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住有宜居”的羅湖模式,羅湖住建這樣做

打造“住有宜居”的羅湖模式,羅湖住建這樣做

打造“住有宜居”的羅湖模式,羅湖住建這樣做
打造“住有宜居”的羅湖模式,羅湖住建這樣做打造“住有宜居”的羅湖模式,羅湖住建這樣做
打造“住有宜居”的羅湖模式,羅湖住建這樣做

不久前,羅湖區住房和建設局發佈了《關於公租房和人才住房租金減免有關事項及名單公示的通告》,預計將為羅湖區公租房和人才住房的單位承租戶240家、家庭(個人)承租戶395戶,減免租金共計約861.4萬元,免租涉及的房源2275套。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事關轄區千家萬戶切身利益,事關全區營商環境提升,更事關羅湖全面振興發展全局。“由於疫情的原因,保障房和人才房會不會延遲選房、入住”“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設進度會不會變慢”等等問題,也成了市民關注的焦點。

4月17日,羅湖區雙週發佈舉辦“羅湖區住房和建設局專場”,羅湖區住房和建設局局長馬曉東以解碼“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羅湖實踐為題,進行了專題發佈。記者從發佈會上了解到,羅湖區採取政企合作、“住房+貨幣補貼”雙重保障、異地購買或租賃等多種途徑籌措保障性住房與人才性住房,每一年度都超額完成市裡下達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新開工籌集任務和供應任務,為實現轄區居民“住有所居”目標打開新局面。

A

多渠道籌措房源 探索異地購買或租賃

羅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區,既面對著土地資源緊缺的現實,又面臨著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將引進大量人才,對住房保障提出更高要求的挑戰。現實與需求之間,存在著矛盾。基於此,羅湖近年來積極探索土地資源緊缺約束下建設籌集住房新路,以“保基本”“重人才”為原則,實施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開工和籌集五年工作計劃,不斷破解老城區保障性安居工程供應的困境,努力實現轄區群眾住有所居需求。

數據顯示,2018年羅湖區常住人口密度為13210人/平方公里,是深圳市人口密度的2倍,自深圳市建立保障性住房輪候庫以來,羅湖區公租房輪候已受理3.9萬戶,安居房輪候庫已受理2.4萬戶。面對如此大的需求,加大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供給顯得尤為重要。

羅湖住建對全區建設用地進行摸底,挖掘可利用的潛力地塊,將城市更新、棚改作為籌集住房的重要途徑,加快推進“二線插花地”棚改工作,嚴格要求各項目頂格配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通過這兩種方式,為羅湖住房保障提供增量。

此外,羅湖還一直在探索多種方式,通過市場租賃、區屬保障性住房重新修繕使用、政企合作、跨區域籌措、城中村綜合整治等多層次、多舉措持續發力,最大限度為轄區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獲得發展空間。

在政企合作方面,羅湖區與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羅湖人才安居有限公司,利用深業東嶺項目試點“政府+企業”的模式,由政府負責制定政策、准入門檻和條件,由企業負責運營管理,實現了人才住房規模化供應和專業化管理,先後規模化租賃深業東嶺、萬科泊寓、招商開元、深南廣場等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的項目,通過市場籌集1653套住房。

不僅如此,羅湖還採取人才住房和貨幣補貼雙軌保障吸引優秀企業和人才,每年都推出一定的房源保障企業的同時,也為企業人才發放市場籌集房源貨幣補貼,從“實物+補貼”的方向出發,突破房源籌集困難的瓶頸。“十三五”以來,羅湖區面向企業配租人才住房3223套,發放人才貨幣補貼7786.7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羅湖區還採取了異地購買或租賃的方式,跨區域籌措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例如萬科泊寓緊鄰5號線百鴿籠地鐵站,一站到達布吉站,可快速換乘3號線、2號線及7號線。園區內配有咖啡廳、便利店,1-4樓即為華潤萬象匯購物廣場;區域內沃爾瑪、蘇寧、國美電器等商業賣場,消費便利。

“如果市民在黃貝嶺附近上班,住在上述兩個項目,只需要坐3站地鐵就到了,可能比住在羅湖區其他的配租項目還要方便。未來我們也會繼續跨區域開拓合適的房源,在鄰近區域找到方便市民的住所。”馬曉東說。

