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尺度》改變思考的尺度,利用大腦的特點進行更好的學習

此次要分享的是《認知尺度》。


《認知尺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是由多位作者從多個角度多個事例去解釋和闡述認知相關的內容。主要作者包括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和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陳虎平等。

而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魏坤琳(也就是大家熟知的Dr.魏)所講述的內容,是關於大腦的特點還有如何利用其特點來學習的。所寫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大概跟他做節目有關,Dr.魏在《最強大腦》節目擔任主評官,語言表述上更懂得抓住大眾胃口,本書收錄的內容也相對口語化,更易讀懂。

《認知尺度》改變思考的尺度,利用大腦的特點進行更好的學習


成為終身學習者


Dr.魏所倡導的是要成為一個有價值的終身學習者,在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前途的時候,並不是看他是否夠聰明,而是看他是不是對事物保持強烈的好奇心還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大多數成功者都有終身學習者的特質,都對知識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渴求。

例如投資人巴菲特,每天大部分的時間是在看書,其它時間基本用在跟一些非常有才華的人進行談話,也是學習的過程。比爾蓋茨也是一位書迷,每天都堅持閱讀,還定期進行閱讀的分享,他曾說:“我覺得讀書要比談話更好,有時間跟人家閒聊的話還不如讀讀書。我現在的速率基本上是一目千行,之後再發展下去甚至可以一目萬行了。我在大學的時候就很愛讀書。但是在大學的時候,我基本上都不讀教科書,都讀的是其他方面的書。”他們都是終身學習最好的踐行者。

《認知尺度》改變思考的尺度,利用大腦的特點進行更好的學習

比爾蓋茨閱讀

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


在心理學上,對智力有兩種區分。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主張智力分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流體智力是人的一種潛在智力,主要和神經生理的結構和功能有關,例如瞬時記憶、思維敏捷性、反應速度、知覺整合能力等,都跟流體智力相關。而晶體智力主要是後天所獲,跟文化背景和知識經驗積累有很大的關係。流體智力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出現較大變化,會出現高峰之後下滑,但晶體智力是持續在提升的。


《認知尺度》改變思考的尺度,利用大腦的特點進行更好的學習

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


終身學習者比常人更加註重提升晶體智力,隨著知識的積累,個人的價值更大。


知識的複利效應


終身學習者可收穫更多的是知識複利效應所帶來的好處。通常對知識的認知,認為學習就像加法,學到一點增加一點,但其實學習是乘法,像一條曲線那樣,積累到某個階段會像指數一樣突飛。就好比錢存在銀行享受存款複利一樣,像滾雪球,雪球越大,滾過的一圈能帶動和吸收的雪越多。如今的網紅效應也是逐日增加曝光量,知名度也如享受複利一樣。知識的增長也一樣。

《認知尺度》改變思考的尺度,利用大腦的特點進行更好的學習

知識增長複利模式


知識方面,你在其他領域學到的知識會推動你學習的速度。平時感覺零散的知識,隨著積累的越多,會產生化學反應,融會貫通,產生出爆炸性創想。所以面對新的知識,可以儘量多去接觸,哪怕學習的量再小,哪怕與你所在的領域再不相關,學習了,自然會成為你晶體智力中的一部分儲備,始終會有產生作用的一天。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確實會使知識和經驗發生質變。

學習上不管是哪方面的知識,知道多一點總比不知道要好。近期一位在學醫的朋友也面臨跨界學習新知識的情況。常人可能覺得學醫的和編程幾乎沒多大掛鉤,但隨著科學發展,在醫療人機交互、AI醫療等方面又有了發展新趨勢。這位朋友在寫這方面的論文,所以也需要去學習一些計算機方面編程或人工智能相關的知識。知識更多的存在跨界的綜合應用,對於學生來說,更應該在學習階段學好本學科知識的情況下,同步地多去了解其他領域的一些基礎知識。很多學習的東西,哪怕感覺根本用不上,也不該排斥學習。

這也是為什麼廣學君倡導多學,每天多看一點,多學一些。


掌握大腦的學習規律


認知科學提倡遵從大腦規律學習,大腦有三個特點可被應用到學習上:一是大腦永遠想偷懶;二是大腦永遠愛新奇,渴求模式;三是大多知識以內隱形式存在。

《認知尺度》改變思考的尺度,利用大腦的特點進行更好的學習

大腦的三個傾向


第一點是大腦永遠愛偷懶。大腦在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情況下偷懶,大腦的重量占人體2%左右,但消耗整個身體20%的能量。因為耗能大,所以大腦會自動優化效能,也就是在執行任務的時候總是有意無意的偷懶。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大腦需要高度活躍,消耗更多的能量。而學習新知識,例如看一些有深度的書籍,需要思考和理解,往往由於需高耗能,大腦是排斥的,所以驅使很多人偷懶。而例如刷抖音,刷微博之類的不需要太多思考的活動,大腦是樂於接受的,所以常人更容易接受的就是娛樂而不是學習。

就好比健身運動,是高耗能的活動,但是肌肉本身不想做,是抵抗的。大腦學習新知識也是高耗能,大腦偷懶會抵抗。而凡是擁有好身材、高智力的人,都是通過與肌肉、與大腦去抵抗,不斷的持續運動,持續學習新知識,才能獲得的。健身增肌,閱讀增智。

對待大腦愛偷懶的特點,可以通過考試(有目標,有指向的學習)、切換學習場景、交錯式學習(多學科、多類型知識交錯學習)等方式去應對。

第二點是大腦永遠愛新奇,渴求模式。好奇心是我們天生的一種能力,小孩天生就有強烈的好奇心,會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所以小孩總愛新奇的東西。大人也一樣,往往出現什麼事情,吃瓜圍觀的群眾總少不了。

利用大腦的好奇心,在看書的時候可以預先去設想問題,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這樣或許在好奇心的牽動下,更易於看完一本書,而不是被大腦的偷懶機制耽誤。

第三點是大多數知識以內隱形式存在。我們學習的通常是外顯的知識,能夠表達出來,寫在紙面上,但這些外顯知識永遠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知識不能用言語來表達。

對待知識內隱形式的特點,較好的方法是學會“輸出”,學習的東西儘可能的表達出來,通過記錄、通過寫、通過與人分享交流等方法將內隱形式的知識輸出來,變成顯露出來的知識。

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閱讀一本書後做記錄和做分享,就是為了轉化,為了更好的輸出,轉化為所得。


改變認知,堅持學習


知識爆炸、信息氾濫的時代,確實應該提升和改變自己的認知尺度,善於利用大腦的特點,善用方法與自身的懶惰作鬥爭。改變思考的尺度,收穫新的價值。

關於閱讀,參考一下比爾蓋茨對待閱讀的幾個原則:

一是看不完就別看 (Don't start what you can't finish),如果一本書看不完,那不如就不讀,而一旦選擇看了,就得堅持讀完。

二是紙質書>電子書(Paper books>ebooks),這是蓋茨個人的閱讀習慣,在傳統的學習模式中,紙質書可能更方便記錄,學習上更利於翻看內容。不過也有人感覺電子書更方便,主要看個人習慣。

三是專門騰出一小時 (Blockout an hour),看書的時候不受干擾,靜靜的看。蓋茨的習慣是每天睡前用1小時,好好閱讀。


《認知尺度》改變思考的尺度,利用大腦的特點進行更好的學習


​985理工學校文科雙學士一枚

分享書評文章/社情見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