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緣起

關於整個上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香港武俠電影潮,我也曾和一位香港朋友有過討論,我笑著說:“你看香港最有代表性、影響力的電影類型,裡面滿滿是大中華認同。”我朋友聽出我的弦外之音,淡淡回道:“那是因為你們那個時候對外封閉,香港願意向外展示古老文明的魅力。”我自然也聽出了她的弦外之音。

當然,我也非常理解她的“弦外之音”由來——差不多20年前,她剛剛從英國留學回來,獨自一人深入內地十幾個省份做了一次長期旅遊,我想就從那時起她患上了類似“創傷性應激綜合徵”(但我想她不會承認),直到現在也沒有治癒。何況當時那些傷害到她的東西,也許給她的刺激非但沒有減弱,更在日益加強。

所以,我想找個找一部很具代表性的香港電影作為契機,來談談我向朋友提出的問題。

這就是徐克拍的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系列,包括三部《黃飛鴻》、《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以及《黃飛鴻之獅王爭霸》。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有一個關於中國的雄獅神話在近百年來流傳甚遠,“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這句話被很多史學家考證不實, 但這並不妨礙在民族危難時,中國人以這句話自我激勵,在困境中尋找重生的希望。拿破崙說沒說過這句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很願意相信他確實給過中國這樣的期待。以至於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裡,雄獅,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符號,人們期待雄獅的覺醒,期待“世界為之發抖”。

為什麼中國人對“覺醒”如此執著,我想,很大程度上的是中國幾千年來固有的“夷狄觀念”所造就的——中國之所以為“中”,是因為它處在世界的中央,“泱泱中華”,而這個世界其他民族,難免被視為夷狄羌戎,統統蠻族了。

稍微嚴謹說來,這樣的的觀念元代以前,某種程度上都是正確的,曾經中國確實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國家,這些早已被各種史料證明:對比起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與地區,物質上來說,比如,高度發達的航運、貿易網絡和社會保障系統(宋達到巔峰),精神層面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愛人”、“社稷為重君為輕”“禮義廉恥”、“君子之邦”的禮儀規範和道德觀念等等等等。更不要提文化和藝術的高度繁榮……

大約就在1840年,船堅炮利的“蠻夷”以一當百甚至以一當千當萬的轟開了國門,人們突然發現“蠻夷”才是世界的中心,即使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愛人”、“社稷為重君為輕”“禮義廉恥”、“君子之邦”方面,蠻夷們也似乎做得比“泱泱中華”好。

這種跌落如此沉重,沉重到有著漫長曆史記憶的我們,似乎完全承受不起。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男兒當自強,這是歷史凝結的心聲。然而真正強大到底是什麼?

於是,雄獅出現了——比起在西方文明中邪惡化身的“龍”,顯然,在“蠻夷”看來也是榮耀象徵的“雄獅”,更具有世界性的指向。

而另一方面看,中國人,也需要建立新的人格形象,不是和傳統記載中袒胸露腹披髮文身夫死弟承倫理失範的蠻夷相對,而是和揮舞著“自由”、“平等”、“博愛”、“天賦人權”旗幟,卻同樣咄咄逼人身強體壯肌肉發達,原本應該連膝蓋骨都少兩塊所以不能下跪的“洋人”相對應的“華人”形象。

——一種全新的,足可以同儒家“君子”之類有同等影響力的理想人格。

這或許是武俠在民國時興盛近百年的歷史大背景。

這也是黃飛鴻出現的大背景。

當然,這也是徐克的“黃飛鴻”產生的大背景。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張建德教授,曾經提到過香港電影曾經長期存在強烈民族主義傾向,他認為:

……由此產生了一種相當抽象且無關乎政治的民族主義。……簡單地說,“天下”這個術語指的是中國和作為一個整體的世界,以及千萬萬萬的子民。與此並存的是“國”的觀念。它意味著某一區域的政治實體,世界的某一特定部分。按照儒家的學說,“天下”指的是一種文明的價值,而“國”則用來指稱一個政權,即西方所說的某一區域的

政府機構。(因為天下“即”世界)。中國民族主義的重點在於中華文明的道德及文化層面,在於天下,國際關係的問題,以及與“國”的控制相關的政權機構的問題,包括某一王朝的興起或衰落,或者統治不同的“國”……它不依附於任何形式的國家政權……

