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境问题突出,那它有何魅力稳坐首都千年

北京自元、明、清之后,包括北洋政府,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中国首都。在近1000年的历史中,北京的首都地位基本无可撼动。那么北京用什么样的条件能使它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浪潮中处于首都的核心地位,而没有被改变,没有被削弱,没有被替代。

北京环境问题突出,那它有何魅力稳坐首都千年

北京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华北平原北部。它的东部是黄海、渤海,北部是燕山,西部是太行山,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北京、天津地区,在古代被称为幽云16州地区,它是中国汉族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界的地方。

而一般来说,两个地域的分界区一般会形成城市。山区与平原区的分界点,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线,东部和西部的分界线,北部和南部的分界线,沿海和内陆的分界线。所有这些分界线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区域之间的一种交界,由于两地的文明、产业、气候都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客观上需要互通有无,需要进口其他地方的优势产品,同时也需要将自己的优质产品输往其他地方。这样处于交界的地方就处于一个交通的要道,就处于一个贸易的要塞,就处于一个枢纽的地位。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是在这种基础之上而建立起来的。

北京环境问题突出,那它有何魅力稳坐首都千年

而北京恰恰就位于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分界区,高原区与平原区的分界区,800毫米降水量线与400毫米降水量线的分界区,农耕区与畜牧业的分界区。这样的北京南北两侧、东西两侧条件截然差异,而北京就是这些地区之间进行交通联系,进行商贸往来,进行物品交换的一个枢纽,一个军事要塞。这样一个地方,首先它会孕育城镇的产生那就可能产生大城市。那么北京能够成为首都,能够成为中国近1000年的首都,仅仅是一座城市,一座大城市是无法达到首都的这样的沉重的地位的。北京能从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跻身中国首都之列优势何在?

北京环境问题突出,那它有何魅力稳坐首都千年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中国,中国不是汉族人的国家,也不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边濒临渤海、东海、黄海、南海,而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直接插入中亚地区,北部深入西伯利亚、蒙古高原地区,而南部的云南又与东南亚地区相邻。这样的一个中国,他是一个地跨南亚、北亚、东亚重要的一个中国。这样的一个中国是以汉族人为主体,北方少数民族,西部少数民族,南部少数民族,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为一体的中国。这样的中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土地面积也是最大之一的一个国家。这样的一个国家,它的政治中心,它的首都,它的整个政府的中心,目的就是要维持整个国家的运转,维持整个国家的团结,维持整个国家领土的完整,维持整个国家军事的力量的平衡。因此这样一个大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它的首都的位置一定不能单纯的位于汉族人聚居的中心位置。一旦这样仅仅位于汉族人聚居的中心位置,那这样的国家就偏向于汉族化的国家。像中国古代的北宋,它的首都就位于中原地区的开封,导致整个国家也是以汉族为主。导致国家经济非常繁荣,文化非常繁荣,但是军事却是非常的落后,国家也是没能完成统一,仅仅局限于整个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到东部沿海的国家,中国传统的一个地带。

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为统治阶级的一个朝代,他们的政治中心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既能满足他们的骑马射箭的欲望,能够始终与自己的根据地建立联系,同时又能够与整个汉族地区发生关系。而燕山以南的北京地区恰好具备这样的条件。

元朝灭亡之后,明朝建立。明朝初期的首都位于南京,这样的首都也是位于整个汉族地区的中心位置。无法完成他作为一个中华帝国,一个多民族国家的首都的一功能,因此最终在朱棣的影响下首都从南京又迁到了北京。这样大明王朝既能够威慑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又能够利用汉族地区的文化与经济基础,维持整个帝国的完整与运转。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作为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建立的政权,他的立国根基是要完成融合,既要与北部蒙古,东北满洲以及南部汉族地区的联系。而北京恰恰位于这三角地带的核心,东北、蒙古与汉族地区的联系核心。这样的北京毫无疑问会成为国家的首都,国家的中心。

新中国成立之后,关于国家首都的选择有很多观点,有的人认为应该定都南京,有的人认为应该定都中原,而最终还是选择在平津地区。当时的中国东北地区已经解放了,蒙古高原地区也已经实现了解放设立自治区,而西北地区也得到了解方。这样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已经从单纯的汉族为主体的一种政治形式变成了一种汉族和多民族包容的一种政治。这样的框架结构同样为了与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联系。同时又能为帝国首都提供大量的支撑,北京依然是这样的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编倒着看中国的地形图,而北京的位置作为国家的首都,突然让人感觉到它的必要性,他都不可替代性。

