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后常面无表情或是情感障碍!0-1岁这样做促进婴儿心理健康

婴儿出生后,我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其身体发育。如宝宝肌张力不能过高,睡觉要仰卧姿势,避免猝死综合症。

很多医学常识都逐渐被大家所熟知,并逐渐被应用于具体育儿过程过程中,但是很多家长还是会有这样的问题:宝宝睡觉不踏实,爱吵闹?6个月了宝宝还是不爱笑,身体发育也一切正常?

6个月后常面无表情或是情感障碍!0-1岁这样做促进婴儿心理健康

婴幼儿也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其实,这都是婴儿心理健康问题,除了身体发育外,0-1岁的幼儿心理发展是否正常也应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婴儿心理健康以关系为中心,6大内容父母要有意识引导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护理水平的提高,婴儿的存活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转向婴儿的生活质量,同时婴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婴儿的心理健康通常被认为是其社会能力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它被定义为以下6类:

  1. 体验;
  2. 自我调节;
  3. 表达情感;
  4. 形成亲密人际关系;
  5. 探索环境;
  6. 在生命早期学习的能力。

婴儿心理健康是以关系为中心的。也就是说,在促进发展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干预措施,都必须要考虑父母看护婴儿的能力以及婴儿和照料者之间的心理“适合”程度。

6个月后常面无表情或是情感障碍!0-1岁这样做促进婴儿心理健康

婴儿心理健康是以关系为中心

婴儿心理健康是以预防为导向的,各种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婴儿的正常发展,防止问题恶化,使婴儿的正常发展轨迹免受干扰。

所以,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在婴幼儿期,除了注意宝宝的身体发育,也要通过行为特征,判断孩子的心理发育是否正常,能够识别一些异常的特征。

两大因素影响婴儿心理健康,营养不良、依恋关系等起关键作用

影响婴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两方面:

  • 内部因素:包括生物和遗传方面
  • 外部因素:包括婴儿的护理关系等方面

所有这些因素的作用都有两面性,既可能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带来破坏,也可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互动。

1、生物学因素

生物环境包括所有影响婴儿发育的内在因素,如遗传的影响、气质、体格、身体的健康和体质。这些因素被认为是“个人的”,它们可能会发生改变, 也可能不会发生变化。

大多数初级医疗保健的目的是确保婴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并希望通过营养教育、发育监测以及对各种健康和发展问题的早期干预等措施来改变一些内在因素。

生物学因素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从孕晚期到2岁是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大部分脑结构的发育都是在胎儿期进行的,出生后由于外界刺激和经验的作用,神经环路继续发育,变得更为复杂。

许多产前经历,如营养不良、母体健康状况差等,都会对胎儿的大脑发育产生直接的影响。产前暴露于 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婴儿出生后有退缩的表现,产前母亲的压力与婴儿的压力调节能力存在负相关。

同时婴儿的生理和行为特点对他们与成人的互动既会产生积极影响也会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又会使双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例如,如果一个婴儿经常哭闹,就会让他的看护者感到心烦,从而不愿意给予他足够的照料,这又会反过来引起婴儿更多的哭闹,婴儿希望以此引起看护者的注意。

2、依恋关系因素

对于发展中的婴儿来说,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其所经历的照料关系,通过这些关系,婴儿开始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并开始发展出能力感和自我价值感。

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会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例如,早产的婴儿如果得到了补偿性的积极照顾,那么他们将会发展得更好;相反,如果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缺乏相应的支持,则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依恋关系是一种具有生物基础的模式,激发年幼儿童向依恋对象寻求安慰、支持、养育和保护,从而保证自身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安全。

6个月后常面无表情或是情感障碍!0-1岁这样做促进婴儿心理健康

依恋关系影响幼儿心理发展

依恋关系通常形成于1岁以内,通过婴儿与主要照料者之间的反复互动而获得。与照料者之 间关系的质量会对婴儿的后期发展产生影响,良好的关系会成为后期发展的保护因素,而不良的关系则会为发展带来一定风险。

婴儿与照料者之间温暖、敏感、及时、一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安全的依恋。通过这些互动,婴儿体验到了 被关心、被照顾的感觉,并相信当自己有需要时,照料者就会提供帮助。

同时,还会发展出一种自我能力感,认为自己表达需要的各种行动都是可被理解的、有效的。

相反,如果照料者与婴儿之间的 互动是不一致的、不可预测的、严厉的或惩罚性的,则会发展出不安全依恋。

0-4个月总是表现出恐惧,警惕性高,或是反应性依恋障碍

反应性依恋障碍是指婴儿未能与母亲或其他抚养者建立起情感依恋关系,且他们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又常遭到父母的冷淡、忽视或虐待,甚至故意伤害。

这类婴儿表现出恐惧、忧愁、 苦恼,且因缺乏安全感而保持高度警惕。这种障碍如果长期存在,可妨碍生长发育。

反应性依恋障碍是与儿童依恋理论紧密联系的一种心理障碍,但它目前尚未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尤其是在国内。

1980年,《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首次将反应性依恋障碍以疾病分类学的形式提出,即“儿童发展显著受阻,并在大多数环境中表现出不 合适的人际互动方式”,并把反应性依恋障碍区分为“抑制型”和“去抑制型” 两种类型。

6个月后常面无表情或是情感障碍!0-1岁这样做促进婴儿心理健康

反应性依恋障碍越来越常见

最初,人们发现在福利院中生活的儿童或有过福利院生活经历的儿童存在反应性依恋障碍的表现,但是后来,在很多普通儿童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症状,并且其症状在儿童早期就会表现出来。

