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歷史資料瞭解湟水谷地上南涼古城的規模和商貿發展

碾伯古城,位於海東市樂都區碾伯鎮,即今海東市第一中學、區委、區政府等單位所在地。城修築在湟水北岸較高的臺地上,城西有一條沙溝,城南臨近湟水,城北地勢開闊平坦,城關設關城。該城現存北城牆和西城牆。城呈長方形,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360米,牆高6. 5米,基寬6. 8米,夯層厚20釐米。城四周外垣各有馬面四個,城門三個,城樓三個。碾伯城有內外城,內城在西,外城在東,內城呈方形,外城呈梯形,城內外建築密佈。

在1946年以前城內主要建築有:文廟、奎星樓、華祖廟、福神廟(軍糧處)、鼓樓、關帝廟、福音堂、菩薩殿,百子宮、城隍廟等。城外主要建築有:三官樓、老爺廟、靜修寺(女校)、鐘樓、文昌閣、文昌宮(鳳山書院)、天主堂、真武廟、西來寺、藥王廟,福音堂、東嶽廟、旋風廟等。如今這些古建築大部分已逝去。據(西寧府志》記載,碾伯城始建於明代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 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西寧兵備劉敏寬重修此城,並增設城樓。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開西門,各安阜門。

通過歷史資料瞭解湟水谷地上南涼古城的規模和商貿發展

碾伯城內商鋪一角


通過歷史資料瞭解湟水谷地上南涼古城的規模和商貿發展

南樓遠景:南樓是指明朝建碾伯古城南門城樓,名曰“會景樓”


到了民國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碾伯城已慢慢發生著變化,初具雛形,奠定了一座小城的基礎。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的磷伯城的概貌:城及街道本城城牆當時還很完整,現海東市第一中學西北角高牆,就是本城西北角,北牆由此向東延伸至現在的城鎮學校北部,東牆從現在的城鎮學校西部及其門前街道,向南經廣播樓東頭再向南一直伸向碾伯旅社北樓處,由此向西經原縣糧油食品廠大門處,再向西,與樂都一中西側的西牆形成交叉點,此就是本城範圍,即內城。現在僅存樂都一中西北的一小部分城牆。碾伯城有四個門,東門稱為熙門,西門稱為阜門,南門稱為太和門,北門尚無存名。外城有三個門均無名。碾伯城有城樓三個,東門上的稱望恩樓,南門上的稱會景樓,北面的不在門上,稱靖邊樓。鼓樓是矗立在街中心的主要建築物,位址在今倉門街至南門街與東西街的交叉處。高10米,純木結構,青瓦蓋頂,很是雄偉,其用途可能是為打更報時用,到民國初年每逢過年在此掛燈結綵。碾伯城內以鼓樓十字為中心。延伸東南西北,形成四條街,向東的叫東街,向西的叫西街,向南的叫南門街,向北的叫倉門街。在東街向南的叫東巷子,西街向南的叫西巷子,外城有兩條街,即東關街或東關長街,倉門街。當時,倉門街已成為碾伯縣城最繁華的街道。

碾伯城的商貿形勢主要有經營布匹和雜貨店,也有中藥兼雜貨的,還有當鋪、飯館、車馬店等。

主要商家有:全成泰,是商號老大,經營布匹綢緞,兼營金銀、貴重藥材和其他用品,在蘭州有座莊(採購), 與沿海大城市有直接進貨關係。積成當,該當鋪以全成泰為東,是縣城唯一有龍牌的政府特許的大當鋪,也就是說有一定的官辦性質,在民國初年已是縣城大商號之一。松鶴園,是縣城唯一承包酒席的飯館,檔次較高,僅供官商士紳宴請賓朋用,每席價白洋15元至20元。德盛魁,經營布匹雜貨。董家藥鋪,行醫、賣藥兼雜貨。還有誠信和、永德昌、三義祥、沈家店、三興魁煙坊、萬和興煙坊等等。

小店鋪有:單人小店、小藥鋪、小押當、剃頭鋪(只有一一家,為四川人所開。雖為民國時代了,但地處邊遠的碾伯縣城,既無留分頭的,也無剃光頭的,而是隻剃掉一圈,拖一條長辮子。剃掉長辮子據說是民國18年以後的事)、肉鋪、小雜貨鋪、酒店、小吃等。小作坊有:醋坊銀匠鋪、鐵匠鋪、木匠鋪等。

碾伯古城的所在地,以前古城的影子已經所剩無幾,已被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所代替;歷史終將會是過去,時間也在慢慢長河中抹去了過往的一切,只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和燦爛的文化。

通過歷史資料瞭解湟水谷地上南涼古城的規模和商貿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