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冶鐵工程與生產遺蹟篇

一、概況

1998年以來,蒲江戰國船棺墓葬群考古陸續發現鐵斧、鐵鑿、鐵削等多件鐵器。蒲江冶鐵之源,至遲可追溯到戰國時期。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將中原地區的世家豪族遷往巴蜀,客觀上推進四川冶煉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成都地區迅速發展為西南地區的冶煉業中心。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善於冶鐵的趙國之卓氏、山東之程鄭俱來到川西之臨邛(今邛崍、蒲江地區),“即鐵山鼓鑄,運籌策,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漢文帝時,以鐵銅賜侍郎鄧通,交付臨邛卓王孫經營,鑄造錢幣“鄧通錢”,流通天下。鄧卓二人從中獲取暴利,鄧通有“歲取千匹”之利,卓王孫有“貲累鉅萬”之富。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冶鐵工程與生產遺蹟篇

卓王孫宴請司馬相如圖

漢武帝時,推行桑弘羊制定的鹽鐵官營政策。臨邛冶煉業,設立鐵官管理,逐步走向官方經營之路。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開鑿臨邛蒲江鹽井二十所,並增置鹽鐵官。班固《漢書·地理志》記載,臨邛縣“有鐵官”。

自古,蒲江地區盛產鐵礦資源,人們長期進行開礦冶鐵生產。唐志,“臨溪縣有鐵官”。明代《蒲江志》論曰:“人民質實,不尚浮華,勤於耕桑,力於礦炭。”明洪武時,蒲江設冶鐵所。《清通典》記載:“康熙二十四年召民開採邛州蒲江縣黃鐵山鐵礦六座,官收十之二。”清乾隆《蒲江縣誌》記,廢臨溪縣“有臨溪河,一名鐵溪河”,“山中久產鐵也。”又記,“黃鐵山,縣北十里,康熙中邑令張曉募工燒鐵,乾隆三十八年洞老山空,署令王銘錫詳請閉銷。”清末楊子元的《蒲江縣鄉土志》記載,“蒲江產鐵之區,縣北三十里鐵溪河為最,縣東北十五里鐵溪溝次之”,“蒲北十二里鐵溪溝、三十里鐵溪河,相傳為即漢設鐵官處。”他贊曰:“張華博物志臨邛火井諸葛丞相往觀,太史公稱臨邛卓氏用冶鐵富,皆統蒲江言,是為蒲江鹽鐵著名之時代。”1958至1961年和1971至1980年,曾兩度興廠冶鐵,因生產成本過高而停產。

迄今,蒲江縣境內發現古代冶鐵遺址76處。其中,最具代表性者為古石山冶鐵遺址。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冶鐵工程與生產遺蹟篇

蒲江冶鐵遺址地理位置圖

(圖片來源《成都通史》)

二、戰國船棺鐵器

據統計,從1975年至今,縣境內之鶴山街道飛龍村、飛虎村、蒲硯村、金馬村,朝陽湖鎮窯埂村,出土船棺80餘具。

1998年,飛龍村船棺墓葬,出土鐵斧1件、鐵鑿1件。

2016年飛虎村船棺墓葬出土隨葬鐵器20餘件,其中:M1出土鐵器1件;M3出土鐵削若干件;M7出土鐵器1件;M9出土殘鐵器1件。M21出土鐵斧1件;M23出土鐵器2件;M24出土鐵器1件;M25出土鐵斧1件;M28出土鐵斧1件;M29出土鐵器2件;M32出土鐵斧1件;M33出土鐵劍1件、鐵斧1件、鐵器2件;M45出土鐵器1件;M52出土鐵斧2件。

蒲江船棺出土的鐵器,產地是否在蒲江,需待考古學家與歷史學者們加以考證,目前尚無定論。

另,蒲江還出土漢代鐵歃、鐵刀、鐵劍、鐵斧、鐵矛等早期鐵器,延續戰國鐵器生產。


三、古石山冶鐵

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臨邛縣“有古石山,有石礦,大如蒜子,火燒合之,成流支鐵,甚剛,因置鐵官,有鐵祖廟祠。”這是古石山冶鐵在歷史文獻上的首次出現,時代為漢代,是否為卓程冶煉之鐵山,已不可考。

