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文:让我们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卢志文:让我们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同事和家长:

从来没有一次开学,像今年这样艰难和焦虑。新冠肺炎(COVID-19)的爆发,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疼痛,也让我们经历了一个超长寒假的至暗和黎明。

等待了这么久,中国大部分地区终于陆续迎来这个奇迹般的时刻,师生将分批次重返美丽校园。我能想见你们的笑容像四月的阳光一样灿烂明媚。

春水浇灌荆楚大地,江汉平原已经五彩斑斓。虽暂未开学,湖北监利总校的全体师生员工,也已经开启返校的倒计时。

让我们继续为湖北加油,为中国加油,为世界加油!祈福中国和全世界团结起来,早日赢得人类社会这场疫情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疫情,展示着最真实的人性,也让不同的治理体系和文化背景,得以呈现相同境遇下的不同应对。爱与尊严,责任与担当,自由与自律,界限与操守,误解与狭隘,法理情与真善美……痛苦之血与感动之泪激烈地交汇与碰撞。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同事与家长朋友,当这些概念式的词语如此迫切地走入现实,你是否意识到: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你就是世界,你也是历史,你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切力量!

在我们的学校,有一行大字:“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这是翔宇教育的核心理念。众声喧哗的抗疫时刻,整个世界化为一间巨大的教室,强烈地激发我们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的愿望、力量和智慧。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尼采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今天,这样一个非常时期,我特别想和大家详细说说“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这句话!

古往今来曰世,上下四方曰界。人类全部的时间和空间,就是“世界”。世界丰富而完整。既有自然的物质内容和运行逻辑,也有人类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联系。“整个”,强调的就是这种丰富性和完整性。与“整个世界”相匹配的,必须是完整的教育。

在此次“整个世界”的防疫封隔之下,进出社区、城市、国门,我们遭遇了最频繁的哲学之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干什么?人,从蒙昧混沌中醒来,他就一直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他要向世界求知,要发现他的世界,要认识他的世界,要抵达他的世界,要创造他的世界。他要释放生命能量,创造生命奇迹,证明他的存在,是一个永久的惊奇。这,就是人生。

“和”,是“我和你”之“和”。正如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所说:人和人、人和世界,不是观察和利用,而是相遇和碰撞。不是一方改变另一方,而是以之间的相融变化作为发展的可能。

“和”,也是“和平”“和谐”“和衷”之“和”。疫情中这个世界的争吵,把一个事实毫不留情地推到了我们面前:傲慢的人类如果与大自然不和,会在这个星球上产生怎样的后果;傲慢的制度与观念如果与世界不和,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分歧。

堂堂正正,顶天立地,是谓“站”。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不软弱,不随波逐流;不懒惰,不因循守旧;不封闭,不画地为牢。个体,要这样“站”,国家和民族也要这样“站”。

1938年,学者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出世纪之问:“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就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现代化吗’?”因为隔绝,我们落后世界太远。“现代化”的漫漫征程,就是为了让我们有资格和这个世界“站在一起”。

今日,我们处于向现代国家演进的最后阶段。中国能否真正实现全方位的现代化,而非局限于某些领域,这个问题依旧不容回避,且意义重大。每一代中国人,都必须就此交出自己的答卷。疫情之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让这个问题更加紧迫。

“在一起”,有三个关键词:“平等”“亲密”和“友善”。平等——独立的个体与整个世界同样重要,此世界与彼世界同样重要;亲密——人与世界之间有着广泛对话的可能,世界与世界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友善——人无法独存于世,人有责任以善意的态度和世界对话。

自然科学在宏观与微观领域的进步,大大拓展了物质世界的范围,人类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连接,从而刺激人类精神世界发展到新的深度。这对教育提出了双向的要求——既把人塑造成充分独立的个体,拥有科学的世界观,追求个人的幸福;又赋予人对社会提供价值的能力,在“社会化”与“世界文明进程”中建立意义。这才是“站在一起”的真正内涵。

