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實現其戰略規劃中犯的三大錯誤,一步步把他逼入困境

前言:從《隆中對》內容中,我們知道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戰略路線中,關鍵一處是獲取荊州、益州兩地。荊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交通便利,能輕易獲得資源,站住了腳就可以直逼中原。而益州有天險可守,還是沃野千里的地方,能為國家提供足夠的戰備力量。劉備一旦獲得荊益兩地,那麼到時候有兩條路線可以出兵。一條是在北方,通過益州走秦川,從陝西一帶逼近中原;另一個是在南方,通過荊州威脅洛陽。我們知道,劉備曾基本實現了這個戰略規劃,但是在實現的過程中,在政治操作上出現了嚴重錯誤,把自己逼入絕境。

劉備在實現其戰略規劃中犯的三大錯誤,一步步把他逼入困境

劉備在實現其戰略規劃的過程中,出現了三大政治錯誤,使得蜀漢徹底失去了與吳、魏爭霸天下的資本。這三大錯誤,一是在取得益州後沒有妥善的處理好善後問題,二是命關羽進攻襄陽,使關羽落入兵敗被殺的處境,三是稱帝,這是劉備出現的最大的錯誤。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錯誤,劉備取益州後的善後問題。他在取得益州後一度縱兵搶掠,和土匪沒什麼區別,還是經過趙雲的勸說才罷手,可是已經為時已晚,已經大失民心。另一方面,他還把益州舊主劉璋送到荊州軟禁了起來,一點宗室的感情也沒有表現出來。

劉備在實現其戰略規劃中犯的三大錯誤,一步步把他逼入困境

劉璋父子,在益州已經經營了兩代。劉備奪取了劉璋的基業,還把他軟禁起來,這在外人看來是公然與宗室為敵,讓劉璋原先的手下對他相當不滿,這就為劉備未來的統治埋下了人心不穩的隱患。而且劉備沒想到的是,在他後來當漢中王時,因為天子被曹操挾持,不能對劉備進行封授,只能靠另一種方式獲得王爵,就是由和他同級別的諸侯來舉薦。符合這個條件的人非常少,劉璋算一個,但是劉璋已經和劉備結了死仇,又怎麼可能會舉薦他呢?所以劉備稱王的合法性問題,一度搞得他很尷尬。從這裡就看出來劉備的政治眼光不足,如果他能意識到劉璋的政治價值,就應該在取得益州後好好的進行善後。

劉備在實現其戰略規劃中犯的三大錯誤,一步步把他逼入困境

孫權佔領荊州後,劉璋落入了東吳之手。孫權就把劉璋父子安置得很好,做出一副要讓劉璋重新掌管益州的樣子,利用他們在益州的影響力,策動反劉備的勢力,給蜀漢政權找麻煩,還催生出了叛亂。兩相比較,就能看出誰的政治手腕高明瞭。

劉備在對內的善後做得不好,對外也是如此。劉備取得益州後,孫權迅速要求劉備讓出荊州的三個郡,為此不惜派兵施加壓力。在曹操可能要進攻益州的情勢下,劉備不敢和孫權交戰,只得和東吳談判,劃定新的勢力範圍,暫時化解了這次荊州危機。但他根本沒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是他過於狹隘地理解了“跨有荊益”,在政治上的急功近利,導致了他與孫權的關係產生了質變。在五年後,他又犯下了第二個失誤,徹底引爆了荊州這個炸彈。

劉備的第二個錯誤,就是令關羽率軍進攻襄陽,主動對曹操發動進攻。

儘管有很多人覺得,關羽攻打襄陽是他自己的主意,但實質上,這肯定是得到劉備授意的。沒有劉備的授意,關羽不可能擅自去主動進攻曹操。襄陽在當時是一個戰略樞紐地區,如果劉備佔領了襄陽,就可以直逼宛城、洛陽,這和《隆中對》中所說的從南路進攻中原的部署是一致的。但是關羽攻打襄陽,不是因為要威脅中原,而是因為劉備佔領了漢中。為什麼這麼說呢?從漢中出來,有一條漢水順流向東,可以直接順流到達荊州,十分方便,而漢水流經之處,襄陽是關鍵節點。拿下襄陽,就等於打通了漢中和荊州之間的一個便捷通道,實現更緊密的“跨有荊益”,穩固勢力。