吳卓信《漢書地理志補註》引南朝徐廣語,雲:“臨邛出鐵”。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關於邛州臨溪縣的記載:“孤石山在縣東十九里,有鐵礦大如蒜子,燒合之成流支鐵,甚剛,因置鐵官。”《唐書·地理志》雲:“臨溪縣,有鐵官。”

毋庸置疑,按其冶煉生產記述情況,唐代臨溪縣的孤石山即漢代臨邛縣的古石山。臨溪縣,始置於西魏恭帝二年(555),宋熙寧五年(1072)省為鎮入臨邛縣,其地併入依政、蒲江、火井,古縣治遺址在今蒲江縣西來鎮白馬村。

北宋樂史的 《太平寰宇記》記載,臨溪縣古石山,於《華陽國志》與《元和郡縣誌》記載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山有鐵祖祠,鐵冶之家多祀之。”王存的《元豐九域志》記載,火井縣,“州西六十二里”,“有孤石山”。火井縣,隋大業十二年(616)置縣,元廢入臨邛縣,治今邛崍市西南火井鎮。宋代,臨溪古石山與火井孤石山的記載,客觀準確地順延歷史文獻記載。

宋元之際的馬端臨《文獻通考·輿地考》關於邛州的記載為:“火井,隋縣,有孤石山、火井”,“臨溪,西魏縣,有孤石山,後廢為鎮”。古石山,一作孤石山。唐宋以來,邛州地區有兩個孤石山的記載,一為臨溪縣孤石山,一為火井縣孤石山。那麼,《華陽國志》裡記載的古石山,到底是臨溪縣的孤石山呢?還是火井縣孤石山?

明清以降,這個問題的記述逐漸紛紜雜呈、糾纏不清,讓人莫衷一是。

明代《一統志》有記,古城山在卭縣西七里,方輿記山有鐵祖祠,鼓鑄之家祀之。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雲,古城山,州西七里,亦謂之古石山,銅官山即此山也。康熙《邛州志》有載,銅官山在州東南二里,該志認為鄧通銅山與《華陽國志》記載的古石山,“即此山也,今廢。”洪亮吉《乾隆府廳州縣圖志》雲:“銀官山,在州東南二十里,李吉甫雲鄧通所對後卓王孫買為陶鑄之所。”又云:古城山在州南,即為鐵山、古石山。嘉慶《邛州志》記載,孤石山,州治西八十里,“九域志火井縣有孤石山”。民國許鴻磐《方輿考證》曰:古石山又名古城山,州志山在州南十里,山有五面對拱州治。民國《名山縣誌》雲:“按鐵官,宋置於百丈,鐵祖廟今在北區,蒜子礦亦在該區,大幕山當且在臨邛之西北”,結論漢代古石山“似即本縣之東北。”

明清至民國,人們已經將古城山、銅官山、銀官山、孤石山、大幕山與南北朝至唐宋文獻中“古石山”的記載混為一談,考其地理方位則大相徑庭。

民國《邛崍縣誌》考述:“王蜀女狀元黃崇嘏墓,舊志:在州西火井槽。崇嘏山,按舊志‘山川’,有孤石山,在治西七十里。《九域志》火井縣有孤石山。即《華陽國志》之古石山也。有石礦大如蒜子,火燒合之成流,支鐵甚剛。自黃崇嘏後遂名此山為崇嘏山,而孤石山之名遂沒。又因黃墓在此山,土人遂名崇姑山。”該志認為,火井縣孤石山即《華陽國志》之古石山,實為大謬也!宋朝王存的《元豐九域志》關於火井縣的記載僅為:“州西六十二里。六鄉。平樂一鎮。火井一茶場。有孤石山、火 井。”邛崍縣誌的修纂者認為火井“孤石山”即為臨邛古石山,有穿鑿附會之嫌。該志有“鐵山”一條,自相矛盾地說崇嘏山“並無燒爐形跡可據,漢之鐵官罷後鐵祖祠亦不知所在”,又據採訪言“鐵礦產於炭礦之背及腹,凡產煤處均有鐵礦”,故而想當然地臆斷“鐵山今在兩河口至天公廟二十五里之地之山。”

