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古代名人:吴恢、吴祐

东汉末年,平丘县(今长垣县)吴恢一家四代五人,皆为清官,史称“长垣五廉吏”。

长垣古代名人:吴恢、吴祐

吴恢曾为南海太守(今广州市),是食禄二千石的最高地方官(正省级)。他在工作之余,想用竹板写经书,准备任满时带回老家长垣,作教课书,教育子弟。当时没有纸,写经书须要大量竹板,一部书需拉好几车。其子吴祐当时才十二岁,他给父亲提示说:“父亲翻山越岭,远在滨海,此地风俗与内地不同,又多奇珍异宝,您回去时拉几车东西,人们不知缘故,一定会遭人误解。上为皇上所疑,下为群臣所忌。当年马援征南回朝时,拉二车薏苡(中药),遭到很多的误会与诽谤,皆以为他拉的是黄金珠宝。王阳回京时,棉衣多,行李大,也有很多误解。您不可学他二人。”吴恢一听,儿子说得有道理。就抚着吴祐的头说:“我们吴家世代都有聪明孩子呀。”

吴祐二十岁时,父亲去世。因父亲一生清廉,没有积蓄,运棺回乡后,吴祐已身无分文,很多人接济他,都被婉言谢绝。由于自己生活无法维持,不得己,就给本地的一家地主放猪,整天在荒郊野地,生活非常艰苦,但他总不忘读书。有一次,在野外遇到父亲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二千石的儿子,作此贱业,纵然你自己不以为耻,你父亲的脸面往哪搁。”吴祐婉言称谢,仍然放猪,守志如初。不久,县里的父老乡亲及士绅,公推举他为孝廉。吴祐要到外地当官了,县长为其设宴送行,但吴祐却不赴宴,到学宫与老师行礼告别,与本县的一名叫黄真的小吏(杞县人),欢语多时,结为朋友。本县功曹(相当于组织部长)对县长说:“吴祐太傲慢了,可罢去他的孝廉”。县长说:“季英(吴祐字季英)有知人之明。”后来黄真亦举孝廉,为新蔡长官,也称清官。

吴祐在洛阳为官时,有一个叫公沙穆的学者,来游太学(国家最高学府),因无盘费,换了衣服,给吴祐家打工舂米。吴祐与他交谈后大惊,觉得此人不凡,遂在杵边结为兄弟。原来公沙穆是学习韩诗及公羊春秋的,后举孝廉以高第为主事,迁辽东属国都尉,善得吏人之心。其儿子公沙孚等六人,皆为知名人士。

吴祐在京官至光禄四行(掌管皇室膳食、帐幕、器物等)。迁外任为胶东侯相(胶东侯的副官,因胶东侯是皇室人,不理政事,故吴祐其权治民如太守)。有县丞的儿子叫戴宏,十六岁。吴祐每路过他家院外,都能听到读书声,于是吴祐就和戴宏结为朋友,厚待戴宏,戴宏事吴祐为师。后来戴宏为世之儒宗,知名东夏,官至酒泉太守。

吴祐为官,为政仁简,以身自律。民间有争执诉讼,吴祐常闭门思过,想想看哪些事对百姓教育不到,然后再断案。断案时总以道德教化,以理服人,亲自到诉讼人家里进行调解,全郡人皆说吴大人是好官。因他常下乡给百姓讲道德、伦理,渐渐地争端事少,很少人来打官司。郡中的官吏对百姓也温和多了。

吴祐手下有一啬夫(收税的官)叫孙性,贪污税款为其父做衣服。其父知道后非常气愤地说:“你有这样的好上司,百姓的好父母,如何忍心欺骗他,作此不义之事”。孙性感到惭愧。拿着衣服到吴祐处自首。吴祐说:“你因孝亲之故,受污秽之名,但知错能改,还算仁人。”令其归家谢其父亲,退回赃款,不追究责任。

又有安丘(今山东安丘县)青年叫贯丘长,与其母在街上行走,遇一醉汉调戏其母,贯丘长怒杀醉汉,逃往老家,被捕快抓捕归案。吴祐问清案情,对贯丘长说:“你母受辱,人情所耻,然作为孝子,愤怒时也得考虑后果,你今因亲白日杀人,也犯王法,若赦你罪,不合道义,王法不许。若给你戴刑具,我又不忍心,你看怎么办?”贯丘长自己戴上刑具,甘当认罪。对吴祐说:“国家有法,您虽怜悯,也没法施恩”。吴祐知道他有妻无子后,便将他妻接来,同居狱中,使之怀孕。到冬天行刑时,贯丘长对母亲说:“犯法当死,有负母恩,又何以报吴君。乃自己咬掉指头,吞指自誓,妻若生子当名“吴生”,以报吴君厚恩。遂上吊自杀。

吴祐在胶东九年,深得民心。口碑极好。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梁冀,便把吴祐调到身边作长史(即大将军府的诸吏之长,权力很大,也是俸禄千石的大官)。这位跋扈将军,药死汉冲帝之后,深忌“为政天下第一”的忠臣太尉(三公之一)李固。便诬李固“与贼交通”,命大教育家、世之通儒、大文学家马融起草奏章。吴祐知道后,遂与梁冀争论,极言李固之冤,梁冀不听。当时马融正在起草诬李奏章。吴祐对马融说:“李公之罪,成于公手,李公被诛,你有何面目见天下人”。马融无话可说。梁冀大怒,突然起身,径直入内。吴祐也拂袖而去。第二天即逐吴祐出京,命为河间相。吴祐不上任,回到老家长垣县,种地、教书直到九十八岁去世。

吴祐的长子吴凤官至乐浪(今朝鲜平壤市)太守。小儿子吴恺为新息(今河南息县)令。孙子吴冯官至鲖阳(今安徽临泉县西城)侯,一家四代五官,皆以贤名,称颂后世。

录自宋广民主编 《长垣古代名人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