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随笔丨“门槛”覅太精

受疫情影响,上海楼市没有迎来“金三”行情,冲刺“银四”路上,高人气下出现了“高门槛”。

看房人的热情与气温一样高涨,部分售楼处又排起了一条条长队。家有二宝,居住在静安区大宁路的王女士想置换一套三房,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销售人员要求先过“验资”关——银行账户有350万元存款,才能帮忙预约去售楼处看样板房。她无奈地暂搁置换计划:“没有准备好认筹款,连售楼处的门都进不去。”

新楼盘销售何时有了这条新要求?目前,大部分新楼盘均由签约的第三方公司负责销售。随着一批新楼盘相继开盘,个别新楼盘开盘价格低于市场预期,吸引了更多市民加快入市步伐。因此,一些销售人员看到了希望,设置隐形“门槛”,对顾客“挑肥拣瘦”,尽快促成交易。

不仅看房“门槛”提高了,部分购房者还发现付款“门槛”也水涨船高。日前,在位于曹杨路的某售楼处,一对头发花白的夫妇正在和一名工作人员进行沟通,情绪有些激动。原来,该项目新房于今年年底交付,购房者需要在开盘一周内付清首付款,两个月内付完所有房款,逾期需按日付违约金。购房者因为不满关于违约金约定,质疑销售员没有提前提示风险。销售员则坦言:“房源紧张。我们缩短了付款周期,就是提高了购房‘门槛’,为购买力强、付款快的人服务。”

少数房屋销售人员一边鼓吹楼市“火爆”,一边悄悄提高隐形“门槛”;少数中介从业人员或自媒体夸大宣传,营造楼市追涨氛围……这些现象值得警惕。某些提高“门槛”的销售商自以为“门槛精”,其实已涉嫌捂盘惜售、制造抢房假象,对此类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行为,值得有关部门重视。

楼市回暖,市民更关心房价会不会有大波动?受疫情影响而积压了两三个月的购房需求迎来第一波释放期,意味着上海楼市近期可能会迎来一波成交小高峰。然而,楼市成交量上涨并不意味着房价出现大波动,会保持微幅震荡调整走势。对于有购房需求的市民来说,看穿“高门槛”的花样经,不盲目跟风,选择在购买力范围内、更宜居的住房,才是最理性的选择。

杨玉红/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