蒲江縣古石山礦冶遺址,現有鐵砂墩3處:黃碥遺址,鐵礦渣面積3000平方米,紅燒土層厚1米,鐵渣厚0.3至0.6米,分佈在東西63米,南北48米的範圍內;三角堰遺址,鐵渣面積1500平方米,鐵渣堆積厚0.5米;16組沙子墩遺址,鐵砂分佈面積2500平方米,堆積厚度0.3至0.8米。1986年,蒲江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冶鐵遺址普查

蒲江縣古代為臨邛縣屬地。境內有鐵溪河即臨溪河、鐵溪溝、鐵神廟、礦坑山、高爐山、高爐衝、高爐嘴、鐵礦山、爐子林、高爐林、紅高爐、雙高爐、高爐上、爐嘴子、紅爐口、冶鐵爐等有關古代冶鐵的地名。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冶鐵工程與生產遺蹟篇

冶鐵爐

縣境內西來鎮馬福村、敦厚社區、青山村、鐵牛村、銅鼓村、福田村、兩河村、石橋村、大田村、高橋社區、玉龍村;鶴山街道辦事處潘溝村、單溝村、體泉村、紅爐村、鐵爐村、獅子樹村、鐵溪村、龍頭村、紅巖村;復興鄉廟峰村、彭河社區;大塘鎮八角井村;大興鎮沙爐村、關橋村、爐坪村、三和村、水口村、窗子壩社區;朝陽湖鎮石象村;成佳鎮同心村;壽安鎮馬南村、大漕村等共8個鎮(鄉、辦事處)、34個村,現存古代鍊鐵遺址76處,其中,3座殘爐,3處爐基遺蹟,遺址總面積達17萬平方米。時代自西漢中晚期延續至明清時期,其中漢代冶鐵遺址4處。遺留有冶鐵爐廢墟,礦坑及生鐵、鐵渣、炭屑等堆積物。蒲江出土漢代鐵歃、鐵刀、鐵劍、鐵斧、鐵矛等鐵器。

經普查,全縣發現數十處冶鐵遺址,其中已列入“蒲江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有:

