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西調”的歷史功臣——張海臣

2008年六月,永年西調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海臣老先生被推選為永年西調傳承人。這是永年人民的驕傲,是幾代西調人為中國文化藝術的奉獻。更是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張海臣老先生從藝近七十年辛勤耕耘的結晶。

“永年西調”的歷史功臣——張海臣

輟學從藝

永年西調形成於清咸豐年間,是由山西澤州上黨宮調逐漸演變而成,在其1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堪稱西調領軍人物的當屬張海臣老先生。

張海臣先生,祖籍永年縣西河莊鄉劉寨村,清末遷至臨洺關。1936年1月21日張海臣先生出生於永年縣臨名關鎮南街,父親張學增自幼以拾柴為生,因為有一隻手,所以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張學增13歲那年,有一個山西上黨梆子戲班在臨名關演出,經人介紹,張學增到戲班打雜,戲班上有一位叫邵森林的老藝人看到張學增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就收他為徒,讓他跑龍套,學打鼓,還唱黑頭,很快一杆拳一杆錘就在戲班非常有名。十幾年後,二十多歲的張學增就獨自帶出一個戲班,名為三義班,自己成為班主。

張海臣7歲時,就在放學後跟著父親的戲班學藝,一邊上課一邊學藝。有一次。老藝人申五讓他上臺演小孩,手把手的教,張海臣從小悟性就好,一點就透,扮演的角色很受觀眾喜愛。幾年後,由於家裡太窮,父親不再讓他上學。當時張海臣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全班第一,老師也不讓他退學,他自己也不願意退學,在大年初一起戲前,他三十晚上從臨名關偷偷跑了出來,到了40裡外的邯鄲姑姑家,家人硬是把他接了回來,小海臣無奈拗不過父親,只好輟學跟著父親唱戲,在舊社會,農村藝人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夏天受熱蚊蟲叮咬,冬天破廟難禦寒,一天三頓小米燜飯,勉強能填飽肚子,每天三場戲,常常唱滿點,沒有休息日,就連學戲也是在晚上睡覺前或趕場走路時,特別是在一個地方唱完挪戲時,一夜不能睡覺,裝車卸車,十里,二十里,不管多遠都是步行,父親忙著戲班上的事情顧不上照看海臣,老藝人申五看孩子可憐,冬天凍的受不了,就把他抱在懷裡為他暖身子,走路腳上磨了泡就用開水給他洗腳,腳上長了雞眼,老藝人用修腳刀為他割除,用點燃的香頭為他燻燒消毒,疼的他只掉眼淚。一個未成年的孩子經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和磨難。

1947年三義班歸屬太行軍區榮復第三團,更名為支前劇團,新任團長楊育民副團長霍殿均是參加革命的知識分子,當時,邯鄲剛剛解放,按照上級指示精神,每天都排練新節目,如《王大娘趕集》《黃巢起義》《李自成》等,這時的張海臣已成為支前劇團一名活躍的小演員,以生動形象的表演,獲得觀眾的稱讚。

太行軍區榮復第三團南下後,支前劇團歸邯鄲市文化館接管,後回永年更名為永年縣進步劇團,這時,張海臣已從最初的演娃娃生、丫鬟,發展到演小生、鬚生,成為劇團的一名主演,他儀表堂堂,舉止端莊,氣度瀟灑,已在當地演藝界小有名氣。

