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水患頻發貧困村 稻香魚躍變水鄉

 以前一畝田可以收入一千多元,如今可以收入五千元!蒙城縣立倉鎮薛廟村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水資源,實施稻蝦共作,不僅讓水患變成了水利,而且該村把鄉村旅遊與生態農業緊密結合起來,這個昔日的貧困村,如今正變身為皖北水鄉。

記者走進薛廟村,看到處處是水塘,塘裡荷葉亭亭如蓋,擠擠挨挨搖曳舞動著,零星還能看到開著的荷花,典型的水鄉景象。

  過去的薛廟村可不是這樣,因為地勢低窪、水患頻繁,薛廟村則是立倉鎮“有名”的貧困村。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有58戶209人,貧困戶發生率為4.35%。但2016年,薛廟村就實現了村出列。

  這與該村實施的蝦稻共作模式密不可分。據瞭解,薛廟村有耕地近萬畝,經過“旱改水”,水田的比例佔到了80%,不但變害為利,而且從2016年起,該村大力打造稻蝦共作基地,發展稻蝦連作產業,實現了“一季雙收”“一水兩用”。該村還鼓勵種植大戶流轉土地,聘用貧困戶進行田管,讓貧困戶家門口就能就業。同時,該村還立足於打好生態牌,做活水文章,通過“旅遊+N”模式帶動和幫助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連續四屆立倉鎮荷花龍蝦節在該村舉辦,如今已經初步形成以蓮藕種植+優質稻米+水產養殖+立體養殖+假日休閒旅遊經濟為一體的發展模式。去年,薛廟村還被評為市級旅遊示範村。

  據薛廟村村主任張軍介紹,通過發展稻蝦共作、蓮藕種植等產業,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平均達到8000元左右,村集體收入23.86萬元,貧困戶人均增收304元。

  “我們計劃在今年實現稻蝦產業全覆蓋。”張軍表示,村裡還鼓勵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充分發展特色農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69歲的薛廟村村民薛平文本人腿腳不方便,妻子患腦血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於2016年光榮脫貧。本來在稻蝦共作基地打工的薛平文突然“不安分”起來,憑藉打工時學到的技術,他一邊在基地打工,一邊在自家的10畝稻田養上了小龍蝦,當年稻和蝦在一起就收入五六萬元。

  薛平文的第二茬龍蝦將在9月份上市。“還能趕上中秋節,賣個好價錢。現在我都一把年紀了,剛過上了好日子,必須好好幹,不能湊合湊合就算了。”薛平文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