香港人和海外華人一樣,對中國的認同,更多基於文化,或者可以說是一種文明價值觀體系上的認同,早已超越具體的政權甚至國家本身。究其原因,我想很可能是他們在漫長的文化碰撞中,無法理解西方文明的基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反而質疑其可能性和虛偽性。另一方面,面對日囂塵上的個人主義所推導出來的“消費主義”“物質至上”,崇尚天人合一天人互感的文化觀念恐怕更難兼容。

沒有基督教信仰的中國人,確實很難理解西方世界中一定具象化“上帝”(god)和中國高度抽象無所不能非善非惡“天”的差別,所以很容易染上道德苛求症。當然,這種道德至上本身也是我們思維方式的一種,但在另一個相信性本惡要贖罪的觀念體系中,唯道德論卻很難理解。舉個例子,當我們談及自由,我們背後隱藏的語義往往是:“人不可能有絕對的自由”——“自由”的存在是不可實現的——無法實現的“自由”是虛偽傲慢的;而在另一個文明體系中,“人不可能有絕對的自由”——“自由”是契約(人與上帝的契約——人與人的契約)關係,是“討價還價”——“自由”的意義在於追求,即接近god的過程,而不在結果本身。

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導致了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幾乎截然不同。

然而,西方的反面不一定是東方,某種程度上來說,香港也好,海外華人也好,甚至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好,如果將文化認同建立在對西方價值體系系統性質疑,以及構造於剝離具體家國層面的“天下”觀上,那麼,核心為“尋根”的認同感本身,就未免太過抽象,太過脆弱。一落到真實的水泥地面,不是煙消雲散,就是爆發出巨大的逆反作用,直接反彈到了另一個極端。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所以,封閉的中國,或許反而是一種可供憑弔的鄉愁和情結,更夢幻,更迷離,也更美好。而在我們文化中存在的那些至關緊要的問題,卻有意無意被懸置,被逃避——但它始終在那裡,必須面對,無法忽略。


徐克的《黃飛鴻》系列無疑是最能體現中國海外華人此種心理的電影了,它要處理的,原本就是現代武俠必須面對的問題:尚武精神的轉型。《黃飛鴻》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傳統武學在與諸多外來符號洶湧對沖時所面臨的衝突、困境和思變。雖然這有很多武俠電影都曾涉及,但無疑越南華僑徐克處理得最為舉重若輕:他將某些東西高高舉起,又將某些放下,力道把握得恰到好處。幽默詼諧又發人深思的同時,也將一個全新的中國理想人格形象——黃飛鴻傳達進了每個人的心裡。而對它的廣泛讚譽也似乎意味著,人們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個新的形象。

在中國人心裡,黃飛鴻,就是那頭即將覺醒,正在覺醒,已經覺醒的雄獅。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這也正對應著徐克所拍的《黃飛鴻》、《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三部曲主題。

——或許因為徐克的海外華僑身份,或許因為香港這樣一個特殊的中西交匯之地,他始終無法離開衝突碰撞的中西方文化這樣的命題,以及,更重要的,他為中國人所尋找的理想人格所做的努力。這似乎是無法擺脫民族主義的中國人、或者說知識分子百年來自覺承擔的責任。

第一部的黃飛鴻,還是一個對西方世界一無所知,見到十三姨會喊“洋婆子”,不懂照相為何物,更對西裝這類洋貨嗤之以鼻的土包子,而黃飛鴻的本職:中醫,似乎更加說明了某種根深蒂固的“中國情結”——君不見,今日,有多少中西優劣之爭,正以中醫西醫之爭為爆發點?實際上那一代人也是如此,孫中山、魯迅都學西醫——而片中的洋人則毫無疑問成為了毫無性格的反派,一心要將中國女人賣去金山當妓女,或是誘騙中國男性當豬仔。黃飛鴻在見識了洋人槍炮的厲害後,哪怕看到十三姨差點被賣和西洋人的種種不堪,也立即轉性,穿上了原本抗拒的西裝,還欣欣然地拍了照片。由於缺乏背景交代,這一切顯得很費解——從抗拒到接受,黃飛鴻的轉變為何如此之快?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黃飛鴻第一次見十三姨,受到了大大驚嚇。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到了片尾,黃飛鴻就毫無違和的穿上了西裝。

