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歲上清華,23歲博士畢業,他的人生是如何“開掛”的?

自從恢復高考以來,“神童”這個話題,一直是家長們熱衷於討論的一個話題,在平常人的眼中,他們的人生就像是“開掛”了一樣,他們在學習的這條道路上,一路上都是過關斬將,在通往清華大學的這條“羊腸小道”上,走在了千萬人群中的最前面。

但是,很多人們眼中的“神童”,並不是天生就是一個天才,在他們當中,有很多也是智商平平,通過自己後天的努力才走上了所謂的“神童”這條路。

他16歲上清華,23歲博士畢業,他的人生是如何“開掛”的?

江西有一位同學,他叫李銘,他16歲考上清華大學,23歲博士畢業,他在別人眼裡就是一個“神童”,但是,他在自己的父母眼裡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那是因為他的父母知道,他能獲得今天的成就,並不是因為自己有一個聰明的大腦,而是因為自己比別人更努力更用心。

那麼,李銘是怎麼獲得成功的呢?一個智商平平的孩子,他的人生又是怎麼“開掛”的呢?

原來,他的父母在李銘小的時候,培養了李銘兩種能力:一種是學習習慣的養成,另一種是學習能力的培養。

他16歲上清華,23歲博士畢業,他的人生是如何“開掛”的?

先來說一下,父母是怎麼對他的學習能力進行培養的。

1. 用“畫配詩”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在李銘小的時候,他和其他孩子一樣,也是一個對學習極其厭煩的孩子,每次在學習上都提不起精神,這個時候,父母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把李銘喜歡的黑貓警長卡片剪輯下來,然後讓他在旁邊寫上一句話或者一段內容,父母讓他寫的這段內容,並沒有任何的侷限性,這種家庭作業叫做“自由式作業”,讓他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隨便寫。

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2. 在寫語文的作文上,父母不看重分數,只看重孩子在寫作文時的創造力

我們都知道,在語文的考試中,作文的分數佔比還是比較大的,但是,李銘的父母並不看重這一時的分數,而是更看重李銘在寫作文時,他能不能“獨出心裁”,能不能發揮出自己的創造力。

他16歲上清華,23歲博士畢業,他的人生是如何“開掛”的?

每次李銘在考完語文時,如果他的作文拿到了高分,會很高興的回家,如果他的作文因為創新而偏離了題目的中心,就拿不到高分,這個時候,父母也不會批評他,父母會把他在作文中優秀的句子挑出來,然後進行表揚和鼓勵他,最後才找出作文中的錯誤,告訴他今後該如何去寫。

在高考的語文考試中,你如果根據作文的題目,一板一眼的進行寫作文是拿不到高分的,你只有發揮出自己的創新能力,寫出更加新穎,更加別出心裁的內容才能拿到高分。

3. “畫圖式”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在學習上更上一層樓

我們在學校裡會經常看到一種現象,那就是有的同學幾乎十幾個小時的趴在書桌上學習,但是,每次到了考試的時候,卻總也考不出好的成績。那是因為他們把讀書變成了“讀死書”,他們並沒有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他16歲上清華,23歲博士畢業,他的人生是如何“開掛”的?

李銘就和他們不一樣,他找到了一種“畫圖式”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在一張紙上畫上一顆樹,比如在歷史中,主樹幹就是歷史事件,樹枝就是這些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樹葉就是在這些歷史事件中的人物,這樣就把整整的一本歷史書,壓縮到了一張紙上,並且這顆樹深深的印在了李銘的腦子裡。

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能力,那麼,在這個良好的學習能力基礎之上,怎麼才能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呢?

他16歲上清華,23歲博士畢業,他的人生是如何“開掛”的?

1. 制定一個學習計劃,嚴格按學習計劃執行

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只要把這件事列出一個執行計劃,那麼,這件事就成功了一半,學生在學習中也是一樣,每天的學習,每週的學習,每個月的學習,寒暑假期間的學習,這些都要期間列出一個學習計劃,什麼時間該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都要嚴格的去執行。

2. 要進行專時專用,這樣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一個學生在每個學習的階段,他們在學習中的注意力時間都是不一樣的,比如一個一年級的學生,他能在學習中能保持20分鐘的注意力,就已經很不錯了,然後根據孩子年齡的增長,增加他在學習中的時間。讓孩子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的時候就專心學,這樣長久下去,就能養成一個專時專用的好習慣。

他16歲上清華,23歲博士畢業,他的人生是如何“開掛”的?

3. 培養孩子獨立鑽研的好習慣

孩子天生就有一顆好奇的心,對於不懂的問題,孩子就喜歡刨根問底,在這個時候,家長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冷漠對待,家長應該積極的回答孩子的問題,如果家長不知道答案,就鼓勵孩子去查閱資料,或者家長和孩子一起去查閱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