1.宋代沙樓村冶鐵遺址,位於成佳鎮沙樓村5組。

2.宋代鏵頭嘴冶鐵遺址,位於成佳鎮沙樓村2組。

3.宋代王河冶鐵遺址,位於成佳鎮同心村1組。

4.宋代簡灣冶鐵遺址,位於成佳鎮同心村2組。

5.宋代礦坑山冶鐵遺址,位於成佳鎮同心村6組。

6.宋代聖茶社區高爐衝冶鐵遺址,位於成佳鎮聖茶社區5組。

7.宋代八角井村冶鐵遺址,位於大塘鎮八角井村10組。

8.宋代爐坪村冶鐵遺址,位於大興鎮爐坪村3組。

9.宋代關橋村冶鐵遺址,位於大興鎮關橋村2組。

10.宋代劉大林冶鐵遺址,位於大興鎮關橋村1組。

11.宋代沙子地冶鐵遺址,位於大興鎮水口村3組。

12.宋代史巷子冶鐵遺址,位於大興鎮水口村8組。

13.宋代石灰橋冶鐵遺址,位於大興鎮水口村4組。

14.宋代高爐山冶鐵遺址,位於大興鎮三和村9組。

15.宋代楊墳園冶鐵遺址,位於大興鎮三和村2組。

16.宋代三和場冶鐵遺址,位於大興鎮三和村3組。

17.宋代廟峰村冶鐵遺址,位於復興鄉廟峰村9組。

18.宋代彭河社區鐵礦山冶鐵遺址,位於復興鄉彭河社區4組。

19.宋代潘溝村4組冶鐵遺址,位於鶴山鎮潘溝村4組。

20.宋代獅子樹村1組冶鐵遺址,位於鶴山鎮獅子樹村1組。

21.宋代潘溝村1組冶鐵遺址,位於鶴山鎮潘溝村1組。

22.宋代獅子樹村冶鐵遺址,位於鶴山鎮獅子樹村2組。

23.宋代紅爐村高爐上冶鐵遺址,位於鶴山鎮紅爐村8組。

24.宋代紅爐村紅高爐冶鐵遺址,位於鶴山鎮紅爐村1組。

25.宋代雙水井村沙爐嘴冶鐵遺址,位於鶴山鎮雙水井村3組。

26.宋代高爐榜冶鐵遺址,位於鶴山鎮鐵爐村6組。

27.清代沙子灣冶鐵遺址,位於鶴山鎮鐵爐村3組。

28.宋代高爐嘴鍊鐵遺址,位於鶴山鎮鐵爐村8組。

29.宋代體泉村四組冶鐵遺址,位於鶴山鎮體泉村4組。

30.宋代體泉村5組沙子地冶鐵遺址,位於鶴山鎮體泉村5組。

31.宋代體泉村5組沙子墩鍊鐵遺址,位於鶴山鎮體泉村5組。

32.宋代龍頭村鍊冶鐵遺址,位於鶴山鎮龍頭村2組。

33.宋代鐵溪村1組鍊鐵遺址,位於鶴山鎮鐵溪村1組。

34.宋代燈杆坪冶鐵遺址,位於鶴山鎮龍頭村12組。

35.宋代單溝村11組冶鐵遺址,位於鶴山鎮單溝村11組。

36.東漢—唐宋朝許鞋扁冶鐵遺址,位於壽安鎮馬南村4組。

37.宋代大漕村6組冶鐵遺址,位於壽安鎮大漕村6組。

38.宋代大漕村1組冶鐵遺址,位於壽安鎮大漕村1組。

39.宋代大漕村9組冶鐵遺址,位於壽安鎮大漕村9組。

40.宋代大漕村13組冶鐵遺址,位於壽安鎮大漕村13組。

41.宋代馬南村高爐山冶鐵遺址,位於壽安鎮馬南村4組。

42.宋代大漕村14組冶鐵遺址,位於壽安鎮大漕村14組。

43.宋代大漕村12組冶鐵遺址,位於壽安鎮大漕村12組。

44.宋代大漕村11組冶鐵遺址,位於壽安鎮大漕村11組。

45.宋代大漕村11組羅廠鍊鐵遺址,位於壽安鎮大漕村11組。

46.宋代大田村高爐衝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大田村5組。

47.清代大田村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大田村10組。

48.宋-明沙堆子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高橋社區4組。

49.宋代沙子凼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高橋社區5組。

50.宋代青山村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青山村14組。

51.戰國秦漢銅鼓村雞公山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銅鼓村10組。

52.宋代福田村15組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福田村15組。

53.宋代銅鼓村沙子坪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銅鼓村5組。

54.宋代銅鼓村6組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銅鼓村6組。

55.宋代銅鼓村7組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銅鼓村7組。

56.漢代鐵牛村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鐵牛村6、7組。

57.宋代福田村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福田村5組。

58.宋代雙流村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雙流村6組、7組。

59.唐代沙子塘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敦厚社區3組。

60.宋代石橋村8組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石橋村8組。

61.宋代石橋村12組冶鐵遺址,位於西來鎮石橋村12組。

據《蒲江縣誌》(1992年)記載,蒲江縣自漢代至清代2000年間,曾不間斷地鍊鐵。建國後,農民墾殖,先後發掘出鍊鐵遺址11處。遺址分佈在大塘、復興、成佳、大興、西崍、高橋、敦厚、壽民、天華、西南、東北等鄉。這些遺址中挖出鐵砂層,厚度為1至3米,每處面積0.5至6畝不等。其中,鐵爐村尚存明代冶鐵所“新市冶”之冶鐵遺址;紅爐村、永豐村、來龍村亦有明、清兩代冶鐵遺址;有餘村、大漕村猶存清康熙至乾隆時期冶鐵遺址;爐坪、關橋、水口等村有宋冶鐵遺址;同心村爐坑山與友助村高爐衝,有古冶鐵遺址;紅塘、鐵牛、銅鼓、清泉等7個村有10餘處古冶鐵遺址;彭河、鴛鴦村等地有古冶鐵遺址;桂花、潘溝、獅子樹、育才、大田、玉龍村及黃鐵山有多處古代冶鐵遺址。

五、“炒鋼爐”