“永年西調”的歷史功臣——張海臣

名家親傳

1955年以後,永年縣進步劇團更名為永年縣西調劇團,劇團開始走向正規化管理。縣委派黨員幹部進劇團有計劃的排演新戲,提高演出質量,學習的機會來了,為了培養人才,張海臣作為劇團導演,1956和1957年先後兩次被選派到河北省藝校和邯鄲地區舉辦的導演培訓班學習,期間不僅學習了許多理論知識,而且還學習了基本功,既增長了知識又提高了藝術。1960到1963年,他又多次參加邯鄲地區舉辦的導演培訓班,先後受到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杜近芳、馮志孝和山西上黨梆子表演藝術家郭金順及著名作家趙樹理等的親身傳藝和指導。1970年在參加河北省舉辦的沙家浜學習班期間,又親受著名京劇演員祝元昆、羅慧蘭的藝術指導,在名人的言傳身教和自身的刻苦努力下。他的表演水平不斷提高,知名度日益攀升,他不僅能演好生旦淨醜,還精通鑼鼓琴絃,是戲曲界難得的多面手。他以醇厚流利的唱腔,紮實深厚的功底,出色的表演藝術,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1963年,劇團到山西晉城回孃家演出,當時在晉城工作的著名作家趙樹理慕名到晉城劇場觀看了由張海臣主演的西調《秦始皇搜宮》和《八郎刺肖》等劇,並與劇團主要演員進行了座談,他把永年西調與長治晉城的上黨梆子進行了比較後說,永年西調與上黨梆子最接近,卻不同於上黨梆子,這個劇種很有特色,他對張海臣提出的要把別人的東西吸收上來,溶化為自己的觀點大加讚賞,並把張海臣提出的提高藝術必須要專一,要溶化這句話引用編入了他的著作,還為西調劇團親筆題詞:從革命實踐中脫胎換骨,在傳統基礎上推陳出新。

“永年西調”的歷史功臣——張海臣

唱響冀南

經過多年刻苦演練,張海臣的表演藝術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1967年他排練了現代劇《白求恩》,並在劇中扮演白求恩,到邯鄲市演出時,市領導不讓演,理由是河南某劇團在市裡演出醜化了白求恩形象,影響很壞,為此不讓再演此劇。劇團領導解釋說,我團演白求恩演員扮相好,演出很成功,群眾反映很不錯,不然今晚專為領導演一次,請領導審查如何?在演出過程中,領導不斷在臺下交換意見,點頭微笑,散戲後全體領導上到舞臺上給張海臣等演員座談,稱讚他們並祝賀演出成功,當場表態說;這個戲你們可以對外演出了,希望你們在此多演幾場,讓全市人民都受受教育。並對邯鄲劇院負責人說,多聯繫幾個單位集體來看看,訂了五天合同,每天演兩場,還滿足不了群眾要求,最後一天上午,到駐邯軍區司令部還加演了一場,很受部隊領導的歡迎。

此劇帶到邢臺市演出更是反映強烈,演出一場後,全部被機關學校廠礦企業包場了,邢臺劇院都安排不過來了,要求劇團每天演三場,四場,最後兩天一天演六場,中間只有清場入場時間,演員全都不卸妝,生活上饅頭鹹菜茶水簡單吃點。張海臣扮演的白求恩比別人都勞累,團領導專門給買點心牛奶滿足供應。在演出過程中,臺下不斷爆發掌聲,戲演完群眾還不讓走,蜂擁到後臺,非要看看演白求恩的真人不可,都說裝扮的真像,跟畫上畫的一樣,演的真感動人,經院方勸阻觀眾才戀戀不捨地離去。劇組離開邢臺時,當地群眾還圍上來前去送別,誇獎張海臣演白求恩演的好,要求有時間再來,今後要多來。

“永年西調”的歷史功臣——張海臣

1978年張海臣主演的《潘楊訟》到邯鄲市國棉四廠俱樂部演出很受群眾歡迎。他扮演寇準,每到調寇這一場戲時,舞臺下面都要起鬨說老寇準出場了,海臣一出場,總有三四次掌聲,有的觀眾十次八次地看,就是看調寇這一場戲,說調寇這場戲再看也看不夠,張海臣把寇準都演活了。劇組在邯鄲市就這一部戲演了三十六場,不但市裡觀眾看而且周圍的十幾個縣的農村群眾,如磁縣、臨漳、廣平、肥鄉、曲周、雞澤、永年,連距離邯鄲最遠的館陶縣的群眾都開著拖拉機專程來看永年西調《潘楊訟》,說張海臣把寇準演活了,一上場渾身是戲,當地觀眾不叫海臣真名,都叫他老寇準,邯鄲日報還登了他的劇照。消息傳到山西長治,上黨梆子專一團書記薛萬青專門帶著導演演員來參觀學習,後來他們也演出了,套路全是照搬過去的,並且還與西調劇團合演過。