或許正是意識到了其中轉變的突兀,徐克安排了洋婆子“十三姨”的形象,作為著名的花瓶,關之琳角色討喜,但細究之下性格特徵依然相當模糊,她固然有著留洋經歷所遺留的一些習慣:穿洋裝、喜歡攝影、懂英文(實際上作者設定她只留洋兩年而已,但她整個的行為模式和生活習慣簡直勝過30年後從小在國外唸書宋氏三姐妹),更難得是她完全沒有中洋界限意識,不僅一開始就暗戀青梅竹馬的黃飛鴻(難道圈子的增大,眼界的開闊,並沒有讓她邂逅更優秀能給予她更多選擇可能的男性嗎?),還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洋裝和攝影器材會給她的父老鄉親帶來多大的困擾,更沒有易服之後本能的身份困惑和隨之而來的權利意識——徐克僅僅需要一個穿洋裝,懂洋文,喜歡洋玩意的傻白甜中國姑娘而已,這樣的姑娘120年後的今天或許有,正值中國國門開啟之初的120年前,我怎麼想象不到如何可能存在十三姨這樣的女性。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美顏無敵的十三姨啊~~有些混血感的關之琳真是很適合這個角色

然而徐克似乎想努力證明,正是這樣的十三姨,也正是十三姨這樣憑空盲目的愛,成為了黃飛鴻逐步接受西洋的催化劑。到了第二部,黃飛鴻上省城開醫學會,遇上了白蓮教,碰到了革命黨人甚至孫中山,見識了西醫的過人之處,以及革命黨人的“犧牲”精神,認同其成為中國未來新生力量的“合法性”,最後打敗了清帝國精英,甑子丹扮演的納蘭元述,以及邪教頭目九蓮,救了革命黨人……如果說第一部《黃飛鴻》中呈現的是西方列強入侵後人們對於西方的複雜抵抗,那麼第二部中的黃飛鴻似乎更多看到了亂世之中固守傳統的中國無藥可救。愚昧如白蓮教,連孩子都要殺的同時也鼓動孩子去殺人,簡直是喪心病狂的恐怖分子!留過學的納蘭一心想利用恐怖分子對抗他心中帝國的敵人:洋人。納蘭心中比洋人更大的敵人則是一心求變的革命黨人。而這群被寄予厚望的革命黨人,在看到愚昧又瘋狂的白蓮教信眾之後,只會絕望得坐在地上嚎哭:“中國人沒救了”,“中國人還要怎麼救?”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邪教盛行,大概是末世的特點吧。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面對愚昧一臉懵逼的陸皓東~~姜大衛你為什麼演個只有27歲烈士?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最後還得黃飛鴻救場啊~~

所有人的蒼白襯出了黃飛鴻的偉岸,他以一己之力收拾了殘局,俘獲了美人,得到了未來革命領袖甚至末日帝國精英的敬意,最終目送清晨冉冉升起的太陽與朝霞中微笑而去的孫中山,不僅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暢快,還有一種即將參與世界大變局的成就感——這一刻,我懷疑,徐克和黃飛鴻成功合體。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男兒當自強》中的每個出場角色都充滿了精英意識,他們的目標出奇的一致:“救中國”!方法從殺人到被殺,從成立邪教到固守邪教,全都是暴力(武俠的本質似乎就是暴力,暴力的背後則是權力),倒成就了沒有救中國那麼大野心,卻一心只想救人的黃飛鴻——《男兒當自強》中充滿了各個層次的複雜民族意識,這很沉重,非常沉重,任何一個話題都足以成全一個魯迅的誕生,但徐克在調笑中將一切矛盾集中在手中又輕輕放開,

