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醫學生5個不從醫,我們正在爲「醫鬧」埋單

“儘管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約10萬人。”日前,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在採訪中給出的一個數字,著實讓人吃了一驚。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醫生是個好職業,使命神聖、待遇不錯。但近些年,這個香餑餑確實有“變涼”的態勢。稍加檢索即可發現,與上述類似的數據不一而足——

《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45%的醫師不希望子女從醫;

《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顯示:根據2020年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要達到0.69名的目標,我國兒科醫生數量2016年的缺口為86042名;

6個醫學生5個不從醫,我們正在為“醫鬧”埋單

數據不如現實來得真切。去年冬天,一場來勢洶洶的流感幾乎橫掃全國,各地兒科門診人滿為患,北京、河北、陝西等多地兒童醫院門診病人數量突破歷史新高,而連雲港、天津、上海等地的一些醫院甚至被迫宣佈兒科停診。

不論是統計數據,還是現實案例,無一不在提醒:“醫生荒”的隱患已經出現。

為什麼年輕人不願穿白大褂?

原因是多元的,但重要一點就是執業環境變差。平心而論,前些年醫生群體在輿論場中被潑了太多髒水。我們不諱言醫療體制機制不乏弊病,醫生隊伍中也有害群之馬敗壞風氣,但由此無端擴大汙名範圍,卻真真切切傷到了醫生群體的心。

“醫鬧”橫行,“髒水”不斷,醫生被迫學防身術、醫生下跪致歉等新聞見諸報端,都讓本該並肩與病魔作戰的醫患離心離德,甚至成了“敵人”。

6個醫學生5個不從醫,我們正在為“醫鬧”埋單

近些年,從相關部門到醫院本身都愈發深刻地領悟到,必須“挺直腰板”、知法用法,在爭端面前走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維穩心態。與之相應,越來越多的醫生暖新聞開始在網絡上流傳。“兩天做12臺手術,醫生打封閉針堅持手術”“51歲醫生抱96歲老人就診”……

網友們一次次為醫者仁心感動,醫患關係也開始慢慢回暖。但醫生們真正需要的,恐怕不侷限於此。別的暫且不說,我們不妨捫心自問,自己就診時,是否對醫生們抱有理解與配合呢?

在媒體調查中,醫生們承認“醫鬧”現象有所緩解,但其他問題依舊不少。比如,一些家屬缺乏基本醫療知識,對治療期望值過高,認為醫院就該是起死回生的地方,往往忽略了醫療的高風險性。比如,有患者拿“百度百科”指揮醫生治病,“有的病人不做安排的檢查,也不簽字,還質問醫生是誰規定的,給正常診治製造了麻煩”。

6個醫學生5個不從醫,我們正在為“醫鬧”埋單

醫患雙方都不容易,但種種工作壓力、後顧之憂無疑加重了醫生的負擔。這樣的態勢下,壓根兒不學醫或學醫後改行,成為年輕人的主流選擇就不難理解了。

“健康中國”,這既是國家戰略,又和每個人息息相關,這決定了我們不能對“醫生荒”的隱患視若無睹。重新讓醫生職業成為香餑餑,有賴於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更有賴於全社會的點滴行動。

多一些理性與信任,少一些盲從與戾氣。讓醫生有職業安全感、獲得感,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穿上“白大褂”。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