“炒鋼爐”是將生鐵炒煉成鋼的一種技術。考古發現表明,成都平原的冶鐵及炒鋼技術是由蒲江為中心擴散開來。蒲江境發現的炒鋼爐在二十座以上,這是全國不多見的。其中,時代最早的位於西來鐵牛冶鐵遺址,時代為西漢。

中日聯合冶鐵考古研究會成員、日本國立愛媛大學教授村上恭通兩次到蒲江進行考古調查,通過考古調查與試掘,證明:蒲江至遲在西漢中晚期已掌握生鐵冶煉、炒鋼、退火脫碳等冶金技術,早於歐洲2000年左右,在當時已處於世界冶金技術發展的前沿。

今天,蒲江博物館“鹽鐵重鎮”主題館展陳的炒鋼爐從壽安鎮馬南村許鞋匾冶鐵遺址搬遷而來,時代為魏晉時期,是成都平原乃至全國範圍內首次發現的魏晉時期的炒鋼爐。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冶鐵工程與生產遺蹟篇

蒲江縣博物館展陳的炒鋼爐

六、四一鐵廠遺址

據《蒲江縣誌》(1992年)記載,1971年2月,為貫徹上級大辦“五小工業”的指示,縣革委決定成立地方國營蒲江縣鐵廠,投資25萬元,在縣城東門外馬橋溝建1座1.5立方米的土鍊鐵爐。招收合同工、農代工147人。因該廠1971年4月1日出鐵,故以此命廠名。當年產生鐵120噸。1972年又投資27萬元,於1973年底建成1座5立方米的鋼殼鍊鐵爐。1974年啟用新爐後,以熱風生產,生鐵年產量,由1971年的120噸,逐漸增到1979年的2762噸。成本也由1971年的585.16元/噸,降到1976年的442.79元/噸,和1979年的305.21元/噸。職工人數最多年份是1973年為204人,後逐年減少,到1980年調整停產時有職工140人。人平工資1971年為25元,1980年增到49元,上升96%。

由於蒲江鐵礦石含硫、磷較高,煉出的生鐵質量不符合部頒標準,從1977年起改用從瀘沽、德昌購回的鐵礦石與縣產的紅礦摻合冶煉,生鐵質量達標。1977至1979年共購進鐵礦石8500噸。所產生鐵除縣內需要少量外,均由溫江地區工業局統一調撥。一般是當年生產,當年銷完。

1979年擴大生產,國家投資22萬元,自籌15萬元,共計37萬元,於1980年4月建成1座8立方米的全鋼殼鍊鐵爐。當時正值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之際,溫江地區權衡利弊,統籌安排,決定蒲江鐵廠停產轉向。故8立方米高爐尚未烘爐,即告停業。蒲江四一鐵廠從1971年4月至1980年4月,計總產生鐵10853噸,國家先後總投資81萬元。

1981年6月,原“四一”鐵廠舊址改建蒲江紙板廠,今遺址猶在。

七、鐵礦資源

據《蒲江縣誌》(1992年)記載,蒲江鐵礦類型有赤鐵礦、菱鐵礦、褐鐵礦三種。

1. 赤鐵礦。產於熊坡背斜(中段)中、上侏羅系地層之分界處,北起天華鄉金溝亂石窖,南西至朝陽鄉白楊寺,斷續分佈,全長20餘公里。礦體為層狀,呈透鏡狀產出。其長度由幾米至1230米,一般300至500米;最大厚度為0.5米,一般0.15至0.2米。礦體較堅硬,呈褐紅色,少許為鐵黑色,假鮞狀結構,塊狀構造,富含方解石脈。礦物組成,以假鮞狀赤鐵礦為主,次為泥質、石英、長石砂屑、綠泥石等。經化學分析,含鐵32.75%至47.05%,平均40%左右;含硫0%至0.18%,一般0.03%;含二氧化硅小於12%,惟朝陽鄉礦點偏高,達18.7%。天華鄉礦點,以打石巖為最佳地段。礦體由3個透鏡體組成,長80至820米,平均厚度0.25米。求得儲量:C1級4480.20噸,C2級304529.12噸。1958、1971、1972至1978年曾作開採,冶煉情況良好,惟含磷較重,鑄件易裂,因而停採。東北鄉礦點,礦體也由3個透鏡體組成,長130至350米,一般20至40米,平均厚度0.16米。求得儲量36837.16噸。1958、1971至1973、1977至1979年曾作開採。其後再未開採。朝陽鄉礦點,礦體由7個大小不等的透鏡體組成,長80至1230米,一般為300至500米,厚度0.15至0.41米。求得儲量16.5萬噸。1959年,沿露頭作過開採,供小高爐冶煉,情況良好。其後再未開採。

