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患者為何被送往北京,更多細節披露

“目前一名患者病情穩定,另一名患者病情危重,但未進一步惡化。”今天上午,北京市衛健委通報了兩名鼠疫患者的最新病情。

通報表示,經核查,患者由內蒙古當地救護車轉至北京市朝陽區醫療機構治療。有關密切接觸人員,均已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進行隔離醫學觀察。“截至目前,未接到密切接觸者出現發熱等相關異常情況的報告。”

據財新報道,兩名確診的鼠疫患者是一對牧民夫妻,男性43歲,女性46歲,來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某村鎮。分別於10月25日和31日發病,在當地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下,11月3日由救護車轉至北京朝陽醫院急診搶救室,後分別於11月4日和5日轉入呼吸ICU。目前已轉運至地壇醫院進行隔離治療。

兩人的所有密切接觸者中,兒子和女兒目前無症狀,已由急救車轉運至地壇醫院進行醫學隔離觀察。

“患者是通過醫療轉運途徑從內蒙到北京,在密閉的醫療車裡,疫情首先就有所控制。到醫院後得到了及時的診斷、隔離和治療,接觸人員也處在醫學觀察和隔離的狀態,目前沒有續發病例,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控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劉起勇告訴“醫學界”。

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要求,對鼠疫患者的密切接觸者需進行9天的醫學隔離觀察。從披露的信息來看,從11月5日至今,在朝陽醫院急診搶救期間的醫護人員、共同就診者,末次接觸者已過9天,迄今未有發病者,續發可能性幾乎為零。

而11月4日和5日患者入住朝陽醫院的ICU後,接觸者已處於良好防護狀態,暴露可能性極低。因此兩患者在北京的密切接觸者續發感染的可能性極低。

“北京市民完全沒有必要恐慌,這次的鼠疫事件完全在可防可控的狀態。而且北京不是疫源地,沒有鼠疫菌傳播的環境。”劉起勇說。

疫情發生原因尚不明確

患者所在的錫林郭勒盟也已經緊急啟動《鼠疫控制應急預案》,建立三級疫情應急反應機制。

錫林郭勒盟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李志鵬介紹,疫情發生後,錫盟以患者居住地為中心和重點,開展重點監測,細化流行病學調查。認真落實預檢分診和首診負責制度,嚴格發熱門診管理,加強鼠疫防控知識宣傳,增強群眾的防範意識。

自治區專家組成員、自治區綜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範蒙光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鼠疫疫情的發生原因正在調查中。“總體疫情在可控範圍之內。”

錫盟是布氏田鼠的疫源地。劉起勇介紹,根據對內蒙疫源地的監測,因為氣候變暖,降水有所增加,今年鼠間鼠疫比較活躍,人群感染風險相對往年較高。

2019年8月14日、17日、20日和25日,兩位患者所在鎮在動物監測中就陸續檢出鼠疫菌12株。據財新報道,兩名患者曾自行進行過滅鼠,是否直接接觸鼠類屍體目前尚不清楚。

鼠疫防控有難點

疫情發生後,內蒙當地醫療機構的鼠疫診療能力也受到了關注。

劉起勇向“醫學界”確認,兩名患者在內蒙未能確診鼠疫,甚至沒有確診是傳染性疾病。“當時懷疑是不明病原的新發疾病,患者就診的醫院水平有限,為了患者的安全,所以送到了北京治療。如果確診鼠疫,完全可以在內蒙的醫院進行治療。”

“當地醫院很可能完全沒想到會是鼠疫病例,這種情況在地方上是存在的。”劉起勇補充。

實際上,《全國鼠疫防治“十二五”規劃》也提到,“我國鼠疫疫源地多分佈在老少邊窮地區,當地醫療衛生條件相對薄弱,專業人員鼠疫防治知識水平和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而這是我國鼠疫防治形勢仍然十分嚴峻,防治工作任務仍十分艱鉅的一大原因。

《全國鼠疫防治“十二五”規劃》還提到了我國鼠疫防治的其他幾個難點,其中特別提到,旅遊人員等深入鼠疫疫源地區開展活動日趨頻繁,鼠疫遠距離傳播風險不斷加大。

大理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尹家祥在發表於《中國熱帶醫學》雜誌上的文章《我國鼠疫流行形勢分析及其防治策略探討》指出。

中國疾控建議,在鼠疫疫情活躍地區,要做到“三不”和“三報”——不捕、不剝食、不攜帶疫源動物及產品;報告病死獺鼠、報告疑似鼠疫病人、報告原因不明高熱和急死病人。

“在鼠疫疫源地的人,接觸鼠類和鼠汙染物,特別是鼠身上的跳蚤,感染的風險是存在的。”劉起勇強調。

“我國人間和動物間鼠疫疫情持續存在,大中城市和人群聚集地周邊地區不斷監測到動物鼠疫疫情,近年來,每年都發生1-2起人間鼠疫疫情,幾十起動物鼠疫疫情。”《全國鼠疫防治“十二五”規劃》也強調,要“充分認識鼠疫防治工作的長期性、艱鉅性,克服麻痺思想和僥倖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