隔靴搔了把癢,恰到好處的舒服

到了《獅王爭霸》裡,徐克的雄獅情結全面爆發,從一方面來說,鬥獅是中國傳統(主要在廣東盛行),紫禁城不僅出現了罕有“萬獅會”(滿人對獅的認同實在很弱,因此在北京出現鬥獅的幾率實在不高,北方的舞獅也多是表演性質的對獅,還分雌雄,獅王爭霸明顯是南獅的做派),當權者更有借鬥獅提振國威的意思。在剛經歷義和團運動的歷史背景下,這樣的想象大約只能來自近代尚武又較為開化的廣東沿海居民。另一方面,徐克這部片終於出現了洋務運動下的新氣象:一臺蒸汽機;以及三部《黃飛鴻》中唯一一個較為實在(臺詞超過十句)的西方人形象:一個暗戀十三姨的俄羅斯刺客。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終於有了一個有性格的西方人……

徐克的處理顯然很有趣,掀翻世界的“蒸汽機”先成了黃飛鴻初吻的幕布,後被梁寬用來煮雞蛋,最後黃飛鴻對新“情敵”的敵意,轉移成為了對蒸汽機的敵意,宣稱要和蒸汽機較量較量。新舊衝突主要體現在固守著被踢碎的獅子念念不忘祖師爺的老子黃麒英與要娶自己乾妹妹的兒子黃飛鴻上,只可惜兩個人不過互相干瞪了幾眼,老子就接受了兒子的離經叛道(兒子還和自己乾妹妹當著眾人摟摟抱抱),馬上覺悟高漲發出了“有些老規矩,就是應該改一改啦”的議論。而中洋的衝突在“我們漢人的事應該我們漢人自己解決”就一筆帶過了,洋人自動死於帝國內部鬥爭,情敵一事也不了了之。反倒是“愛老虎油”的段子昇華成了經典。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中西方的衝突最後成為了談情說愛的大幕布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黃飛鴻》的好也在這裡,壞,大約也在這裡。

徐克一路劈殺,終於等到了最後的時刻,黃飛鴻將金牌還給李鴻章時,在《男兒當自強》一章中初升的黎明,化為了冉冉的旭日,而黃飛鴻就在這旭日來臨前,說出了——

我們不只要練武強身,抵抗外敵,更重要的還是廣開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國富民強之道,區區一塊金牌能否改變國運,還請大人三思。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據說,90年代在北京大學放映此片時,看到這裡,教室裡一片掌聲。顯然此刻,黃飛鴻就是那頭馬上要覺醒的雄獅(剛好南獅也被稱為醒獅),他馬上就要同中國一樣醒來,然後“讓世界為之發抖”。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為了達成這一覺醒,黃飛鴻必須超越當時所有的社會層級和矛盾:東西文明的衝突已然明顯,和官府的衝突亦由第二部的尖銳到第三部的有所緩和(但背後依然尖銳),以及容易被忽略的與江湖社會民間社會(沙河幫、白蓮教、趙天霸等一干武館、幫會)衝突。黃飛鴻不屬於他們任何人,不屬於於西方、體制內和民間任何一個層級,思想上也幾乎不和這些勢力有任何連接,(所以和憑空冒出來的十三姨一樣,黃飛鴻恐怕也只能是華僑了,這一點他和孫文等早期革命黨人才是一路人,但偏偏人設又不是。)他完全新生,帶有民族資本商人的影子(開廠賣藥),又和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繫(中藥和武術),他既不忘國本又面向未來——

但他偏偏對政治毫無興趣,除了因為人格吸引幫助了孫中山,不見他對權力財富的任何追求和對改造世界的任何野心,對生活的期待主要為談情說愛,念兩句英文教一點武術然後做個好人好醫生。偶爾管管閒事,擺兩桌合頭酒,就算是人生的小成就了——當然,這也是黃飛鴻的難得和可愛之處。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攪進一灘渾水偏偏還能翩然世外的黃飛鴻

這樣的設定,我只能高呼“Oh,my god!”

《黃飛鴻》三部曲就在這荒謬的核心衝突中落下了帷幕,觀眾志得意滿得感受到了“雄獅”的覺醒,情感獲得了極大的滿足。徐克被自己感動得一塌糊塗,只差沒用背後的太陽將李連杰照個透心涼。只有20年後我再看此片,一臉懵逼,不知道該叫好還是叫罵(其實是想叫好的)。叫聲好,也真好,叫聲罵的話,大約只能說天真。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天真換來的滿堂彩,註定無法長久,那頭雄獅醒沒醒來先兩說,20年後的今天,可能很大一部分人開始醒悟過來:

那頭雄獅,到底能不能醒來?若要他醒來,每個人要付出怎樣的代價?這頭醒來的獅子會不會先把我們吃掉?

