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農村養老模式之探究

編者按:關於老人,有一首歌唱得好: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但他們的真實心境和生活狀態,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或者說願意理解?他們曾是創造財富和價值的主力軍,如今卻可能變成中國社會最大的“灰犀牛”。今天,我們需要停下腳步,轉身欣賞那一片美麗的夕陽紅。因為他們不只是呵護我們成長的父母長輩,他們其實就是未來的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逐漸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老年群體的巨大需求率先在大中型城市中被激活。而實際上,基層的養老問題也日益明顯,特別是居家養老思維固化的農村地區,他們的養老問題,健康需求問題,終究需要一個相對適宜的答案。

平谷农村养老模式之探究

圖:健康中國

國家衛生健康委:關於全國醫養結合典型經驗名單的公示

國家衛生健康委官網消息:為總結推廣醫養結合好的經驗和做法,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2019年,我委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開展2018—2019雙年度合作項目“醫養結合在中國的最佳實踐”。2019年6月,我委發文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醫養結合典型經驗徵集推廣活動,各地推薦申報典型經驗633例,經專家評審和實地考察等環節,現評選出200例醫養結合典型經驗,現予以公示。公示時間:2019年12月13日至2019年12月19日。

“北京市平谷區衛生健康委:醫養聯動,老人康樂,政通人和”作為典型經驗中的“頭牌”,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平谷农村养老模式之探究
平谷农村养老模式之探究

圖 1:為養老機構老年人檢查身體 圖 2:醫護人員核對老年人用藥情況

新華社報道:“北京平谷:‘醫養聯動’破解農村養老難題”

近日,首批18個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在北京發佈,“北京平谷‘醫養聯動’破解農村養老難題”入選。專家認為,北京平谷區“醫養聯動”模式既有助於解決農村養老服務供給的“有沒有”問題,又有利於解決服務供給質量“好不好”的問題。在農村老齡化日益嚴重,農村居民養老需求顯著不斷加大的背景下,這一模式值得借鑑。

平谷區衛生健康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底,平谷區常駐老年人口10.3萬人,常駐人口老齡化率為22.6%,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療和看護問題困擾著老年人家庭。2019年,區委、區政府將醫養聯動工作列入政府民生工作重點,建立自上而下的工作推動機制,組建由區長、主管副區長、相關委辦局主要領導構成的醫養聯動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醫養聯動的日常工作,由區衛健委主任和民政局局長擔任辦公室主任。同時,醫養聯動工作由醫療牽線,政府負責統籌、協調和聯動財政、醫療、民政、殘聯等多方資源。

平谷區構建“區、鎮鄉街道、村和家庭”四級醫養聯動的功能和結構體系,滿足不同類別老人的醫療、護理和養老需求。一是戶級——醫養家庭,二是社區級(村級)——醫養驛站,三是鄉鎮級-醫養院及醫養聯動醫院,四是區級——醫養中心。

補養老短板,五種模式提升為老服務供給質量:第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放醫養聯動病房模式;第二,衛生健康委接管養老院模式;第三,醫療機構入駐各級養老機構模式;第四,醫療機構互聯網+醫療模式;第五,醫護到家服務模式。

承接首都養老服務需求。一是拓寬服務半徑,增加為老服務產品供給;二是加強專業培訓,建立養老服務隊伍;三是打造康養生態圈,承接首都養老服務需求。

國家發展改革委: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北京平谷:“醫養聯動”破解農村養老難題關

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程度加深,各地養老壓力與養老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北京市平谷區政府抓住“醫養結合”這個核心點,提出以“肉龍藥品加床板,醫養聯動康樂玩”為內容,以“讓養老機構成為衛生健康系統的第二住院部,居家養老成為衛生健康系統的家庭病房”為目標的工作思路,大力推進醫養聯動,讓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破解農村養老難題。

一、加強頂層設計,探索構建四級聯動體系

(一)高位推動。區委、區政府將醫養聯動工作列入2019年政府民生工作重點,建立自上而下的工作推動機制。

(二)部門協同。醫養聯動工作在具體實施上,由醫療牽線,政府負責統籌、協調和聯動財政、醫療、民政、殘聯、醫保、農委、規土、教育、旅遊、保險等多方資源。確立了“醫養聯動、部門貫通、資源整合、機制協同;政策集成、專業管控、法制保障、技術支撐;機構家中、服務分層、綜合負擔、子女先行;事業引領、企業運營、政府主導、開放競爭”的工作指導方針。

