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力量——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好的你

1.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

父母的力量——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好的你

每一个人,成为父母之前,都曾经做过小孩子,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经历过许多变故,许多的偶然,在这期间经历幸福快乐,也遭遇挫折迷茫,然后站在这里,成为了某某的父母。

有些孩子很幸运,在土壤肥沃,充满呵护、关怀的环境下成长起来,这些孩子在成为父母的道路上也许会行走的平坦一些,因为他们有榜样的参考,有内心爱的力量;有些孩子则不是那样幸运,也许长于颠沛,长于流离,这些孩子在成为父母的道路中也许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但是如果有恰当的机遇,那些曾经在对抗苦难中滋生的希望和力量会对他/她产生难以想象的帮助。

父母的力量——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好的你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家庭,选择生长的环境,从出生之后,就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然后成为现在的自己。这个自己是以往所有经历综合构成的复合体。原生家庭父母的每一次鼓励微笑,每一次斥责误解;少年时期每一次感动顿悟,每一次消沉伤痛;读过的每一本书,写下的每一段文字;经历过的每一段温暖,受过的每一次伤害;那些所有记得的、还有忘记的心情和故事,总结的人生的感悟和智慧,都使这个自己成为今天的样子,成为面对自己,以及面对孩子的那一个人。

所以,在成为父母的时候,请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审视自己成长过程中那些得到的,和失去的,审视曾经的庆幸或是遗憾,请满怀善意的看待一下,那个曾经弱小的孩子成长为现在的自己,会骄傲,会悔恨,会大声呼喊不曾辜负的青春,或是感叹曾经错失的良机,无论怀有怎样的情绪,都是那个孩子成为自己的独特经历和根本。

所以,请在成为父母之前,先审视自己,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拍拍曾经的小小的自己的脑袋,将他轻轻拥抱在怀中,然后告诉他——你可以成为自己,已经成为了自己,以及将来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将内在自己挖掘出来,能够帮助成年的父母更加容易理解孩子的思维和情感。因为此时,父母能够意识到不仅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还有儿时的自己,当父母善待孩子的时候,也就是善待了年少的自己。儿时幸福的父母在过去的回忆中挖掘出更多的幸福,而曾经不幸福的父母则会给予曾经弱小自己最大的温暖和善意。

2.

父母的力量——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好的你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作者谈到:“所有的父母都是凡人,都会在不同的时候对他们的孩子产生两种不同的感情——接受和不接受。”这种接受和不可接受,就是父母与孩子相处中一种感情的边界,不同父母对不同行为可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如:在有些家庭中孩子可以光着脚在地上行走,而在另外的家庭中这种行为则是被禁止的)。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父母对孩子行为,甚至是孩子本身的接受程度?对于具体事件来说,影响父母接受程度的因素可能有:父母的情绪,外界的压力,父母的疲劳程度,但决定因素则是父母对孩子以及行为及孩子本身的认识。

一个孩子在家中是否能够光脚行走,取决于父母对这个事件的认识:如果父母认为光脚行走会使脚部着凉,持有“寒从脚下起”的认知,这种行为就是不可接受的;如果父母认为光脚行走有利于孩子发展身体的平衡能力,提升感知系统,那么光脚行为则可以接受。

为人父母的日常生活,会被大量类似的问题所充斥,父母对待这些问题持有的认识、选择和态度构成了与孩子的日常相处模式。那么,父母的认识源于何处呢——来源于父母的父母,来源于周围同龄父母的认知,也来源于父母以往过去生活的经验总和。毫无疑问,其中有大量有益的经验,通过代际的传承,同龄人之间信息的传播,帮助父母来照顾和教育他们的孩子。但不能否认,其中也会存在很多误解,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这需要父母有辨别的能力,同时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的进行储备和更新。只有心灵深处有一种需要学习成长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转换成不断学习的行为,又通过行为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自省,在自省中总结,随之继续实践,才可能真正的发掘出父母自己内在的力量。如果父母具备理性的智慧,内心的平和,就不容易在日复一日与孩子相处的日常琐碎中陷入焦虑,怀疑和恐慌,而这就是父母内心的力量。

这是第一篇文章,这里所探讨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家庭教育作为所有教育的基础,其重要的程度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中没有任何一门功课或专业是教父母们如何成为父母,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父母是相当无助的,本能的依赖父辈的经验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许多家庭的幸福或者不幸都是以此为起点。而这也是创立这个公众号的初衷,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让父母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用更好的自己来引导和帮助孩子,陪伴他们成长。

所有的问题需要构建在一个善意和爱的基础之上,父母首先接纳自己,自己过往的一切,充满善意的审视自己,对成长的孩子报以理解和同情,在此基础之上不断的更新知识体系,不断自省,通过这些方式,发现为人父母的力量。这就是第一篇文章所想表述的。

与诸君共勉。——父母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