卢志文:让我们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需要放飞我们的想象力。在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还有无限的空间,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需要唤醒我们的感受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需要敏锐我们的洞察力。发现微小物质蕴涵的巨大能量和精彩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需要丰富我们的表达力。传递良善,消弭隔阂,文化寻力,联通内心,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需要点燃我们的思维力。在思想的自由表达和碰撞交流中点燃创造的火花,我思故我在。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需要催生我们的行动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对民族复兴和世界大同的向往。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需要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我们所改变的世界,就是人类的未来。

卢志文:让我们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于学校,这是一张宏伟的蓝图。我们要从战略全局思考教育问题,汲取世界优秀教育理念,运用世界先进教育技术,引领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以历史眼光观照现实,为学校谋划长远发展的百年大计。

于教育,这是一种坚定执着的信念。

我们致力于人性的教育、人道的教育、人才的教育,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几多风雨,始终坚守信念。不急不躁,其徐如林;一以贯之,不动如山。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于教师,这是一个清晰的自我定位。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复合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全世界的教育者站在一起,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行进、攀登。

于教师,这还是一份庄严神圣的承诺。学校,是教师教育生命中最重要的世界;学生,是这个世界里最重要的人。当学校有紧急需要时,当学校需要你全力以赴时;当孩子成长遇到坎坷,需要你伸手拉他们一把时,当孩子的航船陷入迷雾,需要你指明方向时,你能够大声地说:你就是整个世界,我和你站在一起!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于学生,这是一幅积极的自我心像。

大脑向人类一切文明资源打开,心灵向天地间所有真善美敞开,双臂向精彩纷呈的大世界张开,用一生的努力,汲取人类文明精髓,探索人类精神高峰。

于学生,这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清楚自己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把实现自我和对他人的关切有机统一起来。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用整个一生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于家长,这是一生的坚定守护。成人的角色是守护孩子,让他们时刻感知到:我在这里,我在倾听,我关心你,我明白你。守护、等候、跟随,帮助孩子运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于家长,这还是一个不平凡的约定。站在孩子的角度重新认识生命。和孩子一起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接受新事物,思考新理念,尝试新方法,努力弥合代沟,寻求包容理解,探寻责任边界,和孩子一起完成生命的再次成长。

卢志文:让我们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让我们所有人明晰了行动的方向——

学会认知。对这个变化的世界充满好奇心,终身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学会做事。面对未知环境,将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会生存。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让自己臻于完善,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使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学会共同生活。本着尊重多元、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观的精神,以朴素知识为信仰,以幸福生活为目的,视自己的前程为国家的前程,视自己的人格为国家的国格,既努力谋求自己的进取,又承认异己的自由;秉承人类关于自由与幸福的想象,在多元化与宽容精神的感召下,做一个优秀的世界公民。

曾有此四人,他们以毕生之智慧、勇气、力量,上下求索,进取开拓,不懈地向完美伸臂,努力拓展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他是伽利略,他说地球在转动;

他是麦哲伦,他证明地球是圆的;

他是加加林,他证明人类可以冲出地球摇篮,探索浩瀚宇宙;

他是容闳,中国第一位留学生,他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找到一片“新大陆”。

还有很多同样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的人,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高远。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张继先、李文亮、艾芬、汪勇、何辉、高志晓、平措次仁……

他们有的是求真务实的院士,有的是恪尽职守的专家,有的是坚守一线的医生,有的是坚持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的武汉私家车司机,有的是坚持每天送货数百单的外卖小哥,更多的是基层干部、民警、普通志愿者……他们中间有的人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但正是他们在这阴霾的春天竖立起的人性丰碑,让我们坚信爱与良知的力量。这个力量,跨越种族、文化和国界,无远弗届。

各位同学,不要误认为这一切与你我无关,咱们居家数十天里衣食无忧的生活,咱们现在能回到或者即将回到学校开启新的学习之旅,都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们一直在守护着我们的生活安全和生命安全。他们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一直和整个世界在一起。

