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醫鬧”不單是一部“防鬧法”更應該去重建醫患之間的信任

很早以前,我們對醫生的評價經常會引用“醫者父母心”這句名言,意思就是醫生把患者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給予全心全意的照顧。這種“父母心”式的對待患者,然迎來大家對醫生“白衣天使”的美譽,從此,醫生患者之間建立起來了良好的信任。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信任關係被破壞了,醫患關係開始惡化,醫患矛盾越發嚴重,以至於現在必須用法律來抑制醫鬧的地步了,這確實讓人不可思議。

解決“醫鬧”不單是一部“防鬧法”更應該去重建醫患之間的信任

現在,對於所有家庭來說都有“新四座大山”,那就是醫療、教育、住房、養老。這“四座大山”那個處理起來都很頭痛,而且,如果處理不好容易引發社會矛盾,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所有說,處理這些問題不能過於簡單化市場化行政化,應該全方位多層次多調查的基礎上形成一個普惠的方案,而不是簡單的通過一部“法案”來強迫重新構建醫患之間的信任。

時下在中國流行幹什麼都找“關係”,小孩上學要找,看病要找,買房租房要找,有的時候想順利辦成一件事不找關係恐怕有點困難。這是為什麼?!我們以看病為例吧!去醫院看病找個關係,在能看好病的前提下,醫生可以給你少開藥或者給你價格低的,沒必要的檢查也都不用做了。如果不找關係,那你的至少要多出一半的花費。(醫德高尚的醫生除外)看個病為啥非要找熟人呀?因為信任和不信任,你信任你的朋友不信任醫生。

解決“醫鬧”不單是一部“防鬧法”更應該去重建醫患之間的信任

醫院和醫生已不是以前的醫院和醫生了,公益性逐步淡去,功利性日益盛行,如同媒體報道的一家醫院門口貼的“生意興隆”的對聯一樣,賺錢已經是醫院和醫生的最高追求了;患者依然還是患者,永遠處在弱勢的一方,沒有選擇的餘地,生病了就得去看,只能去醫院,別無選擇!

當然,醫鬧非常可恥,一切的權利的享受都必須建立在守法的前提之下,違法了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

最後以一則故事結尾,希望醫患關係更加和諧,重新構建信任和諧的關係。

解決“醫鬧”不單是一部“防鬧法”更應該去重建醫患之間的信任

“醫者父母心,杏林天使情。相傳三國時,名醫董奉隱居廬山。他為人看病從不收診金,只要被治癒的病人種植杏樹。幾年以後,被治癒者無數,而杏樹也有了十餘萬株,蔚然成林。每當杏熟的時候,董奉便貼出告示,凡是到此買杏者,不收銀錢,得用稻穀來換杏。然後董奉又將收到的稻穀,悉數用於救濟窮苦百姓。鄉民們敬佩董奉的人品和醫德,便寫了"杏林春暖"的條幅掛在他家門口。從這以後,"杏林春暖"一詞逐漸流傳開來,沿用至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