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後常面無表情或是情感障礙!0-1歲這樣做促進嬰兒心理健康

嬰兒出生後,我們最為關注的就是其身體發育。如寶寶肌張力不能過高,睡覺要仰臥姿勢,避免猝死綜合症。

很多醫學常識都逐漸被大家所熟知,並逐漸被應用於具體育兒過程過程中,但是很多家長還是會有這樣的問題:寶寶睡覺不踏實,愛吵鬧?6個月了寶寶還是不愛笑,身體發育也一切正常?

6個月後常面無表情或是情感障礙!0-1歲這樣做促進嬰兒心理健康

嬰幼兒也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其實,這都是嬰兒心理健康問題,除了身體發育外,0-1歲的幼兒心理發展是否正常也應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嬰兒心理健康以關係為中心,6大內容父母要有意識引導

目前,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護理水平的提高,嬰兒的存活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人們越來越多地將注意力轉向嬰兒的生活質量,同時嬰兒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嬰兒的心理健康通常被認為是其社會能力和情感的健康發展,它被定義為以下6類:

  1. 體驗;
  2. 自我調節;
  3. 表達情感;
  4. 形成親密人際關係;
  5. 探索環境;
  6. 在生命早期學習的能力。

嬰兒心理健康是以關係為中心的。也就是說,在促進發展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採取的各種干預措施,都必須要考慮父母看護嬰兒的能力以及嬰兒和照料者之間的心理“適合”程度。

6個月後常面無表情或是情感障礙!0-1歲這樣做促進嬰兒心理健康

嬰兒心理健康是以關係為中心

嬰兒心理健康是以預防為導向的,各種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嬰兒的正常發展,防止問題惡化,使嬰兒的正常發展軌跡免受干擾。

所以,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在嬰幼兒期,除了注意寶寶的身體發育,也要通過行為特徵,判斷孩子的心理發育是否正常,能夠識別一些異常的特徵。

兩大因素影響嬰兒心理健康,營養不良、依戀關係等起關鍵作用

影響嬰兒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兩方面:

  • 內部因素:包括生物和遺傳方面
  • 外部因素:包括嬰兒的護理關係等方面

所有這些因素的作用都有兩面性,既可能對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帶來破壞,也可能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良好互動。

1、生物學因素

生物環境包括所有影響嬰兒發育的內在因素,如遺傳的影響、氣質、體格、身體的健康和體質。這些因素被認為是“個人的”,它們可能會發生改變, 也可能不會發生變化。

大多數初級醫療保健的目的是確保嬰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並希望通過營養教育、發育監測以及對各種健康和發展問題的早期干預等措施來改變一些內在因素。

生物學因素對嬰兒心理健康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從孕晚期到2歲是大腦發育最為迅速的時期,大部分腦結構的發育都是在胎兒期進行的,出生後由於外界刺激和經驗的作用,神經環路繼續發育,變得更為複雜。

許多產前經歷,如營養不良、母體健康狀況差等,都會對胎兒的大腦發育產生直接的影響。產前暴露於 某些藥物可能會導致嬰兒出生後有退縮的表現,產前母親的壓力與嬰兒的壓力調節能力存在負相關。

同時嬰兒的生理和行為特點對他們與成人的互動既會產生積極影響也會產生消極影響,這種消極影響又會使雙方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例如,如果一個嬰兒經常哭鬧,就會讓他的看護者感到心煩,從而不願意給予他足夠的照料,這又會反過來引起嬰兒更多的哭鬧,嬰兒希望以此引起看護者的注意。

2、依戀關係因素

對於發展中的嬰兒來說,最重要的關係就是其所經歷的照料關係,通過這些關係,嬰兒開始形成對周圍世界的理解,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並開始發展出能力感和自我價值感。

環境中的危險因素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例如,早產的嬰兒如果得到了補償性的積極照顧,那麼他們將會發展得更好;相反,如果他們的成長環境中缺乏相應的支持,則在其發展過程中將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依戀關係是一種具有生物基礎的模式,激發年幼兒童向依戀對象尋求安慰、支持、養育和保護,從而保證自身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安全。

