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智慧,開篇14字揭“名分”精髓,講透周王朝企業史成敗關鍵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這是司馬光老爺子在《資治通鑑》中,除序言後第一句。

原本看這事,我都認知為是政治格局鬥爭產物,一個國家分裂成三個,不過政治鬥爭結果而已,可在疫情期重讀後,卻有新看法。這新看法產生,則和這段開場白後話語有關,這話語很長,文言文千餘字,譯成白話洋洋灑灑數千字,幾乎可將其認知為《資治通鑑》真正序言!

那麼如何看這千字序言咧?

通俗的說,就是一個公司資產重組的過程,所謂三家分晉,在市場環境下看,就是掌握了公司控股後的企業高官,將被架空的董事長趕下臺,自己重組公司,高官變法人的過程,唯一缺憾是,這過程缺少官方或證監會蓋章。

於是這群高官集合起來,將當時最大企業齊國的董事長給脅迫,用齊國董事長給自己背書,去證監會要牌照。

證監會主席周王一看,得!你們翻天了啊,把我這主席不當幹部是不?

想著要發火可看看當時最大的公司都屈服了,在看看自己這空殼子。

熱血衝頂後,難免脊背發涼!

你們牛,你們厲害,最後無奈的給這三家蓋章確認,讓他們成了上市公司,名正言順的開始參與市場競爭。這蓋章確有法律效應,但也是法律規則混亂的開始。

通鑑智慧,開篇14字揭“名分”精髓,講透周王朝企業史成敗關鍵

(三家分晉)

由此才有司馬遷《資治通鑑》精髓出現,這精髓就是名分。

名分啊名分,失去了名分失去了所有。

其實看到這,我是有點嗤之以鼻的,名分這玩意要是有用,最早的創投公司周王朝如何會成空殼。你一名義上的共主,卻沒有了強制執行力,這事不是你自己作的嗎?

那一刻的名分,可以如何理解?不過競爭規則而已!

原本所有諸侯國,不過都是周王手下打工的,最後他們自己成立了上市公司。分公司變公司,然後再分裂,三家分晉不過有樣學樣而已。

至於名分規則為何失效?還不是周王朝公司太過古板,犯了不少市場學錯誤碼?

為何我這樣說,就不得不說說這周王朝創投公司的興衰史。

上古夏商周三代,應算華夏史溯源。那時,受限於生產力水平還有人口多少問題,開發度是不夠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咋地,到處都沒人,大片大片的空白市場。

周王朝公司在藉助奴隸暴動還有商朝最後一任董事長紂王到處擴展市場機會,趁火打劫在牧野之戰搞定商朝後,建立了新的創投公司。

通鑑智慧,開篇14字揭“名分”精髓,講透周王朝企業史成敗關鍵

(創業者周武王)

初建時候的公司往往都會面臨幾個問題。

第一:資金存量(人口)第二:管理結構(規則)第三:市場開拓(地盤)

這三個問題也是環環相扣,資金不足要充分發揮員工主觀能動性,減員增效。規則不健全主觀能動性太強員工容易反水翹班。曾經的商不就是如此代表嗎?

不解決這幾個問題,市場開拓從何談起咧?

這問題,深深讓周武王陷入沉思,如何辦?怎麼做?無數的問號浮現在周武王眼前!

這時武王的兄弟周公旦就給武王出主意了!

哥啊,你先別想擴張的事,原老闆商王朝基本盤還在,需要慢慢消化,這個問題要先解決,要不市場打不開,營銷計劃做不成,還有市場危險。

收回目光的周武王一看自家兄弟,頓覺有理,在看自家兄弟焦心樣子,頓覺順眼,於是就說這事咋整。

其實他看周公旦兩眼時,心中已有主意,就看自家弟弟想的是不是和自己一樣。

只見旦旦慢條斯理的說,事情好辦,雙管齊下!

首先:推行“以殷治殷”政策,一棒打死肯定不行,不如給股份讓他們一邊玩去。

其次:在殷商公司邊,弄幾個分公司壓制殷人市場開拓,順帶監督。

最後:這分公司人選一定要是自家人,用著放心啊!

如此三策步步為營,先削弱壓制,在安排監視,還都是自家親戚去,放心。

以這個政策為指導,周武王將殷人遺民安置在了宋國,隨後又在宋國周邊派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建立了邶、鄘、衛三國,史稱三監。

隨後就順著這個政策發揮,大封天下。

史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自家人用的安心,用的放心,於是封國71,親戚佔53個。這群親戚就成了小宗,護衛周王朝這個大宗和正宗。

辦完大事後的武王卸下負擔,舒坦沒幾天,還想制定商業計劃,卻不幸去世了。

通鑑智慧,開篇14字揭“名分”精髓,講透周王朝企業史成敗關鍵

(周朝江山)

周武王剛一去世,地方上親戚管理的分公司就出現了異動。

因為託孤周公旦,讓三監都很不滿!