還是說活在拿破崙的預言裡,本身就是個夢?

很顯然,我們壓根不願承認,拿破崙可能根本沒說過這句話。

一切都滿是迷離的錯亂,亂得讓人心顫。


在《黃飛鴻》系列裡,我印象最深的片段,大約就是《男兒當自強》中插的那段盲眼老人拉二胡唱小曲的段落了吧:

飄零去,莫問前因

只見半山殘照,照住一個愁人

去路茫茫,不禁悲懷陣陣

前塵惘惘,惹得我淚落紛紛

想學投筆,投筆從戎,圖發奮,

卻被儒冠誤了,使我有志難伸

想學一棹,一棹五湖,同遁隱,

卻被妖氛籠遍,遠無垠

還說海枯石爛,石爛海枯,情不泯

你看沉沉霧靄,西風緊

南飛北雁,怕向客中聞

平安未報,自問心何忍

空餘淚眼,望斷寒昏

虧我深情博愛,兩無能

今日依樓人遠,天涯近

從此飄萍和斷梗,

幾許深盟密約,句句都無憑

看似平靜實則悽愴的歌聲,被一片打牌賭博壓碼嫖妓抽大煙乞討賣兒賣女的市井之聲掩蓋,又夾雜著槍炮聲縱火聲人臨死前的呼號,真是異樣刺耳(所以最後終於有人出了兩個小錢嫌吵讓其不要唱了),只有這微弱卻刺耳的歌聲,道出了真正的亂世飄零。


縱然《黃飛鴻》有意識的收集了這麼多矛盾衝突,這麼豐富的社會層次,但徐克最終卻用某種抽象的觀念出乎意料的將所有的統攝起來,也試圖實現某種程度上的超越,十三姨的某種“引路人”的導師形象,讓他看到了現代科技、工業文明的強大,卻完全不涉政治經濟與社會改造,更不提這強大文化背後隱含的“咄咄逼人”,註定了十三姨只能是一個美麗的缺乏性格特質的花瓶;黃飛鴻和所有勢力都有衝突和聯繫,卻自覺邊緣於他們當中任何一派,這種由純粹情感產生的連接,太脆弱,無法誕生真正完整的人格。所以黃飛鴻雖說出那段自以為是的“強國之道”,也難有真正的作為。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最後還是非得拳拳到肉的打呀~~

這或許已經註定了徐克的尷尬和無力,畢竟片中所有的人物細究起來,都是無根之萍,無法找到真正的土壤去讓他們紮下根,開出花,長出果。

那麼,《黃飛鴻》之所以動人,就只能是那個關於雄獅的情結與預言,正如電影中黃飛鴻說的那樣,大約就是“

國富民強”。

顯然,徐克和大多數華人一樣,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結背後,是一種中國式樣的民族主義:

中國的民族主義調用17世紀文化哲學中與民眾的整體福祉相關的成果,並試圖將其與經濟的現代化(它可以令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佔據一席之地)結合在一起。

它並非正確或者錯誤,只是,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的今天,已經誕生了更多的思想,更多的文化,更多的觀念資源,去闡釋,理解,定位,重新審視和建立國家和個體,世界與國家,乃至世界與個體的關係,在世界潮流中,現代化本身已經成為了一個必須反思的命題,我們卻固守在那一刻,簡直凝固在了一百年前的那個時間節點之中。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這個時候,我們又如何走向世界?

這是《黃飛鴻》不願面對的問題。

可這也是註定要必須回答的問題。


當然,20多年的《黃飛鴻》系列應當只是一個開始,作為商業片,它也不可能承載過深的思考。然而《黃飛鴻》之後,我幾乎再也看不到電影界有試圖回答這一問題的野心,看上去似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個問題,《黃飛鴻》已經解決了,用一種詼諧好看的方式。

太多事,我們以為那是開始,卻沒能料到那就是結束。

這才是真正可怕之處。

雄獅的覺醒——徐克導演《黃飛鴻》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