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火龙果:成长的烦恼依然是一种成长

贵州火龙果产业异军突起,尤其红心火龙果因为品质突出而赢得市场认可。更重要的是,贵州火龙果产业带分布在滇黔桂石漠化连片特困区,这里居住这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火龙果既起到了治理石漠化作用又带动了贫困的民族同胞共奔小康。

贵州火龙果:成长的烦恼依然是一种成长

日前,火龙果价格波动引起一定的关注。公允地说,目前的价格波动和未来产业化还需要解决的瓶颈,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宜操之过急,责之过急。

从脱贫效应来看,前几年的火龙果确实带动增收,特别是让很多贫困户脱了贫,不少贫困户盖上了砖房。贵州火龙果产业还在爬坡上坎,不能因为出现一点困难,而且还不是全局性的困难,就产生怀疑。退一步说,即使是高度成熟的产业也会遇到波动。

贵州火龙果:成长的烦恼依然是一种成长

从生态角度来说,贵州火龙果分布在较热的河谷地带,这些地带大部分也是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环境治理难题,而火龙果恰恰耐旱耐贫瘠,这种低矮植物能够作为改善恶劣环境的先锋,成为生态系统完成自动演替的前奏。

关岭自治县花江镇政府90后工作人员蒋浩云曾经为家乡代言说,老家过去是贫瘠和落后的代名词,推广火龙果之后,再也不用担心暴雨把岩石缝中仅存的土壤冲走。“裸露的岩石表面,被一抹抹嫩绿色包裹,几千年来第一次焕发生机。”

滇黔桂石漠化区域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当地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不要,积极发展生产自救而且是促进生态环境发育的方式,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产业尝试。对这种生态脱贫农业的尝试,应当多一点肯定,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帮助。

贵州火龙果:成长的烦恼依然是一种成长

从产业角度来说,价格波动、质量标准、冷链储藏、深加工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也不能有片面认识和心态过急的误区。

首先,规模化是农产品产业化前提。贵州火龙果从罗甸起步,在近30个县推广,现有种植面积9万余亩,2015年就超过海南、广西和广东成为全国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环境适合,品质好,推广快,这本身没有错。相反,过去我们就吃了农产品规模小效益差的亏。

所以,不能误认为价格降低是扩大规模的后果,“种得多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了”只是表象。实际上,我们要考虑的是,规模上来了,就要拓展市场,国内消化不了,还可以到海外去找。拓展需要时间,但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坐等订单再来扩产是不现实的。

其次,质量标准、储藏运输的冷链建设、产品深加工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用求全责备的心态来看待。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解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事先要求全部条件一步到位之后才干。

产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以云南烟草业为例,从英国殖民者发现这里特别适合种植烟草至今,产业化的路却花上百年。关岭火龙果因“品质好,口味好”获得金奖,这种探索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总之,因地制宜,创业无败,勇于尝试比碌碌无为好。每一个产业都是在经历过无数风雨之后成长起来的。成长的烦恼,不等于青春夭折;成长的烦恼,依然不能否定成长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