2.菱鐵礦。菱鐵礦呈結核狀,產於熊坡背斜下侏羅系香溪組煤系頁岩和砂質頁岩中,尤以煤層頂部較富集。如“厚炭”頂部,菱鐵礦結核似層狀厚10釐米,作條帶狀分佈,色呈鋼灰或棕紅。結核最大直徑40釐米,一般有雞蛋大小。可供小高爐冶煉.

3. 褐鐵礦。亦產於香溪組煤系。“厚炭”頂部,厚5釐米,色呈黃褐。

此外,臺地中更新統鐵黃泥地層,尚產赤鐵礦(俗稱雞肝礦)、褐鐵礦(俗稱雞窩礦),高橋、西來、大興、西南、霖雨、成佳等鄉皆有出露。1958年“大辦鋼鐵”時,為丘陵地區冶煉礦源之一。

關於鐵礦石的開採和利用。中興礦區:1958年“大辦鋼鐵”時期,曾在垮巖山、背尖山開礦洞6個。1971年縣鐵廠投產後,派職工10餘人進行手工採礦。同時,還向當地農民收購鐵礦石。1972至1978年,共開採鐵礦6803噸,購買民辦鐵礦礦石5884噸,合計為12687噸。東北礦區:1958年,東北礦區的雙土地採礦點有礦洞5個;櫻桃樹採礦點有礦洞4個;檬子埂採礦點礦洞1個。還有1處露天開採場。1971年後,縣鐵廠派職工進行開採,1971年5月至1973年9月,共開採鐵礦石300噸。以後交由民辦。1977至1979年,收購民辦鐵礦石367噸。霖雨礦區:該礦區是1960年8月才開掘的新礦,有礦洞5個,全部民從1972至1973年收購鐵礦石120噸。

八、考古與研究

長期以來,漢代古石山冶鐵遺址被地質學者與考古專家們重視,一直成為考察、研究古代冶煉歷史的活體標本。

中國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古礦錄》,有“臨溪縣古石山”的記錄,認為:地址在“今蒲江縣北五十里。”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考證,評論:“漢晉所云古石山,即今之五面山,又名古鐵山也。”

2006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蒲江縣文管所聯合對蒲江縣古石山冶鐵遺址進行實地勘探,發現鐵爐1座、炭窯3座,土鐵渣、木炭、爐磚、陶瓷等遺物若干,專家們於試掘簡報中進一步結論:“古石山遺址位於蒲江縣西來鎮(原敦厚鄉)馬福村,地理位置為北緯30°18′49″東經103°33′03″,海拔502米。”

2012年,“四川盆地及中國古代早期冶鐵與中國古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召開。日本、韓國、斯里蘭卡、土耳其、英國、丹麥等國家的十七位學者和國內高校、考古研究所、博物館等機構的近百位學者出席研討會。與會期間,參會人員前往古石山三角堰冶鐵遺址進行實地參觀。學者們認為,蒲江至遲在西漢中晚期已掌握生鐵冶煉、炒鋼、退火脫碳等冶金技術,在當時已處於世界冶金技術發展的前沿。

2018年,成都市考古隊在成都三繞高速公路蒲江沿線,進行大量的文物調查勘探工作。目前,於鶴山街道之鐵溪村考古發掘古代冶鐵遺址1處,新發現古代冶鐵爐2座,炒鋼爐13座,燃料窯1座,房址3座。此次考古,為蒲江地區古代冶鐵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實物資料,進一步夯實了成都地區乃古代西南冶鐵中心的重要地位。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蒲江卷之冶鐵工程與生產遺蹟篇

鐵溪村古代冶鐵遺址考古發掘

(彭偉攝於201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