,拿這樣的東西去跟英國人打,還不如大刀片好使呢。

如果乾隆時代和英國人打上一仗可能會敗

當然,1799年,英國的工業化水平還不能達到完全戰勝中國的地步,武器上的差距也並不非常明顯,但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軍隊陳舊的管理方式已經落後,整個一套戰術體系已經開始脫離世界近代戰爭的步伐,除了這些,還有可怕的腐敗官場體系對於軍隊的侵蝕,缺乏訓練的士兵和消沉的戰鬥意志,這些都不是武器差距所能取代的,所以,到了甲午庚子,清軍的裝備已經完全不遜於敵人,但照樣輸得一敗塗地。

這些問題其實在乾隆時代都已經開始顯現了,一個和珅的資產幾乎能抵上大英帝國所有殖民地加在一起幾年的收入總和,表面上風光無限的大清帝國正處在衰敗的邊緣,如果那時真的和英國人打上一仗,我認為可能會輸,而且並不是輸在武器,而是輸在輕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