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

●6縣區全面實現脫貧摘帽●634個貧困村4.52萬戶16.9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精準識別時的13%下降到0.0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春天,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4月20日,經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海東市樂都、民和、化隆三個縣區退出全省貧困縣序列。至此,全市6縣區全面實現脫貧摘帽,634個貧困村4.52萬戶16.9萬貧困人口脫貧,剩餘10戶49人,貧困發生率從精準識別時的13%下降到0.03%。

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凝聚著海東市扶貧戰線廣大幹部職工的不懈努力,包含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鼎力相助和傾情奉獻,也展現出數以萬計貧困群眾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的精神風貌。

海东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

拉麵技能培訓

壓實責任扛起脫貧攻堅使命

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於堅持黨的領導。

走進化隆回族自治縣謝家灘鄉圈坑村,百餘畝的“扶貧林”“團結林”映入眼簾,這是圈坑村以生態“增綠”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的綠色畫卷。

2018年底,圈坑村黨支部利用上級部門下達的40萬元“破零”資金,並申請東西部協作幫扶款50萬元養殖藏香豬。與此同時,由村幹部和黨員帶頭堅持每年每戶籌措楊樹苗30株,鄉上從縣上爭取雲杉300株、楊樹200株,種植在養殖場周圍。現如今,養殖場周圍已綠意盎然,藏香豬生長也有了更加舒適的環境,圈坑村也闖出了一條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的脫貧新路子。

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卓扎灘村生態旅遊和小莊村民俗旅遊已成為全縣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兩個輻射原點。2018年以來,互助縣充分引導“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工作隊發揮結對幫扶單位的資源優勢,在發展優質農作物、中藥材、畜禽養殖等特色種養業的基礎上,積極拓展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充分挖掘民俗文化、民宿餐飲、自然風光等,將土鄉風俗、民族風情、美麗風景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收入。

截至目前,全縣294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覆蓋率達100%,其中,年收益在10萬元以上的31個、累積收益50萬元以上的13個,所有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

在脫貧攻堅中,海東市堅持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擺在突出位置,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基本保障,加大培訓力度、增強能力素質,加大選拔力度、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全面助力脫貧攻堅。

為激勵扶貧幹部幹事創業激情,海東嚴格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幹部關愛激勵的十條措施》,出臺《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幹部召回制度》《海東市新一輪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選派管理辦法》,先後有138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受到中央及省、市級表彰,全市“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參加各類培訓達19700餘人次。

海东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

圈坑村藏香豬養殖場

易地搬遷讓貧困群眾居有定所

挪窮窩、改窮業、拔窮根、換新顏,當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時,搬遷成為貧困群眾的必然選擇。

樂都區七里店安置小區是青海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這裡集中了樂都區馬廠鄉、馬營鄉、蘆花鄉、李家鄉、中嶺鄉、共和鄉、城臺鄉、蒲臺鄉、中壩鄉、壽樂鎮、高廟鎮等11個鄉鎮1946戶搬遷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350戶4775人。

走進安置點,道路整潔、樓房林立,花園樹木別有景緻。社區醫院、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生活超市、幼兒園等配套設施也一應俱全。66歲的老人李玉蓮熱情地招呼記者進門。李玉蓮是馬廠鄉八旦村村民,去年10月搬進了新居。

一幢幢房屋整齊排列,一排排太陽能路燈高高聳立,這裡是化隆回族自治縣昂思多鎮玉麥街村易地搬遷新址。面對山大溝深、自然條件嚴酷和交通閉塞的現實條件,從2016年起,化隆縣把易地搬遷項目作為重點工程,逐步實施易地搬遷項目,帶領群眾走出深山“挪窮窩”。

在海東市,從高寒艱苦的山區搬遷到公共服務完善的新村,群眾們住進了嶄新的房屋,體驗著通水通電、設施完善、外出方便的新生活。

海東市把易地搬遷項目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標誌性重大工程,採取整鄉搬遷、進城上樓安置、多村集中搬遷、自主搬遷等靈活有效的搬遷方式,因地制宜、精準發力,帶領廣大貧困群眾搬出幸福生活。累計投資22.33億元,對6縣區63個鄉鎮343個村1.47萬戶5.3萬人實施了易地搬遷,徹底實現舊貌換新顏。

與此同時,海東市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攻堅內容,精心謀劃,精準實施,從政策、投入等方面給予強力支持,先後實施了一大批事關群眾生產生活的民生工程,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脫貧攻堅期內,全市158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道路硬化,公路通暢率、硬化率達到100%。共投入資金3.83億元,實施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投資1.66億元,建設通訊站2548個,貧困村4G覆蓋率達到99%。在589個貧困村實施了高原美麗鄉村項目,貧困村實施率達93%,基本實現了貧困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硬化道路、人畜飲水、安全住房、信息寬帶的全覆蓋。

海东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

“第一書記”瞭解農戶種植情況

精準發力產業扶貧路越走越寬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走進樂都區引勝溝,記者看到大大小小的白色拱棚和錯落有致的青灰色農舍構成了整條溝裡最美的景色。這裡正是樂都區通過東西協作扶貧、產業強鎮等項目精心打造的長辣椒特色種植產業基地。

李興彪是壽樂鎮李家臺村的長辣椒種植戶,早早就脫了貧。他告訴記者,去年種植了兩個棚的長辣椒,純收入有1萬多元。今年,他又爭取了兩個拱棚,打算擴大種植規模,而且不愁銷路。如今,李家臺村已經投入生產的拱棚達134個。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峽門鎮孫家莊村,村民王存善正在自家的牲畜棚圈裡進進出出,一會兒給棚圈裡的牛羊添加飼草,一會兒又拿起掃把打掃圈舍,忙得不亦樂乎。這樣的精氣神兒是因為嚐到了家庭牧場帶來的甜頭。

樸實的王存善告訴記者,早在幾年前,家裡就搭建了一個簡易的畜棚,一直在搞養殖,但由於資金原因,養的少出欄也少,一年下來掙不了多少錢。2018年底,通過政府扶持每人5400元的產業扶貧資金,家裡蓋起了標準化的牛羊畜棚,養殖規模也擴大了。

如今,在海東市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海東市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積極在培育扶貧主導產業、扶持參與產業扶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增收示範戶上持續發力,確保產業發展,群眾脫貧致富。

——按照人均5400元扶持標準,全市累計投資8.28億元扶貧資金,落實5.36億元小額信貸資金,對4萬多戶15.31萬名貧困人口因戶因人實施特色種植、養殖、加工、餐飲、運輸等到戶產業發展項目助力脫貧致富。

——以每村200至300萬元補助標準,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45億元,通過專業合作社、能人大戶、旅遊企業帶動等模式,先後實施鄉村旅遊扶貧項目49個,大力發展特色鄉村旅遊產業,直接或間接帶動188個貧困村4062戶貧困戶13339名貧困群眾實現生產性、經營性、勞務性多元增收。

——先後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03億元,實施6個貧困縣區扶貧產業園項目,拓展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12954戶27797名貧困人口增收。

千年脫貧夢,今朝終得圓。

對於海東市而言,時間的腳步從未停歇,奮鬥的印記清晰可見,全面小康的腳步依然鏗鏘有力!

海东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

七里店安置小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