(三)四級聯動。結合醫療佈局和醫養聯動工作實際,構建“區、鎮鄉街道、村和家庭”四級醫養聯動的功能和結構體系,滿足不同類別老人的醫療、護理和養老需求。

1.戶級——醫養家庭。平谷區搭建醫護到家服務平臺,成立醫護到家公司,藉助醫療機構醫生護士等優勢醫療資源,採取多點執業方式,提供上門換尿管、胃管、褥瘡護理三項服務,解決居家養老不能外出、需要專業護理人員的護理需求。

2.社區級(村級)——醫養驛站。醫養驛站是社區衛生服務站與養老驛站的結合,在村或者社區級別設立,主要解決能夠行動但做飯困難老年人的生活問題。如古槐之家老年公寓,是峨嵋山村養老服務中心和社區醫療一體化的服務機構,目前共有83張床位,入住76人,除照顧入住老人日常起居、飲食和醫療外,還為本村80歲以上及殘疾人提供助餐和免費送早餐服務,目前需照顧的老人和殘疾人共計899人。

3.鄉鎮級——醫養院及醫養聯動醫院。醫養院主要解決本鄉鎮的醫養問題,特別是中度及以上失能失智人員養老和護理問題。醫養聯動醫院則是利用富餘病床,在醫療機構內設醫養聯動病房,既提高了醫療資源利用率,又能夠有效緩解養老和護理壓力,平谷區計劃在18家社區中心和有條件的醫院設置醫養聯動病房,預計可以增加醫養聯動床位300張。

4.區級——醫養中心。醫養中心是區級醫養聯動機構,目前已確定三家養老院作為醫養中心,其中原民政局養老院為第一醫養中心,興谷街道第二養老照料中心為第二醫養中心,東高村鎮敬老院為第三醫養中心。

二、補養老短板,五種模式提升為老服務供給質量

(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放醫養聯動病房模式。馬坊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放病房作為醫養聯動病房,收治臨終關懷、神志不清的病人。目前該模式已經開放3家醫院,並安排了3位經過培訓的護士長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養聯動副主任,除管理醫養聯動病房外,還負責全面管理本轄區醫養聯動工作。

(二)衛生健康委接管養老院模式。根據醫養聯動改革規劃,區衛生健康委接管了原隸屬於民政局的溫暖之家老年公寓,該養老院有300張床位,入住總人數為152人,入住老人平均年齡85歲,最大97歲。在區衛生健康委接管建立醫養聯動模式後,安排了原中醫院護理副院長任院長、區醫院兩名護士長為副院長,建立了醫生一、三、五查房,為入住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對慢病老人給予用藥指導,醫生、護理部主任參與到老人健康評估之中等多項制度,切實發揮醫養聯動的專業作用,解決老人的醫療需求,接下來溫暖之家老年公寓將進行信息化改造。平谷區擬進一步推廣這種模式,接管馬坊鎮養老院和熊兒寨鄉敬老院開展醫養聯動工作。

(三)醫療機構入駐各級養老機構模式。以峪口吉祥老年公寓為例,儘管養老院在生活方面照料周全,但老人日常看病、拿藥難,養老院自建醫務室存在困難。為兼顧滿足養老院內老人的日常醫療需求和保持衛生站為原轄區居民服務功能,鎮政府出面將峪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屬衛生站調整到養老院內,實現了社區衛生站醫療功能效益最大化、管理機構省心、家人放心多贏格局。在醫療機構入駐前,該養老院入住老人94人,入駐後新增了39位入院老人。目前,平谷區已有10家養老機構採用這種模式。

(四)醫療機構“互聯網+醫療模式”。在目前尚不具備醫療機構入駐條件的養老機構,採用簽約服務的模式,即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訂協議,用“互聯網+醫療”的形式雙方聯通,隨時通過信息化手段提供醫療服務,每週有醫生為養老機構全面查房1次,有特殊情況隨時處理,目前已有2家養老機構簽約。

(五)醫護到家服務模式。吉祥養老院啟動醫護到家服務,完成首例為老年人更換胃管、尿管服務。目前已開展的醫護到家服務有20餘例,還將與即刻到家公司聯合,共同做好居家養老醫療和生活服務工作,為老人提供專業化、便捷化、多樣化的日常護理服務,解決居家健康養老“最後一公里”問題。