B

全市率先探索城市更新項目 人才房和保障房建設分配規範

制度是所有措施得以施行的保障。羅湖區住建局在全市的統一部署下,進一步修訂並完善轄區住房保障相關政策,全面對接市級政策,健全完善本區制度,力爭打造精品亮點。更是在全市率先探索城市更新項目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分配規範。

據瞭解,隨著羅湖區城市更新項目的增加,項目配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存量日益增多,該類住房的規劃建設、收購移交、配租配售、租售後的管理及相關信息的公開共享等問題亟須規範管理。而在市級層面,全市還尚未有具體細化的操作準則。

結合羅湖既有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現實狀況,羅湖區住建局於去年底出臺了《深圳市羅湖區城市更新項目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管理辦法(試行)》,從安居工程計劃、收購移交與入庫、配租配售、監督管理等6個方面對全區的城市更新項目配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房做出了具體規定。

其中,該《辦法》明確區住建、財政、住房保障事務中心、人才住房專營機構等部門在規劃、年度計劃、收購移交、配租配售、監管等方面的職責,各部門分工更加清晰,職能更加明確、市民在遇到相關問題時,便能夠精準找到相關部門,避免出現各部門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辦事更流暢、效率也更高。

同時,羅湖區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強化租後管理,實現對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動態監管,會同人才住房專營機構及相關小區物業服務企業開展不定期核查,對非法佔有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違規出租、轉租等違法行為嚴格處理,確保住房保障資源公平善用。

另外,羅湖區住建部門提前做好保障房的建設計劃,嚴格落實保障房用地指標,明確審批時限,完善綠色通道審批制度;積極協調多部門聯動配合,做到聯審聯批,提高審批效率。例如,在招投標過程中,針對棚改保障性住房等一些工期特別緊張、前置條件不完善的民生項目,採用“企業承諾+後評估”的受理方式,批覆項目14個。

C

率先開展宜居示範社區試點 優化住房環境 完善公共配套

住房環境與公共配套設施,越來越多地成為市民申請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時關注的要素。羅湖區在籌措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過程中,也優先選擇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條件齊全的區域。同時大力推進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項目周邊交通、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構建高端化、精品化、精細化公共服務設施體系,通過完善區級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宜居環境。

另一方面,羅湖區在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籌建中突出綠色、環保理念,注重住房品質提升,探索全面推廣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等新技術,綜合運用智能化管理等先進技術,結合綠地、景觀設計和微環境處理,建設集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綠色環保、品質卓越、智慧科技於一體的優質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營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

如,羅湖區率先開展宜居示範社區試點建設,“二線插花地”棚改項目將採用街區制、海綿小區、智慧小區、地下綜合管廊、綠色建築、建築工業化、建築廢棄物循環利用等七大新興技術規範,打造配套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的“現代化人居環境示範社區”“綠色生態型社區”和“和諧社區”,建設宜居示範社區。

目前,羅湖區綠色建築項目拿到標識牌共62個,建築面積達到510.18萬平方米。已通過技術認定的裝配式建築項目數量為12個,實施的裝配式建築面積約為72.57萬平方米,預計到年底羅湖區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比例大於30%。

D

住有所管,信息化、智能化 透明物管照亮業主心房

提到住房的操心事、糟心事,很多人吐槽最多的自然就是物業服務。對物業服務不滿意、產生物業糾紛怎麼辦?小區停車難、設施老化如何解?還有近年來時常出現的高空拋物問題等等,這些難題亟待破解。

在全國,“陽光物管”的理念提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經統計,2017年,羅湖區由於物業管理矛盾發生的糾紛有623起,2018年達到498起,2019年達到432起,數量居高不下。引起如此多矛盾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業主、物業服務企業、政府管理部門之間信息不對稱,管理不透明。

小區業主關心什麼?物業服務企業關乎什麼?業主組織關注什麼?行政監管部門關切什麼?急需一個能夠涵蓋物業服務、監管全鏈條的平臺,搭建起業主、物業以及有關部門的溝通橋粱,讓市民能夠更準、更快解決問題,這是當前深化物業管理改革的關鍵所在。