文革初期,作為特有劇種的永年西調劇團被砍掉,更名為永年縣文工團,改演京劇、豫劇、曲調、話劇、歌舞、山西梆子等,期間,他先後排演了《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戰》《沙家浜》《白求恩》等多部戲劇,他均扮演主要角色,在藝術界受到廣泛好評。72年地區樣板戲匯演,他扮演《智取威虎山》的楊子榮,堪稱第二個童祥玲,地區文辦主任榮世增專給他個人拍了好幾張劇照做留念。

2007年,70多歲的張海臣老先生又排演了一劇《清風亭》,張海臣扮演張元秀,每場演出臺下沒有不掉眼淚的,一次演出臺上臺下都哭出聲來了,吹笙的哭的不能吹了,一個小演員哭的在舞臺上都站不住了,別人把他攙下去。還有一個家屬,戲結束了還在宿舍哭,大夥都去勸她,海臣也去勸她,別哭了,那是假的,是在演戲。她說誰叫你演的跟真的一樣,在臺下想看你演又不敢看你演,看你在臺上哭,俺也在臺下替你掉淚。第二天村裡老支書拉住他的手說,你昨晚把臺下看戲的都給唱哭了,都說老張真行,真是個幹家。真是個好把式。昨天晚上天那麼冷,臺下一個人也不動,你真給西調劇團爭光了。

“永年西調”的歷史功臣——張海臣

逼回孃家

1980年,張海臣出任永年西調劇團團長,此時,正值縣裡進行機構改革,西調劇團由原來的財政全額事業單位改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一下子70多人開支成了問題。老團長卸任時又欠下數萬元外債,他剛一上任,討債的就找上門來,當時在本縣演出開支大,戲價低,別說還債,就連生存都成了問題。在用演出抵債的方式還了一部分外債後,他被迫決定帶著劇團到山西去謀發展。

山西是西調的孃家,山西上黨梆子與永年西調有著兄弟般的情義,1980年秋後,張海臣帶著隊伍來到了山西長治,受到了當地上黨梆子劇團的熱情接待,他們還把最好的服裝帳幕以及演出道具借給永年西調劇團,兩個劇團在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中提高了技藝,凝結了友誼,促進了共榮和發展。

永年西調在山西晉城演出時,當地群眾聞訊爭相購票觀看,可容納1000餘人的晉城劇院,場場爆滿,張海臣主演的《潘楊訟》《海瑞告狀》等劇目連演幾十場,贏得了觀眾的高度稱讚,尤其對張海臣這個紅臉讚不絕口,演出結束後還不願離場,令人感動。

1981年張海臣帶著劇團又在山西演出半年,兩次上山西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而且還購置了新的服裝道具,演員的工資也有了保障。

“永年西調”的歷史功臣——張海臣

推陳出新

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文化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對劇團演出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跟上時代步伐,張海臣把大量精力用在了西調的創新發展上,他付出大量的心血,在西調的音樂唱腔身段表演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在他扮演的主要劇目角色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如《潘楊訟》中寇準、《海瑞告狀》中的海瑞,《鬧書院》中王爾立等許多傳統劇目上都進行了整理和改造,在表演身段上也借鑑了一些劇種的表演程式和優點來充實自己,使他在劇中人物表現上更為鮮明突出。

他根據劇中環境、人物思想、語言變化、動作特徵恰到好處地表現人物情感,如在表演《訪順德府》劇中,一官員微服私訪被惡霸看出,關進水牢,在水牢有段動作原本很平淡,他用上了甩摁發,獲得觀眾的熱烈鼓掌稱讚。在《潘楊訟》寇準上馬一段中,他將原劇中單純上馬演變為一邊唱一邊上馬,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他將跪著走加入《八郎刺肖》一劇中,使劇情更加生動,催人淚下。他因表演跪著走將膝蓋跪破,長時間疼痛難忍。他還根據劇情需要,進行板式改革,把四六板跟跺板結合起來或散板連唱,使情感更緊湊。