6個月後常面無表情或是情感障礙!0-1歲這樣做促進嬰兒心理健康

依戀關係影響幼兒心理發展

依戀關係通常形成於1歲以內,通過嬰兒與主要照料者之間的反覆互動而獲得。與照料者之 間關係的質量會對嬰兒的後期發展產生影響,良好的關係會成為後期發展的保護因素,而不良的關係則會為發展帶來一定風險。

嬰兒與照料者之間溫暖、敏感、及時、一致的關係有助於形成安全的依戀。通過這些互動,嬰兒體驗到了 被關心、被照顧的感覺,並相信當自己有需要時,照料者就會提供幫助。

同時,還會發展出一種自我能力感,認為自己表達需要的各種行動都是可被理解的、有效的。

相反,如果照料者與嬰兒之間的 互動是不一致的、不可預測的、嚴厲的或懲罰性的,則會發展出不安全依戀。

0-4個月總是表現出恐懼,警惕性高,或是反應性依戀障礙

反應性依戀障礙是指嬰兒未能與母親或其他撫養者建立起情感依戀關係,且他們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又常遭到父母的冷淡、忽視或虐待,甚至故意傷害。

這類嬰兒表現出恐懼、憂愁、 苦惱,且因缺乏安全感而保持高度警惕。這種障礙如果長期存在,可妨礙生長髮育。

反應性依戀障礙是與兒童依戀理論緊密聯繫的一種心理障礙,但它目前尚未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尤其是在國內。

1980年,《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首次將反應性依戀障礙以疾病分類學的形式提出,即“兒童發展顯著受阻,並在大多數環境中表現出不 合適的人際互動方式”,並把反應性依戀障礙區分為“抑制型”和“去抑制型” 兩種類型。

6個月後常面無表情或是情感障礙!0-1歲這樣做促進嬰兒心理健康

反應性依戀障礙越來越常見

最初,人們發現在福利院中生活的兒童或有過福利院生活經歷的兒童存在反應性依戀障礙的表現,但是後來,在很多普通兒童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症狀,並且其症狀在兒童早期就會表現出來。

為了預防此類心理障礙,父母在寶寶0-1歲時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 讓寶寶在子宮中提前熟悉一些聲音。比如在孕後期多放搖籃樂、講故事。
  • 孩子出生時媽媽要多對孩子進行撫觸,讓孩子熟悉自己的身體環境。
  • 0-3個月,不要頻繁變換養育環境,陌生的刺激不利於安全感的建立。

5個月後,經常面無表情、易怒,當心寶寶有情感障礙

嬰幼兒的情感障礙主要有抑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

1、抑鬱症

嬰幼兒所表現出的抑鬱與年長兒童及成人類似,敏感和悲傷是其核心症狀,通常表現為淡漠、面無表情、易怒。

另外還有可能伴隨明顯的睡眠、飲食或注意力方面的問題,情況嚴重時,身體的生長髮育也會受到影響。

嬰兒出現抑鬱症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遺傳因素的影響、神經物質失衡、有過創傷性經歷、荷爾蒙分泌異常等。

2、焦慮症

焦慮症狀通常出現在嬰兒早期,在學步兒期達到峰值,隨著時間的推移, 到入學前,這一症狀又會逐漸減輕。

在這段時期內,幼兒開始產生對黑暗或怪獸的恐懼,但是這種恐懼會逐漸減少,同時,他們還會表現出特定的恐懼症。如電梯、廣場、遊樂園等。

3、創傷後應激障礙

嬰兒在經歷了創傷性事件之後,如目睹暴力事件、經歷車禍、遭受身體虐待或性虐待等,會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

對學齡前兒童來說,創傷反應通常包括抑鬱、逃避能喚起創傷性體驗的情景、發脾氣、高度警覺等。

6個月後常面無表情或是情感障礙!0-1歲這樣做促進嬰兒心理健康

嬰幼兒的情感障礙主要有抑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

為了預防以上情感障礙的發生,父母需做好以下幾點:

  • 杜絕負面情緒傳遞。很多家長有個誤區,認為寶寶才幾個月,不會識別父母的情緒特徵,所以就在寶寶面前吵架、吐糟。研究表明,這種負面情緒會形成傳遞,讓孩子形成壓抑的體驗風格。
  • 建立健康的家庭情緒場。有的家庭無法快讀適應一個新生命的帶來,寶寶的哭鬧、生病都會帶來變化和不安,這時家庭成員要有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不要互相抱怨、形成壓抑的情緒場。
  • 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0-3個月,減少孩子出遠門的次數。3個月後,要注意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如燙傷、摔倒、落床等。