這樣的全服務平臺,羅湖已經有了。羅湖住房和建設局推進物業行業“規範化、智能化、市場化、規模化、精細化和優質化”,建立了“羅湖物管”數字化辦公平臺,實現與市、區、街道、社區和企業同步聯管聯動,有效解決物業服務辦理難、監管難等問題,及時化解物管領域的矛盾糾紛。

通過這一平臺,市民可以查詢到物業服務企業的合同、維修基金的繳納以及使用、物業服務資金的使用、小區物業管理的其他有關信息;物業服務企業可以瞭解到業主委員會的有關信息,第一時間得知物業管理方面的不足,以便企業及時整改,消除有關矛盾隱患。目前,全區有物業項目1435個,已註冊羅湖區物業管理信息平臺用戶的物業項目有1086個,註冊率達到了82.6%。2020年的糾紛信訪數量,截至目前僅有23件。

另一方面,平臺將物業監管的基礎數據納入統一平臺進行監管,充分聚焦物業管理生態中的監管需求、服務需求、公眾信息互動需求及其使用場景,形成以市民需求為核心的新型物業服務模式,讓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工作站以及物業服務企業能夠輕鬆及時提供各項服務。

例如,市民發現小區最近養寵物的人特別多,甚至還出現了一些不文明的行為。通過羅湖物管平臺反映後,社區工作站與街道辦的工作人員可以第一時間在小區開展文明養犬宣傳,張貼宣傳單張,物業也可以在小區內設置寵物專用的垃圾桶,以便市民使用等等。

目前,物管平臺繼推出移動手機端之後,將以平面LED屏的模式全面進入小區,現已在全區篩選了10個小區進行試點。8月份,5G技術將在深圳全面覆蓋施行,該平臺已經對接了最新的5G數據模塊,屆時將第一時間實現全區的物業管理5G化,打造全國範圍內第一個由5G技術支撐從而實現智慧物業管理的區域。

羅湖物管平臺正式上線運行,標誌著羅湖物業管理從傳統管理模式正式邁向信息化、智能化行列。

E

全國率先探索 “互聯網+物業公益法律服務”

對於物業糾紛的解決辦法,羅湖也有了新的嘗試。在全國率先探索“互聯網+物業公益法律服務”模式,宣傳普及物業管理法律知識,引導居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樹立物業管理法治意識及法治思維。

一是搭建物業管理公益法律平臺。引入社會法律資源,建立24小時“不落幕”的物業服務糾紛法律調解平臺,為居民提供物業管理公益法律調解及諮詢服務。業主無需上門,無需預約,點開手機APP“大律司”,即可全天候享受公益法律諮詢及法律援助。

二是開設物業管理“微課堂”。以物業小區為單位,建立物業管理“微課堂”微信群,專門用於新物業管理培訓和學習,接受廣大居民的法律諮詢。對“高空拋物”等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專項課題研究,解析典型案例。目前,已有240個物業小區的居民加入了“微課堂”培訓學習。下一步將探索“羅湖物管”數字平臺與法律“微課堂”對接,方便業主操作。

三是成立物業管理專家講師團。採用“線上+線下”“集中+定點”“培訓+走訪”等方式,全方位為社區居民提供物業管理法律服務,充分發揮物業管理智囊團的作用。通過互聯網+普法,已成功調解了23起物業糾紛。

四是實施物業管理普法培訓全覆蓋。以《深圳經濟特區物業管理條例》修訂為契機,每天在線進行40場左右的物業管理培訓。已完成對轄區業委會和物業管理處培訓宣傳全覆蓋,完成了對轄區近60萬業主的物業普法培訓,打通物業管理法治化“最後一公里”。

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體現的是人民群眾對美好住房的需求和嚮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建設宜居樂園,也是羅湖住建堅定的目標。羅湖將繼續努力,實現住有所居、住有所管,打造與先行示範區相適應的“住有宜居”的羅湖樣板。

●數讀

截至2020年4月,羅湖區公共租賃住房輪候已受理家庭39003戶,安居型商品房輪候已受理家庭24316戶。據統計,自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羅湖區共完成籌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29622套,供應9336套。每一年度都超額完成市裡下達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新開工籌集任務和供應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