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师校:培养“订单式”乡土人才

映象网讯(记者 吴彦飞 通讯员 吕敏 金正义)近年来,光山师校(信阳广播电视大学光山分校)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特别是实施“长征带”教育精准扶贫工程,积极培养爱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订单式”乡土人才。

光山师校:培养“订单式”乡土人才

他是农村脱贫摘帽的“领头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光山县东岳村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认为,不管是村干部还是致富带头人,都要有知识、懂技术,才能更好地为村民们服务。

在杨长家看来,自己能够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得益于知识的力量。“我两次报名到光山师校学习,课程内容既包括农业知识,又包括个人修养,非常贴近村干部的需求,对工作有很大帮助。”

东岳村曾经是国家级贫困村,2000多人的村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85人。近年来,村里大力推进“多彩田园”产业扶贫,办起了家庭农场,种上了苗木花卉、有机稻,养起了山鸡、黑猪和土鸭,还有虾稻共作和生态茶,并通过成立村电商服务中心把这些农副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2018年,全村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3元,顺利实现脱贫。

“我的梦想就是让东岳村美如画,让父老乡亲活得更有尊严。”杨长家说,虽然我们已脱贫,但是脱贫攻坚的精神不能丢,我们已经站起来、富起来,还要向着强起来迈进。

光山师校:培养“订单式”乡土人才

他是村里的“香饽饽”

家住龙塘村的张中赞以前一家五口人全靠他下河捞鱼摸虾过日子,家庭年收入仅2000元左右。

“那时候只能填饱肚子,过年的时候孩子连新衣服都没有。”张中赞回忆道。

2017年秋季,光山师校对口帮扶找到张中赞,鼓励他去学习必要的技能。于是张中赞又捧起了书本。通过学习,张中赞不仅学到了农业技能,更增长了志气。2017年,他流转80亩土地种植水稻,纯收入达8万元;2018年,他又在20亩土地上实施稻虾共作,纯收入5万元,实现了高质量脱贫。“很多村民来向我咨询,要和我一起干,我考虑过要扩大规模,办一个合作社或者家庭农场,带动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致富。” 张中赞说。

光山师校:培养“订单式”乡土人才

他是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学习提升了我的个人能力,在语言表达、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上都起到明显作用。”光山县孙铁铺镇江湾村党总支书记江世学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利用在光山电大学到的知识,江世学创办了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在全省兴办起第一家“土地银行”,率先走出了一条新时期农村土地试验改革之路。打造了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三权”合一的“江湾模式”。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了“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文明村镇”。

光山师校:培养“订单式”乡土人才

他是扎根农村的“田秀才”

今年50岁的杨长太是东岳村的名人,3年时间,他完成了从贫困户、脱贫户,再到致富带头人的“三级跳”。乡亲们都开玩笑说,杨长太成了东岳村的乡土人才。

早些年,杨长太一直在北京打工,2011年回乡创业。2012年,他开始种植苗木花卉,由于没技术、没经验,结果不仅赔光了积蓄,还欠了几万元外债。2014年被列为贫困户。

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办的同志找到杨长太,帮他分析“技术是脱贫路上的拦路虎”。“没知识、没文化就没有办法继续发展。”杨长太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听闻光山电大可以学农业知识,并有种植专家在田间地头指导,他赶紧报了名。通过学习,杨长太掌握了种植、养殖技术,学习了农业相关的市场经济、电商销售等,2014年底,杨长太销售苗木花卉,收入15万元,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有6万元利润,成功脱贫。

“学习让我这个返乡创业的人,闯出了一片新天地。”目前,杨长太的家庭农场经营的有苗木花卉、绿色水稻、茶叶、水产养殖等,还建了五个草莓大棚。2020年春节前夕,家庭农场的销售额已达80多万元。

人才振兴,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在青壮年、学历人才流失相对严重的情况下,让留在乡村的人,有发展的决心、有建设的力量,具有独特的意义。光山师校校长黄保银表示:“我们一定会在扶志气、扶智慧上下功夫,培养出更多本土人才和致富带头人,为全面建设中国智慧之乡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映象网信阳新闻热线:0376-6880376,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映象网“大象陪办”电话180 0371 96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