6個月加輔食後長期拒絕食物,注意防範進食障礙

在生命的早期階段,餵養是聯繫父母和孩子的主要活動,直到學步兒期餵養仍然在兒童的生活中處於中心地位。

大多數餵養失調出陽表現為不吃或拒絕食物,有時伴隨著體重停止增長。

餵養失調通常出現在下列情況中,如餵食期間照料者忽然離開,或嬰兒與照料者存在激烈的衝突。

儘管一些進食障礙可能與某些特定事件相關,但是大多數進食障礙的發生似乎都有多方面的病因

  1. 感覺加工異常;
  2. 依戀關係受到破壞;
  3. 狀態調節發生困難。

這些都在進食障礙的持續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6個月後常面無表情或是情感障礙!0-1歲這樣做促進嬰兒心理健康

進食障礙通常會給父母帶來壓力

進食障礙通常會給父母帶來壓力,使父母產生無助感,並且會對親子關係造成不利影響。另外,人們最為關注的是,飲食問題所帶來的營養不良會嚴重阻礙大腦的發育, 從而損害兒童的生長。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做好以下內容:

  • 有序添加輔食。在添加輔食過程中,不要強硬進食,循序漸進,少量多次,讓孩子習慣食物的味道。
  • 學會有效安撫。在吃飯過程中,保持安靜的環境。餵飯人不要中途變換,不要因為孩子哭鬧就發脾氣,要用孩子喜歡的方式進行安撫;
  • 建立條件反射。可以在孩子吃飯前放一些其喜歡的音樂等能夠激發正面情緒的活動,然後再進行餵食,以此建立快樂聯結,讓孩子對吃飯保持積極態度。

1歲半後三種行為障礙易出現,愛攻擊、易怒需引起關注

行為障礙以外化症狀為主要特點,包括攻擊、易怒、對抗或挑釁行為、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動過度等,這些症狀在孩子1.5歲之前並不明顯,只是到了學前期才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在3歲左右時被帶去做精神健康評估的兒童中,攻擊行為是他們最常見的問題。

隨著兒童自主性的不斷增強,當測量他們在情緒和身體方面的依賴性時,父母報告孩子的對抗行為呈增長趨勢。兒童的攻擊和外化行為在2歲左右達到峰值,之後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少。

常見的行為障礙主要有三種:

  •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 對立違抗性障礙。
  • 品行障礙。

對立違抗性障礙主要表現為違抗、敵意、對立、挑釁、粗野、明顯的不服從、不合作和破壞行為

,常在童年早期開始出現,並持續發展,到青春期達到高峰。

品行障礙是一種更為嚴重的障礙,表現為持久的反社會行為、攻擊性行為和對立違抗行為,這些行為嚴重違反了相應年齡的社會規範,比正常兒童的調皮行為和青少年期的逆反行為更為嚴重。

品行障礙在學前兒童中並不多見,而且不是所有以攻擊、對抗和挑釁行為為主要症狀的兒童都存在品行障礙,對其診斷要綜合考慮生物的情緒情感、關係及環境等多方面因素。

6個月後常面無表情或是情感障礙!0-1歲這樣做促進嬰兒心理健康

1歲半後要注意預防行為障礙的發生

因此,在1歲半後,父母可以帶孩子做這些訓練來預防行為障礙的發生:

  • 舒爾特方格訓練。孩子一歲後,可以嘗試用舒爾特方格,走迷宮等方式訓練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能夠在固定時間做一件事情,預防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 目標行為代幣訓練。為了讓孩子養成規則意識,可以設計一張“目標行為記錄表”,鼓勵孩子多做規則內的事情,併發放一定數量的代幣,達到一定數量後,就可以讓孩子得到心願禮品。
  • 情緒識別訓練。準備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片、法律知識宣傳片,讓孩子樹立規則意識,明白沒有絕對的自由。同時也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扮演警察,判斷哪些是壞事,哪些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