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施压!美德日法同时发难 这次事关生死!

极限施压!美德日法同时发难 这次事关生死!



周末被几条新闻给惊到了!

极限施压!美德日法同时发难 这次事关生死!

就在美日发难之际,德国法国也出现了类似的声音。

德国联邦内阁决定修改《对外贸易和支付法》, 旨在阻止遭受目前局势打击的德国企业等被外资趁机收购。

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在法国生产更多的产品,不像如今要过分依赖他国。

一时间,大有美德日法要重塑“世界工厂”之势,各种悲观的声音不断涌现,“大变局时代来了”、“全球化终结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怎么办”。

要知道,我国的外资企业以不到3%的数量,却给中国创造了50%的对外贸易额、2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给全国贡献了20%的税收收入。


如果外资真的撤了,其后果再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给搬迁费 企业就能回流到美国吗?

让制造业回流到美国,这并不是美国首次提出,而是美国一直以来的论调。

早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政府就在劝说美国企业回流美国。

2011年2月份,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乔布斯共进晚餐的时候,就劝说乔布斯让苹果公司搬回到美国生产,支持美国本土的就业,结果乔布斯当时的回答非常直截了当:这些公司不会回来。

特朗普上台之后,也是一样,把企业所得税从35%降低到了15%,想通过大幅度减税,吸引美国企业回流。

新冠疫情在中国发生以后,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甚至抛出了疫情在中国扩散,这有助于工作岗位回流到美国。

可谁也没想到,短短几个月时间,中国的新冠疫情得以控制,而在大洋对岸的美国开始大爆发,受此影响,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短短3周时间就有将近1700万人申请失业救济金,创下了近几十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罗的言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按照库德罗开出的条件,美国企业只要回来,就支付100%的搬迁费用。

无成本费用搬迁,条件非常诱人,那问题来了美国企业会回去吗?

答案是不可能!

美国政客考虑的是选票,但是企业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

经济全球化,世界大分工,中国虽然从中受益,但是外资企业却赚的钵满瓢满,以苹果为例,一个苹果手机如果放到美国组装,那么售价就得2000美元以上,那还有什么市场竞争力,苹果也不是傻子。

相反,美国企业不仅没有大幅度回流到美国,反而是特斯拉中国建厂,COSTO中国开业,拦都拦不住。

极限施压!美德日法同时发难 这次事关生死!

外资不仅没有撤出中国,反而对中国的投资继续加大!


回不到美国 东南亚是首选?

很显然,美国企业回流美国仅仅只是美国政客的一厢情愿而已,这一点美国政府心里也是门清,之所以反复抛出让企业重回美国的言论,也就是讲给民众听听、拉一些选票而已。

不过接下来又有个新问题,如果回不到美国本土,外资把产业链转移到东南亚行不行?特别是越南,被认为是承载中国产业链最有潜力的国家。

从劳动力成本来看,根据Tractus2017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技术工人的综合劳动力成本这两年不断上升,已经和新加坡接近,对比我国长三角区域与越南河内地区技术工人、工程师、管理者的总劳动力成本可见,我国成本分别约为越南的4倍、8 倍、4倍。


极限施压!美德日法同时发难 这次事关生死!

2018年,越南的河内市和胡志明市每个月的最低工资标准仅为398万越南盾,折合人民币1200元不到,其他省份的最低用工标准甚至不到1000元。

除了用工成本低,越南的人口结构也非常年轻化,根据2015年的数据,越南人口年龄的中位数仅为30.4岁,而同期中国的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7.6岁,越南有70%的人口都是处于15-64岁之间。

不仅如此,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上,越南15岁以上的成人识字率为94.5%,我国为96.4%,其实也不上相上下。

不可否认,我国在过去三十年期间,之所以能够取代日本成本“世界工厂”,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口红利。

而如今从数据上来看,越南“人口红利”确实占优,但这并不意味着越南就可以承载中国的产业链,原因有三。

其一、人口基数。

2016年的数据显示,越南的人口数量为9270万,这个数量和中国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我国仅河南省的人口数量就将近1个亿。

其二、租金成本!

根据此前外交学院施展教授的调研数据,越南南部最大的城市胡志明市的月平均租金为4.1美元、最高达到8美元,北部的经济重镇比如河内月平均租金为3.5-4美元,最高位5.5-6美元。

而我们中国的长三角地区比如苏州,月平均租金大概为4.2美元,东莞地区3.6美元,成都为2.5美元。

因此,从租金成本上来看,越南相比中国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其三、水电等基础设施。

越南不仅工厂租金贵,水电成本也是大幅高于中国,中国的水电价格大约为越南的2/3左右,交通设施建设更不是一个量级。

产业链转移不仅仅依靠的是“人口成本”优势,还有人口数量、基础设施,等等,而能把这些优势集合于一身的,放眼世界除了中国未必能够找到第二个国家。


大摩有个调查,当下企业投资,也就是资本开支,确实放缓了。原本今年或明年准备在中国扩大生产的企业,很多都延期了。但是,注意,他们并没有回到美国去投资。


宏观经济大形势不好,企业缩减资本开支,这些投资不是转移了,而是消失了。他们不投中国,也不会投其他地方。


如果继续交恶,结果不是全球产业链转移,而是产业链断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