为了预防此类心理障碍,父母在宝宝0-1岁时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 让宝宝在子宫中提前熟悉一些声音。比如在孕后期多放摇篮乐、讲故事。
  • 孩子出生时妈妈要多对孩子进行抚触,让孩子熟悉自己的身体环境。
  • 0-3个月,不要频繁变换养育环境,陌生的刺激不利于安全感的建立。

5个月后,经常面无表情、易怒,当心宝宝有情感障碍

婴幼儿的情感障碍主要有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1、抑郁症

婴幼儿所表现出的抑郁与年长儿童及成人类似,敏感和悲伤是其核心症状,通常表现为淡漠、面无表情、易怒。

另外还有可能伴随明显的睡眠、饮食或注意力方面的问题,情况严重时,身体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婴儿出现抑郁症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的影响、神经物质失衡、有过创伤性经历、荷尔蒙分泌异常等。

2、焦虑症

焦虑症状通常出现在婴儿早期,在学步儿期达到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 到入学前,这一症状又会逐渐减轻。

在这段时期内,幼儿开始产生对黑暗或怪兽的恐惧,但是这种恐惧会逐渐减少,同时,他们还会表现出特定的恐惧症。如电梯、广场、游乐园等。

3、创伤后应激障碍

婴儿在经历了创伤性事件之后,如目睹暴力事件、经历车祸、遭受身体虐待或性虐待等,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创伤反应通常包括抑郁、逃避能唤起创伤性体验的情景、发脾气、高度警觉等。

6个月后常面无表情或是情感障碍!0-1岁这样做促进婴儿心理健康

婴幼儿的情感障碍主要有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为了预防以上情感障碍的发生,父母需做好以下几点:

  • 杜绝负面情绪传递。很多家长有个误区,认为宝宝才几个月,不会识别父母的情绪特征,所以就在宝宝面前吵架、吐糟。研究表明,这种负面情绪会形成传递,让孩子形成压抑的体验风格。
  • 建立健康的家庭情绪场。有的家庭无法快读适应一个新生命的带来,宝宝的哭闹、生病都会带来变化和不安,这时家庭成员要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不要互相抱怨、形成压抑的情绪场。
  •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0-3个月,减少孩子出远门的次数。3个月后,要注意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如烫伤、摔倒、落床等。

6个月加辅食后长期拒绝食物,注意防范进食障碍

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喂养是联系父母和孩子的主要活动,直到学步儿期喂养仍然在儿童的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

大多数喂养失调出阳表现为不吃或拒绝食物,有时伴随着体重停止增长。

喂养失调通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中,如喂食期间照料者忽然离开,或婴儿与照料者存在激烈的冲突。

尽管一些进食障碍可能与某些特定事件相关,但是大多数进食障碍的发生似乎都有多方面的病因

  1. 感觉加工异常;
  2. 依恋关系受到破坏;
  3. 状态调节发生困难。

这些都在进食障碍的持续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6个月后常面无表情或是情感障碍!0-1岁这样做促进婴儿心理健康

进食障碍通常会给父母带来压力

进食障碍通常会给父母带来压力,使父母产生无助感,并且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不利影响。另外,人们最为关注的是,饮食问题所带来的营养不良会严重阻碍大脑的发育, 从而损害儿童的生长。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做好以下内容:

  • 有序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过程中,不要强硬进食,循序渐进,少量多次,让孩子习惯食物的味道。
  • 学会有效安抚。在吃饭过程中,保持安静的环境。喂饭人不要中途变换,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发脾气,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安抚;
  • 建立条件反射。可以在孩子吃饭前放一些其喜欢的音乐等能够激发正面情绪的活动,然后再进行喂食,以此建立快乐联结,让孩子对吃饭保持积极态度。

1岁半后三种行为障碍易出现,爱攻击、易怒需引起关注

行为障碍以外化症状为主要特点,包括攻击、易怒、对抗或挑衅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等,这些症状在孩子1.5岁之前并不明显,只是到了学前期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3岁左右时被带去做精神健康评估的儿童中,攻击行为是他们最常见的问题。

随着儿童自主性的不断增强,当测量他们在情绪和身体方面的依赖性时,父母报告孩子的对抗行为呈增长趋势。儿童的攻击和外化行为在2岁左右达到峰值,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常见的行为障碍主要有三种: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 对立违抗性障碍。
  • 品行障碍。

对立违抗性障碍主要表现为违抗、敌意、对立、挑衅、粗野、明显的不服从、不合作和破坏行为

,常在童年早期开始出现,并持续发展,到青春期达到高峰。

品行障碍是一种更为严重的障碍,表现为持久的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比正常儿童的调皮行为和青少年期的逆反行为更为严重。

品行障碍在学前儿童中并不多见,而且不是所有以攻击、对抗和挑衅行为为主要症状的儿童都存在品行障碍,对其诊断要综合考虑生物的情绪情感、关系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6个月后常面无表情或是情感障碍!0-1岁这样做促进婴儿心理健康

1岁半后要注意预防行为障碍的发生

因此,在1岁半后,父母可以带孩子做这些训练来预防行为障碍的发生:

  • 舒尔特方格训练。孩子一岁后,可以尝试用舒尔特方格,走迷宫等方式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能够在固定时间做一件事情,预防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 目标行为代币训练。为了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可以设计一张“目标行为记录表”,鼓励孩子多做规则内的事情,并发放一定数量的代币,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让孩子得到心愿礼品。
  • 情绪识别训练。准备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法律知识宣传片,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明白没有绝对的自由。同时也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扮演警察,判断哪些是坏事,哪些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