卢志文:让我们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亲爱的同学,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家长,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还需要我们突破藩篱,重新审视“知识”、“道德”、“人格”和“真善美”的真正涵义,找到能代表“世界”的最大“共识”。

  • 关于知识

知识的来源。知识,来源于人对于世界的惊奇。对物质运行的观察孕育了物理;对钻木取火的好奇诞生了化学;对生活计数的需求产出了数学。当原始人的目光转到越来越丰富的人类社会,对故事神话的着迷发展为文学;对王朝更替的疑惑沉淀为史学;对人类智慧的热爱凝结为哲学。

知识的运行。在农业时代,知识的载体是口传笔书,知识分子,是指能识文断字的人,能默写出十三经的人。他是乡贤,他的影响以乡土为边界。在工业时代,知识的载体是印刷机,知识分子,是指为大众写作,并得到出版的人。他是学者,他的影响以语言为边界。在信息时代,知识的载体是互联网,知识分子,是每个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上更新词条的人。他是你,他是任何人,影响可以远及世界的尽头。

知识的价值。知识创造财富,我们因它而富裕悠闲。知识丰盛人生,我们因它而深刻优雅。知识推动交流,我们因它而与世界汇通。来源于世界的知识是谓真实;能反馈给世界的知识是谓有用;使知识作用于整个世界的福利是谓创造。知识,从未被课本和书斋封闭。

知识来自大千世界,也寻求与整个世界站在一起。它们早已存在,并将一直存在。正如荀子所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它们并不需要我们,我们却一刻也不能离开它们。刘慈欣《三体》中的那句“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成了这次疫情活生生的注脚。我们应该学会谦逊与敬畏。人类的飞行器已经可以突破太阳系,人类随时可以往返月球,但是,一次地震,一场风暴,一个病毒,就会轻松击垮人类的防线。这个严峻的真相时时刻刻在提醒人类:我们仍然如此脆弱。中国有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我们是自然的宠儿,但我们要学会与自然的对话与融合。

  • 关于道德

我的道德。在人类道德的第一个层级,我们学习人类社会的赏罚规则。我选择道德,是不想惹麻烦。我选择道德,是想要得奖赏。在这个层次上,道德服务于我的利益。

社群的道德。

在人类道德的第二个层级,我们学习超越赏罚存在的社会契约。我选择道德是想要让人喜欢。我选择道德是不想破坏规则。在这个层次上,道德服务于我所在社会的利益。

普遍的道德。在人类道德的第三个层级,我们触摸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我选择道德只因为非如此不可。我选择道德是给他人留下空间。这最重要的道德课题,伴我们度过一生的茫茫黑夜。在这次波及全球的疫情中,如何面对重灾区的湖北人民,如何对待归国避难的海外华人,如何看待国与国之间的推诿和指责……,这让我们看到了超越个体与社群的普遍道德的重要——它将伴随人类文明的演进度过茫茫黑夜。在这个层次上,道德服务于古往今来、已知未知的整个世界。

道德的旅程是超越狭隘,走向自由,最终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 关于人格

独特性。独特的人格,它来源于我自然天性的充分发展。它成就我区别于他人的重要特征。它丰富了整个世界人类的多样性。失去独特,我就不存在。

适应性。具有适应能力的人格,它来源于我获得的爱和教养。它让世界喜欢我,给我机会。它帮助我参与整个世界运行。失去适应,我将远离人类。

力量。有力量的人格,它来源于天赋、勇气和智慧。有力量的人格将在宇宙中留下痕迹。在被我改变的世界里,我从此不朽。放弃力量,我等于没有活过。

完整的人格不仅仅是适应世界,还要在世界面临挑战时,与它站在一起。当重大疫情、生化危机、环境崩溃甚至战争风险将整个人类带到悬崖边缘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要问一问自己,我会不会并且有没有能力,伸手去拉住这个下坠的世界!