劉備在實現其戰略規劃中犯的三大錯誤,一步步把他逼入困境

由於襄陽是在曹操的手裡,所以從表面上看去,劉備還是在孫劉軍事聯盟框架內打擊曹操。但是他還沒有意識到,這時的孫權對他和曹操的態度都已經發生了變化。

在劉備佔領益州後,孫權就已經把他看作最大的威脅,而且由於遠走益州,劉備可以避開曹操的鋒芒,把軍事壓力都推到了距離曹操更近的孫權身上。在赤壁之戰後,荊州的四個郡,孫權只佔了一個。也就是說,好處都被劉備佔了,壓力全由孫權承擔,這就使得孫權開始重新審視三個政權之間的關係,並做出了一個決定:與曹操進行緩和,重點攻擊劉備。孫劉雙方因為奪荊州與益州而積累的矛盾,終於爆發了出來。於是,在關羽全力攻擊襄陽時,呂蒙偷襲荊州得手,使關羽落入兵敗被殺的境地,劉備徹底失去了荊州。從此,“跨有荊益”成了空話,《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成為了泡影,再也沒有變為現實。

劉備在實現其戰略規劃中犯的三大錯誤,一步步把他逼入困境

關羽被殺的同一年,漢獻帝禪位給了曹丕。這時劉備做了一個與他的政治口號背道而馳的選擇,就是當皇帝,定國號為漢。這是他犯下的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政治錯誤。

為什麼劉備稱帝是他犯的最大的錯誤呢?我們到《隆中對》內容裡去看就知道。

《隆中對》裡有一句話,叫作“漢室可興”,也就是說大漢王朝可以得到復興,認為劉備是“帝室之胄”,也就是漢朝的宗室。那麼對劉備最有利的政治選擇,就是以恢復漢王朝的秩序為旗號和目標,把主要的對手曹操定義為篡權奪位的權臣和姦賊。然後把孫權和其他勢力叫作同盟,一起對抗曹操,將自己樹立為漢朝代言人的形象,藉此壯大實力。

劉備在實現其戰略規劃中犯的三大錯誤,一步步把他逼入困境

其實在這一點上,劉備可以學漢光武帝劉秀。劉秀在稱帝前,是更始皇帝的下屬,但劉秀當時既有強大軍事力量,並且在征討王莽的過程中已經取得眾多力量的擁戴,因此即便他與更始皇帝決裂,自立為帝,也並沒有人說什麼。

但是劉秀擁有人心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他先消滅了王莽的政權。而劉備此時則不顧消滅曹操,只急於實現軍事上的“跨有荊益”這個短期利益,所以他並不擁有劉秀那樣的政治資本,反而受到很多人質疑。那麼他稱帝的舉動,就更加重了這種質疑。

劉備稱帝前對外宣稱,漢獻帝已經遇害,天下無主,所以自己不得不當皇帝。其實此時的漢獻帝只是被曹丕供養了起來,所以劉備此舉就給人以口實:天子還沒死,就著急當皇帝,比為漢室報仇還要著急。他這個舉動,割斷了劉備與漢獻帝之間的聯繫,直到劉備死前,他都沒有再次進攻曹魏的實質性舉動,那麼他在稱帝時喊出的“要代天子討伐曹家”就成了空喊。而且,天子已經死了,所以我才稱帝,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所以他這個政權的正統性,就成了問題。

劉備在實現其戰略規劃中犯的三大錯誤,一步步把他逼入困境

我們再回到益州,劉璋原來的部下,本來就對劉備奪取益州心存不滿,他稱帝的舉動更讓這些人非議。而後伐吳慘敗,使得蜀漢內部的不穩定狀態達到了極值。當劉備在白帝城鬱鬱而終時,這些益州舊部趁著國家疲敝,將對劉備當年豪奪益州的不滿一併發洩出來,製造了一場叛亂。蜀漢不僅失去了進攻中原的實力,更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政權岌岌可危了。

總結:劉備在實現其戰略規劃“跨有荊益”的過程中,陸續犯下了三個嚴重的政治錯誤。一是沒有處理好攻佔益州的善後問題,造成當地人的嚴重不滿;二是讓關羽進攻襄陽,被東吳趁機偷襲荊州,使“跨有荊益”成為泡影;三是在漢獻帝禪讓且被供養起來的情況下,假造天子被害的消息,選擇自己稱帝,在政權合法性方面遭到極大質疑,失去了民心基礎,不僅再沒有底氣爭霸天下,更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