三、打造康養生態圈,承接首都養老服務需求

(一)拓寬服務半徑,增加為老服務產品供給。平谷區政府和各級養老機構積極主動作為,在拓寬養老服務半徑方面下功夫。一方面通過上門服務隨時瞭解老人健康情況,如古槐之家老年公寓每日為村裡80歲以上老人免費派送早餐時,還會了解老人身體健康情況,發現問題隨時與家屬和醫院聯繫。醫院目前已啟動家庭呼叫系統建設工作,未來可以實現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即時互聯呼叫。另一方面區政府不斷提高老年服務科技化、信息化水平,目前已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了老年人健康信息的互聯互通,形成平谷老年人的健康大數據和個人健康檔案,實現了養老院與醫療機構的影音互通遠程會診,並可通過智能診療系統幫助醫生輔助問診、輔助診斷、推薦治療方案和用藥指導,有效提高了養老醫療服務半徑,同時也能夠防止醫生誤診漏診,減少醫療差錯,提升基層醫生的用藥水平,解決社區醫生服務能力不足這一難題。

(二)加強專業培訓,建立養老服務隊伍。發展養老服務產業,不是簡單建立養老機構、提供養老床位就能夠解決,提供相關完備的服務、醫療配套和專業護理人員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平谷區精準發力,引進臺灣安泰法人集團全面參與標準化管理,發展醫養產業。目前已建立平谷安泰醫養聯動培訓學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醫養聯動工作儲備人才,先後挑選25位具有豐富管理、護理經驗的退休護理院長、護理主任、護士長到臺灣屏東安泰醫療法人集團學習。同時在本區開班授課,對各養老機構的原護理員進行培訓,提升養老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培訓內容包括基礎醫療、基礎護理、生活護理、急救呼叫等,後續還將對醫院二線、退休護士、家政人員、有意願參加此項工作的其他人員進行專門培訓。

(三)打造康養生態圈,承接首都養老服務需求。據北京市老齡辦統計,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增至349.1萬人,佔北京市戶籍總人口的25.4%。這意味著每四名北京市戶籍人口中就有一名60歲及以上老年人,養老需求巨大。由於市區內養老資源稀缺、養老成本高、交通擁堵等狀況短期內很難改變,北京周邊生態環境良好、交通條件便利的郊區,自然就成了承接老年人養老需求理想之地。平谷區通過提升本區醫養服務水平,健全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形成醫養聯動特色,打造本區康養生態圈,涵養醫養產業。未來,平谷區將進一步探索多渠道、多領域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建立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廣經驗,助力養老產業

在“全國醫養結合典型經驗名單的公示”的一週內,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於2019年12月20日又下發了《關於加強老年護理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增加提供老年護理服務的醫療機構和床位數量,鼓勵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新型業態。通知提出了增加提供老年護理服務的醫療機構和床位數量,醫療機構增加老年護理服務供給,提高老年護理從業人員服務能力,豐富老年護理服務模式等多項重點任務。

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近2.5億人,失能老年人4000餘萬,老年醫療護理需求非常迫切。在養老問題上,需求側與供給側的不平衡逐漸明顯,一個月內,相關文件連續涉及養老問題,國家對於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可見一斑。專家認為,當前,除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之外,中國城鄉差別還體現在城鄉公共服務供給結構和供給水平方面,這其中農村居民養老服務供給不足問題凸顯。北京平谷區以破解農村養老難題為突破口,創造出高位推動、部門協同、農戶社區鄉鎮和區四級聯動的“醫養聯動”模式,其本質是結合農村實際,將一些城市推廣的城鎮居民居家養老模式運用到農村。這既有助於解決農村養老服務供給的“有沒有”問題,又有利於解決服務供給質量“好不好”的問題。在農村老齡化日益嚴重,農村居民養老需求顯著不斷加大的背景下,這一模式值得總結、借鑑和推廣。

“平谷經驗”的模式不過多涉及地域化特點,也沒有資源上的獨享特徵,更沒有操作方式上的技術屏障,並非不可複製。相信全國大部分地域都可以汲取這其中的經驗要義,助力各地基層和農村養老產業的良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