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夷解衣:书呆子的一种最高境界

戎夷解衣:书呆子的一种最高境界

《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说的是戎夷带着弟子从齐国到鲁国,赶到城下时,城门已经关上了。没奈何,老夫子只好同弟子露宿城外了。偏偏正值天寒时节。老夫子寻思着自个儿衣衫单薄,怕难抵夜寒侵袭。便对弟子说,这么冷的天,凭你我这身衣服恐怕难以捱到天明,若是让其中一人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对方穿的话,应该能使一人免于冻死,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光着身子的那个人要被冻死。弟子听了朝手上哈了口气,没说话。

戎夷捋了捋几根枯萎的花白胡子,继续不紧不慢地说道:依我之见,你应该把衣服脱下来给我穿。为什么呢?因为我满腹经纶,且身怀未竟的大理想!你呢,没什么特别的能耐,还一点都不贤明,两相比较,还是我活下去有价值。所以,还是你把衣服脱下来吧。

弟子咧着嘴哧的冷笑了一声。老师啊,既然你都说我是个不贤明的家伙了,那么一个不贤明的人会脱下衣服给别人吗?

戎夷傻住了。不由得深深长叹一声:看来我的理想是无法实现了啊!叹罢,径直脱下自己的衣服丢给了弟子,然后裸着身子孤独地朝墨黑的夜深处蹒跚着走去……

自然,戎夷最后被活活冻死了。

这个故事颇值得玩味。对戎夷这个人,我的最初感觉是,可敬,可笑,可怜。

可敬者,他一个老头子,在“活命方案”被拒后,竟毫不犹豫的脱下衣服给弟子,精神实在可嘉(尽管很可能有赌气的成分在里面)。

可笑者,说话太直了,一点委婉的艺术都没有。不愧是一典型的迂夫子。难怪周游列国时说破了嘴皮子都无法得到重用,对弟子都用如此刻薄的语言,估计对别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他的这种典型的知识分子优越论,直到今天仍旧阴魂不散。对这样的论调,我想,唯一可以回应的就是:你以为你是谁啊?!

可怜者,戎夷到底是看透了世人的真面目,人心冷漠如斯,连一直跟随自己的徒弟都如此薄情,他最后脱衣,估计也是因为对人世彻底绝望了。天寒,人心更寒啊!与其把戎夷脱衣视为一种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倒不如看成是弃别污浊世道的一种决绝而又无奈的姿态。我赤裸裸的来,又赤裸裸的去,不带走一丝牵挂!

说到底,戎夷是个可悲可叹的人!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相比较之下,春秋百家,诸子要么门徒盈门,有些人的弟子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么所持的思想或多或少被诸侯统治者重用,政治上至少有一方属于自己的舞台。

有人说,孔子也是个失败者。但我不这么看。虽然事业上,他周游列国,成就不大。但他至少在教育上极为成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徒,无人能出其右!至少在遇到危难时,他的徒弟们亦能够忠心护身左右。因此,说孔子是失败者的家伙,无疑都是典型的市侩嘴脸,都把功利性放在了首位!这些人只看表面的辉煌,从来都忽视内在精神的光芒。

戎夷呢,仅仅通过他对弟子说的那番话,就可断定,他根本配不上为人师表。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倒好,既要让弟子脱衣牺牲自己,还要将对方臭骂一顿。弟子即便不贤明,也只能归咎师父的不贤明。在镜子面前,自私者看到的只能是自私者。所以,危难时刻,一场闹剧抑或丑剧就诞生了。戎夷最后脱下自己的衣服,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对他的一种莫大的讽刺!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弟子的寡情薄义,恰恰可能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所致。

倘若戎夷平日里对徒弟宽仁有加,想必危难时刻,弟子一定会感恩图报。从戎夷对弟子所说的那番话里,不必推敲,便可知晓戎夷平日在弟子面前该是如何的一副尖酸相。我甚至在想,倘若戎夷什么话也不说,当冻得瑟瑟发抖时,任何一位稍有良知的人看到都会心生恻隐。或许,正是他那一番噎死人的刻薄话,才导致弟子的本能反感,最终反唇相讥。

再者,天底下也当真有如此死脑筋的人。被关在城外,身着单衣,就非得让一个人脱下衣服牺牲自己让另一个活吗?城外难道连一户农家都没有?退一万步,难道连一堆干草都没有?避寒的方式千万种,为何偏偏想到的就是让别人脱衣服给你穿呢?仅凭这一点,就可窥见戎夷的脑袋瓜子迂腐僵死到了何种程度!所谓“腐儒”者,指的想必也就是这种人。

依我说,读书人读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境界!戎夷死不足惜,世界上顶多少了个书呆子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