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要写三次“华山论剑”?真的只是为了剧情需要吗?

在各种小说里,都有名次排名,如《水浒传》中108将;《隋唐英雄传》中的英雄排名;古龙小说中的兵器谱等等。作为读者的我们,也经常热衷于对作品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为某个排名而舌战各路网友,论战几百回合直到心头舒畅方可罢休。

金庸的小说里,很少能看到排名,或者说他很巧妙的将排名融入了江湖名号里,比如“北乔峰,南慕容”;“落花流水,风虎云龙”;“逍遥二仙,四大法王”等等。但相较而言,“天下五绝”的名号则最为响亮,也是唯一一个描写过比拼过程的名号。

“华山论剑”,终成了金庸小说中最为精彩的桥段之一。在我看来,金庸借华山论剑之名,却真正表达了人生的三个境界。

金庸为什么要写三次“华山论剑”?真的只是为了剧情需要吗?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一次华山论剑,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这些武功登峰造极的人,都去争了,去争那武功天下第一的名衔。然而,他们五人并非单为荣誉名利而来,更主要的目的是争那《九阴真经》,以达到武功更高的境界。

别人夺了《九阴真经》会如何,我们不知道,但王重阳争夺《九阴真经》,是为了消弭江湖中人为了抢夺真经而相互厮杀的局面。为了防止争夺残杀再起,他不惜想将其烧毁,但不忍前辈著经的心血白费,便将其秘密收藏,死前还叮嘱周伯通必须竭力保护不让它公之于众。

从这里看出,争夺武动天下第一的王重阳,本心不是为私而是为了和平,然而我们也知道,夺得天下第一后的王重阳也违背了自己誓言,偷偷学了《九阴真经》,还和林朝英暗地里比拼了一番。

这时候的天下第一,还是逃不了为名利的争夺。还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名利是名利,还是会真实的去登山,去涉水,去追名逐利。

金庸为什么要写三次“华山论剑”?真的只是为了剧情需要吗?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二次华山论剑,相较于第一次的忆述,金庸真正有了现场的描写。当世武功最高的高手都到了,周伯通却因见到瑛姑而逃跑,一灯大师只为来度化裘千仞,只剩黄药师、洪七公、欧阳锋、郭靖来比拼。但郭靖并无意夺此虚名,黄药师和洪七公都有意相让于他,让他成名。真正热衷于天下第一的,只有西毒欧阳锋。

最终,欧阳锋如愿成为了天下第一,却也成为了“欧阳疯”。然而,在黄蓉的撩拨下,神经错乱的欧阳锋竟把山壁上自己的影子当成了敌人,一通劈打,却疼得自己骨节欲碎,吓得逃跑,影子却永远跟随着他,他只好认输求饶,让影子得了天下第一。

初读此段,只觉得荒诞可笑,现在再读,不禁为金庸老先生点个赞!他借欧阳锋的经历,暗喻了争名夺利本是幻影,不要为了自己内心的那点小疯狂而迷失了自己。

这个境界,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一个人若一直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喜欢争强好胜,争名夺利,止不住的欲望贪念,你的人生将会被幻影操控,陷入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金庸为什么要写三次“华山论剑”?真的只是为了剧情需要吗?

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三次华山论剑时,欧阳锋已在真正找回自己后和洪七公相拥而逝,郭靖,杨过等人只为去拜祭洪七公。有趣的是,在他们拜祭完毕准备在墓前饮食时,发现一群江湖豪客竟在此比武论剑,争夺那天下第一,杨过等人还以为出现了什么新的江湖高手,只道自己孤陋寡闻,不料竟是一群宵小之辈,令人啼笑皆非。

这时的众人早已是一种睥睨天下的心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站在华山之巅谈笑风生。他们已根本不需要出手去争夺所谓的名望地位,这时的众人,才真正的展现出一派宗师的风范。所以他们并没有大打出手,而是真正的“论”剑。

几人谈笑间便论出新四绝“东邪、西狂、南僧、北侠”,独缺中神通无人替代。黄药师先提小龙女,又提黄蓉,只为激一下老顽童,哪知老顽童天真烂漫,根本没有争雄扬名的念头,反而称赞最服黄蓉,对自己榜上无名毫不在意。

黄药师笑道:“老顽童啊老顽童,你当真了不起,我黄老邪对‘名’淡薄,一灯大师视‘名’为虚幻,只有你,却心中空空荡荡,本来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逼我们高出一筹了。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五绝之中,以你居首!”

金庸为什么要写三次“华山论剑”?真的只是为了剧情需要吗?

第三次华山论剑,虽未比武,却比比武更为精妙,如果说第二次华山论剑金庸想告诉我们名利是虚幻的,那么这次,金庸告诉了我们,这世间其实本没有所谓的名利。

这时,你需要专心致力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外界人事干扰,无欲无求,与世无争,面对时间俗事,一笑置之,不予理睬,这样,才能活得潇洒自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