真善美,是人类之崇高理想。真者,认知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情感之理想。人类认知活动追求真,谓之“求真”;人类意志活动追求善,谓之“向善”;人类情感活动追求美,谓之“臻美”。求真,向善,臻美,人类才能走向更远更好的未来!

疫情,让我们看到“真”的可贵,“善”的力量,“美”的慰藉。因为有“真善美”,我们不惧“假恶丑”。“真善美”,有时会迟到,却从未有缺席!人类历史长河中,农业文明时代,更多彰显“善”的力量;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时代,更多彰显“真”的力量;智能文明时代,必将更多彰显“美”的力量!从工具进步,到认知进步,再到人格进步,人类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

很多时候,“假”会有意披上“真”的外衣,“丑”会努力扭曲“美”的定义,“恶”会竭力挤出“善”的慈祥。它不是在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没有真善美”,而是在告诉我们“所有人都要珍惜真善美”;它不是在告诉我们“假丑恶太多了”,而是在告诉我们“理性智慧太重要了”。

卢志文:让我们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周恩来,字翔宇,乳名大鸾。“翔宇”这两个字,因此被赋予了更加特别的意涵。起步于周恩来家乡的翔宇教育,把“以少年恩来作典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作为自己的校训。中华之崛起,是少年恩来的志向,也是他的毕生追求,更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伟大梦想。中华崛起,就是中华民族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翔宇教育,是这理念的产物——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有力量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在知识层面,翔宇重视知识的丰富性、逻辑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它带领学生涉猎人类已知的文化成果;它帮助学生发现知识运行的规则和轨道;它鼓励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它将学生发展为具有旺盛求知欲和探索能力的人。

在道德层面,翔宇将个体、社会、国家和全人类都视为道德思考的对象。它鼓励学生勇敢追求个人的幸福;它倡导学生履行责任并反馈社会;它呼吁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它期待学生具有世界公民的情怀。

在个人发展上,翔宇倡导个性解放、团队意识、契约精神和天下眼光。它盼望个人天赋和理想的充分实现。它珍视真诚开放、合作互助的团队意识。它倡导自由、平等、守信的契约精神。它要培育的,是能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的人。

翔宇视“维新教育”为使命,将知识、能力、德性和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家长,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经济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开启教育改革的伟大征程,“世界”前面用的词是“面向”。

1999年翔宇第一所学校开启,我们立下翔宇教育的办学宗旨“培育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世界”前面,我们用的词是“走向”。

“面向”,是一种态度,“走向”,是一种行动。无论是“面向”,还是“走向”,我们知道世界在彼岸,中国在此岸,我们的眼睛要朝向那里,我们的脚步要走向那里。

2013年,翔宇在浙江创办“温州翔宇中学”,此时的中国和世界,已不再是“此岸”和“彼岸”。我们升级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成为我们的核心理念。“世界”前面用的词是“和”。我们是世界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的所在,就是世界的所在。

2020年,在这个终将铭记史册的春天,肆虐的疫情,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从此将更加坚定地成为所有翔宇学校、所有翔宇人共同的信念和追求。

翱翔宇宙,俯仰天地,世界美好需要我的努力,我的成就需要世界认可;当我们与整个世界站在一起时,就与最好的自己站在了一起;时间之河,生生不息,我们铸造历史的一刹,我们同时启动着未来!

遍临山海拥世界,满怀抱负立乾坤。疫情还在肆虐,确诊人数还在攀升,在这个全球抗疫的艰难时刻,我们仍然坚信分歧改变不了人类站在一起的渴望,仍然坚信疫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未来的步伐!

同学们,同伴们,让我们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做最好的自己,为最美的未来,努力学习,不懈奋斗,不负此生,不负此心,不负此国,不负此世界!

谢谢大家!

(本文为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2020春季开学致全体师生和家长的一封信,略有删节)


作者 | 卢志文(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责编 | 蒲公英教育智库 · 新校长传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