1963年,著名作家趙樹理對他的要吸收要融化的觀點給予高度評價。1974年,河北省文化局召開全省戲劇音樂改革交流會,王玉璽局長點名讓張海臣在會上介紹經驗。他主演的《海瑞告狀》裡的海瑞,《鬧書院》裡的王爾立被省電視臺和廣播電臺錄像錄音,無數次在省市縣臺播放,在冀南農村更是廣為傳播。

“永年西調”的歷史功臣——張海臣

老樹新枝

文革期間,西調劇團被砍掉,劇團老藝人大部分被下放了,只留下像他這樣年齡的三個人,其餘60多人都是新招的青年。1978年恢復西調傳統戲時,年輕人對西調什麼都不懂,腦子裡全是空白,縣領導把任務交給了他這個導演身上。當時困難相當大,他與另外兩位老同志分頭包人、包唱腔、包化妝、包動作、包能演出,他除了這五包以外,還包全部樂隊,多少個打擊器樂,他來教,他來唸,他來做示範,多少個絲絃曲牌,嗩吶曲牌,他來拉,他來吹,另外他還擔任劇中的主要演員。拍戲期間,多少個日日夜夜他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上班拍戲期間安排說戲導戲,吃飯睡覺時間不少人還要圍住問這問那,有時在夢中還想著怎樣排戲教戲,等戲排出來以後,他瘦了,身子也累垮了,嗓子也使啞了。他不僅傳授西調藝術而且還把謙遜樸實的優良品格也傳授給了弟子,受到領導和群眾的一致好評,都說西調劇團沒有張海臣這個老樹根恐怕就要絕種了。在他的辛勤培育下,一批批西調新秀茁壯成長,西調劇目層出不窮。

1993年,退休後的張海臣仍然致力於他所熱愛的西調事業,繼續做好導演工作,搞好傳幫帶,他不僅帶好本縣弟子,還為外地培養西調愛好者。曲周青年張豔芬、張自強姐弟倆自幼跟張海臣學藝,他從唱腔道白,到文武樂器,從喊嗓踢腿到化妝臺步,每個細節都一句句教,手把手傳,把姐弟倆培養成了西調名演員,如今曲周縣也成立了一個西調劇團,永年縣也由一個西調劇團發展到三個劇團,張海臣為保留和發展西調劇種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永年西調”的歷史功臣——張海臣

藝術碩果

張海臣先生自幼學藝,在戲曲舞臺上已經工作了70個春秋,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唱響了,特別是在冀南和晉東南一代知名度頗高,隨著藝齡的增加,他在戲曲界的影響越來越大,1980年4月他擔任了中國戲曲家協會河北分會會員,1990年任邯鄲地區文聯理事,1986年4月被吸收為上海咽音學會會員,1988年8月任中國戲曲家協會會員,1990年被評為國家二級演員。他還當選永年縣第六屆、第七屆人大常委,第六屆政協委員,永年縣文聯副主席,1982年4月被授予河北省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獎章。

七十年藝術生涯,張海臣練就深厚的藝術功底,在西調唱腔唸白服裝上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創造了醇厚流利的唱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他排演的《逼上梁山》《八郎刺肖》《海瑞告狀》《血濺烏紗》《九齡救主》《紅石關》《五鳳樓》《轉陽壺》《天波樓》《下三關》《反西岐》《雪花山》《狸貓換太子》《反洪洞》《雙掛印》《掉印》《三結義》《鬧書院》等等上百個傳統劇目在冀南一代久唱不衰,為廣大群眾津津樂道,深受愛戴。

如今,年近八旬的張海臣老先生風采依舊,寶刀不老,仍然活躍在西調的戲曲舞臺上,為西調藝術的發揚光大,為培養更多的西調新秀,為繁榮群眾文化藝術生活而繼續不懈努力著,張海臣老先生不愧為西調永不枯萎的老樹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