那時嫡長子繼承製還不成熟,還講兄終弟及,這幾個兄弟看著周公旦做了CEO,自己卻在分公司吃土都很不滿。

於是一個個鬧起來,本來就心有怨氣的殷商後裔武庚一見,立馬拉攏他們搞叛亂。

這場市場主導權爭奪戰,就此成新舊兩個公司勢力的戰爭,史稱“三監之亂”。

新生周王朝公司面臨巨大危機,無奈的周公只能親自出徵,拼殺市場,搞定殷商武庚,讓管叔下崗,降霍叔的職,殺雞敬狗後,三監公司只有蔡叔的分公司倖存。

通鑑智慧,開篇14字揭“名分”精髓,講透周王朝企業史成敗關鍵

(家族企業的麻煩)

這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親戚有時候也很不靠譜。

但是天下市場都分出去了,不靠譜也沒法啊,總不能推倒重來,那估計死的更快。

無奈的周公旦繼續想辦法,看著曾經商業計劃書的三條。

第一:資金存量(人口),第二:管理結構(規則),第三:市場開拓(地盤)

苦苦思索後,計上心來!

存量資金已經分出去了,唯一好處是,總公司佔了大頭,有了大頭公司就穩。管理結構問題太多,要給這群大小分公司經理多點限制,市場開拓是必須做的,可是如何讓他們聽話至關重要!

得,這一切關鍵點還是遊戲規則指定,那就想辦法定規則吧。。。

思索無數天,天人交戰無數次後,周公旦掛著黑眼圈,終於將規則制定了出來,這規則就是華夏第一部市場競爭法《周禮》。

通鑑智慧,開篇14字揭“名分”精髓,講透周王朝企業史成敗關鍵

(第一部商業競爭法)

這競爭法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這裡撿精要的說。

第一:市場區域劃分上,王畿千里這屬周朝基本盤,大分公司五百里(侯爵),下面小分公司,地盤一百里差不多了,而且這地盤還要繼續分,反正不能整合成一塊。

第二:市場人員上,天子六軍,大國三軍,小國一軍,一軍1.25萬人,多了就是違規就要處罰。

第三:經濟管控上,設定了統一的井田制,弄統一的運輸標準以防串貨,

第四:市場管理上,董事長享有對手下分公司生殺予奪權,當然這權也不能亂用。

至於其他公司流程啊,禮儀請款報銷之類規則,那就太多太多了。

規定管理規則後,為了激勵分公司士氣,讓他們守規則。

周王也有給予表現良好分公司獎賞的義務。

這一系列規則的指定,讓周王朝公司頓時煥然一新,也在市場條件簡陋,出行基本考走,通信基本靠吼的時代,最大限度的擴寬了市場渠道。各個分公司爭先恐後競逐市場,一片安定祥和蒸蒸日上的景象,也讓周王公司業績飛昇,成了華夏最大公司。

蒸蒸日上的業績,還有飛漲的營收看著無數週王欣喜,給予分公司頭頭腦腦們獎賞很是不少。

可是這獎賞多了之後,周王越發的鬱悶了起來,我為啥要定個規矩,有業績就要給獎賞?

原因嗎也很簡單,這立功的太多,要錢的地方太多,周王朝漸漸入不敷出了。

通鑑智慧,開篇14字揭“名分”精髓,講透周王朝企業史成敗關鍵

(危機應對如何做?)

這可是大事件,現金流對公司的重要性那是生死劫。

不僅分公司要獎賞,手下一幫人也要吃飯,他們表現好也要分,這分來分去,自己分紅一毛不剩還要貼老本。

看著情況越來越糟,無數週王開始想辦法,要不我也放下萬金之軀去開拓市場?

一個周王這樣想到,這周王就是周昭王!

可是準備開拓市場的周昭王卻遇見了一個難題,那就是沒地方可打。

這可憐的周昭王看著地圖,左看右眉頭不展,原因嗎也很簡單,固有的市場都一塊塊分出去了,都是自己人,總不能總公司開拓分公司吧,那他們要造反的,這屬惡性競爭,不行不行。

至於後續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章節綜述。

看周王朝的讓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才是好的制度,這制度既有人才制度也有管理制度。

用人為親還是用人為賢是一個問題,現代社會家族企業肯定走不遠,職業經理人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都是考驗智慧的事情。

其次是管理制度問題,管理的核心是什麼?授權的邊界是什麼?制度的邊際是什麼,無疑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最後,作為創業者,有些問題我也沒想明白,只能說隨著讀書越發的深入,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吧。

周王朝系列,預計四篇。

第一篇:西周興起篇,講興衰故事,說制度重要性,讓周王朝興起,制度束縛又如何束縛周王朝進而陷入死循環的。

第二篇:西周衰弱篇,講公司破局無效最後如何衰敗的。

第三篇:東周春秋篇,多頭競爭關係時如何成就競爭優勢的。

第三篇:東周戰國篇,說實話沒想好咋寫。

結語:《資治通鑑》另類品讀系列將是一個長期計劃,我將盡我所能日更吧。。。

當然,如果有興趣一起讀的,與同好為伍一起成長,一直是我寫作的初衷,如果有希望看的章節另類分析,大家也可以留言。

最後,如果有興趣和我一起看看《資治通鑑》的,可以看看下面購書地址,每日手拿的就是這個版本的,文白對照還不錯。


通鑑智慧,開篇14字揭“名分”精髓,講透周王朝企業史成敗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