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从流传走向流行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其实,读书日也是为了纪念和致敬那些为我们留下灿烂文化瑰宝的作家们。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许多中华经典登上舞台,它们体现的既是中华民族的气韵和品格,也是在教我们怎样做中国人。


《西游记》(节选)明·吴承恩

我也曾花果山伏虎降龙,我也曾上天堂大闹天宫。饥时把老君的丹,略略咬了两三颗;渴时把玉帝的酒,轻轻嘑(hū)了六七钟。睁着一双不白不黑的金睛眼,天惨淡,月朦胧;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

这其实是孙悟空的一段独白。《西游记》第八十一回,在面对一群不了解他底细的和尚面前,孙悟空开始酣畅淋漓地自白,夸耀自己的成绩以及豪情万丈、谁也不服的劲头。

孙悟空西天取经其实也是一个心灵修行的过程。在《西游记》最后一回中,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从此他便不再需要紧箍咒,因为不管曾经如何大闹天宫,如今他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索取的男孩,而是变成了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他会懂得“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作为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西游记》的故事经过了时间的反复打磨,一代代创作者为它注入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它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


《论语》九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这部流传了两千年的经典,以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内容,在全世界掀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蕴含了从牙牙学语到耄耋之年的道理和智慧,对万千华人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国内,《论语》是学生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而国外的许多地方,这道“盛宴”同样引人向往,孔子学院的设立,打开了他们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在世界各地拥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终身误》 清·曹雪芹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一把辛酸泪浸透了满纸荒唐言,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其中悲喜之情、聚散之迹,旖旎缠绵,含义万千。

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借由十二支曲预示着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曹雪芹将《终身误》放在十二首曲子的第一位,直接道出了书中主角贾、林、薛三人“误了终身”的悲剧性命运,堪称是最凄美的竹马诗。

风雪归百年,红楼梦未完。每个时代的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传承经典,许多人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只要对经典怀揣着一种敬畏与热爱,这份传承就值得后人对之报以敬意,成为经典传承的一份子是荣誉,亦是责任。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代文学家杨慎,做过翰林修撰和经筵讲官,也曾戍边平叛,立下过战功。在发配云南充军途中,看到一个渔夫和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忽生感慨,当即写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父子“评三国”时,把这首词放在《三国演义》的卷首,用了明代杨慎自己的秦汉弹词后,形成了一种非常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变化使我们面对三国风云的时候,《三国演义》与《临江仙》一起成了我们最共通的记忆与最深的感慨。

曾经波澜壮阔的历史,或许皆付诸于古今笑谈中。但经典却能历经时间的洗练,只需一声未来的呼唤,便能继续荡气回肠。


阅读经典,才可以透过别人生命的历程、想法、故事,来拓展自己生命的边界。

并且,经典是人类几千年来,最智慧的头脑向你保证过的作品,它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披荆斩棘来到你面前,承载着最璀璨、最珍贵的智识。

更重要的是,我们人生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能在经典中寻找答案。让经典从流传,走向流行,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和热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