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界永恆的黑白時尚咖,代言過大鈔的石斑魚:老鼠斑

度過了或許是史上最寧靜的農曆新年,我們正靜靜地迎來庚子鼠歲的春天。此時陸地上的各種鼠類,又重新揚眉吐氣,坐回了當年生肖的寶座。而此時的海洋中,一種與老鼠有關的石斑魚類,也藉著農曆鼠年的契機,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它就是人送外號老鼠斑的駝背鱸/Cromileptes altivelis。


海鮮界永恆的黑白時尚咖,代言過大鈔的石斑魚:老鼠斑

駝背鱸©李玉強/海鮮明鑑首席生態手繪師


貌如鼠,猛似虎

小小的頭,機靈的大眼睛,很難不讓人將駝背鱸與陸地上鬼靈精怪的老鼠聯想到一起。除了這兩點特徵外,還有幾個非常明顯的特徵:一個是它們全身從頭到尾佈滿著黑色波點,簡直是魚中時尚的弄潮兒。另外一個就是駝背鱸眼睛後面的頭背部和背鰭前方的交界區域有一個很明顯的拐角,像是被人猛揍了一拳,這就是駝背鱸“駝背”了。但這個像是駝背的特徵並非駝背鱸生來就有的,幼魚時期的駝背鱸就完全不駝背。直到駝背鱸們長至全長6~7 cm左右,頭部的上枕骨逐漸發育隆起,才會開始漸漸走上駝背的道路。

海鮮界永恆的黑白時尚咖,代言過大鈔的石斑魚:老鼠斑

未展現出“駝背”特徵的幼魚期駝背鱸

©李玉強/海鮮明鑑首席生態手繪師

雖然一臉萌態,但你可千萬不要被駝背鱸萌萌的外表所欺騙。作為石斑魚家族一員的駝背鱸也不是吃素的角色。它們會以各種魚類、甲殼類為食,可以說是所在的珊瑚礁區的小霸王了。在石斑魚家族裡,駝背鱸體型並不算大。它們目前有記錄的最大全長僅有71 cm,常見的體型在30 cm左右,算是一種中小型的石斑魚。


安能辨我是雌雄?

石斑魚類有著神奇的雌雄同體現象。也就是說,同一條魚體內同時具有雌性和雄性的生殖器官。在魚類中,雌雄同體也有著許多類型,有同時雌雄同體,也有順序雌雄同體。同時雌雄同體應該很好理解,也就是一條魚同時表現出雌性和雄性的特徵,比如紅樹林鱂/ Kryptolebias marmoratus。而順序雌雄同體則會先表現為一種性別,之後達到某種條件後再發生性逆轉。



海鮮界永恆的黑白時尚咖,代言過大鈔的石斑魚:老鼠斑

紅樹林鱂/ Kryptolebias marmoratus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大多數石斑魚類便屬於順序雌雄同體,它們首次性成熟時大多都發育成雌性,隨後在達到一定體長後,部分雌魚轉變為雄性。在駝背鱸裡,當它們體長達到30~40 cm,也即是1~2齡時,便可以達到首次性成熟,此時的它們便會發育成雌性。而隨著它們再次長大,一部分雌性駝背鱸將會轉變為雄魚,並開啟它們性別轉換後的新生活。不出意外的話,駝背鱸的壽命可達約20年。老成魚的體色將逐漸暗淡,體側的黑色波點也會逐漸變小,完全不復年少時的時尚模樣。


海鮮界永恆的黑白時尚咖,代言過大鈔的石斑魚:老鼠斑


和小牛犢一個價

與這些我們印象中稍顯陌生的關於駝背鱸的生物學、生態學信息不同,大多數人對駝背鱸的瞭解更多的是在它在水產以及水族貿易這兩方面的信息。石斑魚類大多肉質細膩、味道鮮美,在我國是較為名貴的海產,而駝背鱸更是其中價值最高的種類之一。有一個小故事: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地區發行了面值500港幣的鈔票,這種鈔票剛開始被人們稱為“牛仔紙”,隨後又被大家喚作“老鼠斑”。因為當時的500港幣只夠買一頭小牛犢或一隻老鼠斑。小牛犢和老鼠斑等價,足見駝背鱸的昂貴。


海鮮界永恆的黑白時尚咖,代言過大鈔的石斑魚:老鼠斑

上世紀香港地區曾把面值500的鈔票稱為“老鼠斑”(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一版港幣)/來源7788.com

高昂的價值也側面說明了海鮮老饕們對駝背鱸的喜愛。僅在我國香港地區,每年都需要消耗數噸鮮活的駝背鱸,這些駝背鱸成魚大多來自臨近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國。而對於憨態可掬的駝背鱸幼魚來說,它們又是非常受歡迎的觀賞魚類,受到世界各地海水觀賞魚玩家的喜愛。


地廣魚稀生存不易

駝背鱸的自然分佈範圍大致在西太平洋海域,從日本的沖繩到我國的東南沿海、南海海域,直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向東至斐濟、關島都有分佈。不過夏威夷地區的分佈記錄很可能是由於觀賞魚放生導致的。在我國,則分佈在臺灣海峽和南海海域珊瑚礁繁茂的水域,一般在10-40m深處活動。此外,在潮池區也經常能發現駝背鱸的身影。


海鮮界永恆的黑白時尚咖,代言過大鈔的石斑魚:老鼠斑

駝背鱸的分佈範圍 圖片:AquaMaps.org

駝背鱸的分佈看似廣泛,但在它們自然分佈的區域內開展的數次潛水調查表明,駝背鱸在其分佈地的分佈密度非常的小。如在澳大利亞大堡礁區進行的駝背鱸分佈密度調查發現,在1000㎡的分佈範圍內,平均分佈有0.2~0.5尾駝背鱸。在印度尼西亞多地進行的多項水下調查亦表明,在2000㎡範圍內,平均分佈的駝背鱸尾數也從1.9~5.7不等。

而對駝背鱸幼魚和成魚的需求,正考驗著駝背鱸已經相對稀少的種群。駝背鱸的幼魚和成魚隨其它珊瑚礁魚類一同受到了大量的捕撈,加上因捕撈帶來的棲息地退化影響,種群已呈現出了下降趨勢。加之駝背鱸雌雄同體的生物學特性,成年雄魚需要更長時間發育,種群恢復更是相對困難。在2007年和2008年,駝背鱸的瀕危狀態都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為易危(Vulnerable)。而在2016年11月的最新一次評估中,因缺乏駝背鱸相關種群信息而被列為了數據不足(Data Deficient)。儘管這讓駝背鱸的瀕危等級暫時離開了受威脅的程度,但我們不應就此盲目樂觀。相反,我們應在駝背鱸的所有分佈範圍內,對它們做更詳細的調查,確定其種群現狀,之後才能制定保護措施,保護駝背鱸。

海鮮界永恆的黑白時尚咖,代言過大鈔的石斑魚:老鼠斑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分類 圖片:IUCN


海鮮界永恆的黑白時尚咖,代言過大鈔的石斑魚:老鼠斑


好消息還是有的,駝背鱸目前已經成功進行了人工繁育,並可進行工廠化養殖。中國、印度尼西亞、以及澳大利亞都已掌握駝背鱸人工繁育技術。除繁育駝背鱸魚苗外,亦有養殖的駝背鱸成魚。這一部分繁育的駝背鱸幼魚及養殖的駝背鱸,這也許可以或多或少地減輕一些駝背鱸自然種群的捕撈壓力。當然,屆時如何在保育好野生駝背鱸種群的同時,幫助駝背鱸養殖業走上負責任的發展道路就是環保工作者們面臨的新挑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