北京环境问题突出,那它有何魅力稳坐首都千年

整个中国地形分为三级阶梯,第一阶梯是指横断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以内的青藏高原,第二阶梯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西地区,以东地区位于第三阶梯。中国汉族传统的地区位于第三阶梯,尤其是山海关以南的第三阶梯。山海关以南的第三阶梯是汉族人分布最多,地形最平坦,土壤最肥沃,人口最密集,历史最悠久的地区,是整个中国的核心,中国的命脉,中国得以发展的最根本的基础。而第三阶梯山海关以北地区,就是现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新的处女地,它的粮食,它的矿产,它的重工业,又是中国不可或缺的。而整个京津地区以北以西地区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以及新疆地区,又是整个中国背靠亚欧大陆的一个重要的靠山,一个缓冲区,一个根据地,一个依靠。而北京恰恰处于东北与华北、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的地方。中国最重要的一个的地区就在北京附近,所以他作为中国的首都无法替代。

北京环境问题突出,那它有何魅力稳坐首都千年

中国的首都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会思考为什么中国首都的首都会有变化?为什么很多国家像法国、英国他们的首都没有发生变化。

在中国先秦时期,国家首都变化非常多,朝歌、安阳、洛阳、上党、河东、郑州些地方都曾经作为中华民族早期夏、商的都城所在地。那时中国的首都,是一种迁移式的首都。那时的中国是一种刀耕火种的文明,建立首都之后大量多种刀耕火种会导致整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的急剧衰落,植被破坏、森林破坏、粮食消磨,它的物质基础不复存在,那么就需要去另选一块水草丰美,农业发达的地方,食物多的地方,作为新的首都。所以那时候的中国的首都是频繁的迁徙的。

北京环境问题突出,那它有何魅力稳坐首都千年

自秦之后,中国近千年的首都都位于今天的西安附近。潼关将关中与内地的汉族地区相连,只要守住潼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整个首都区的安全有了保障。而西部通过河西走廊又与整个西域、中亚地区取得联系,与阿拉伯、欧洲产生交往,在这里西安交通位置非常便捷。而西安的北部通过黄土高原进入蒙古与北亚相联系,而黄土高原崎岖的地形又成为整个关中盆地的天然的障碍物拱卫首都的安全。南部高耸入云的秦岭,青山绿水的秦岭,滋养着800里秦川,为整个关中,整个首都,整个长安地区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水源、土壤、木材等条件,支持首都的发展,地利尽得。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首都功能的扩大,首都需要养活的人口越来越多。整个关中盆地一时无法满足一个巨大规模的人口,过百万的首都的功能。需要从中原地区调运大量的粮食以及各种物产,满足首都的功能,因此更靠东的洛阳地区,靠着黄河的洛阳成为一个新的首都或叫东都,或叫作副首都,这样的洛阳将可以通过黄河,更方便的与东部汉族地区发生联系,将东部地区丰富的粮食、矿产、美食特产运到首都。在古代整个洛阳盆地,伊洛河地区,水草丰美,土壤肥沃,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也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好地方,风水宝地。所以很多皇帝选择常住洛阳,既可以享受优美的环境条件,又可以享用东部地区汉族的各种资源。

北京环境问题突出,那它有何魅力稳坐首都千年

即便这样,洛阳的交通地位依然是无法满足首都的大量的物质需求,尽管修通了大运河,洛阳通过黄河南达扬州、杭州,北达北京、天津等地,依然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同时也产生昂贵的运输费用。所以后来中国的首都又从洛阳迁到了黄河中游的开封。

北京环境问题突出,那它有何魅力稳坐首都千年

开封位于汉族地区的中心,交通地位重要,可以为首都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撑,但是它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减少,虽然缔造了一个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最繁荣的大城市,但是也因为仅仅位于汉族地区,他缺少一种阳刚,一种联络,一种和谐促进的作用。导致整个国家,整个北宋,还还仅仅是据缩在整个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的地方。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地区不能称为中华帝国。这样的开封不能成为中华帝国的中心,中华帝国的首都。

于是在几百年之后,汉族王朝,最终被少数民族所灭亡,元朝定天下。首都乾坤定于北京。从此之后,北京地区对中国首都再无发生改变。可以这样讲,中国的首都就是从长安、洛阳地区转移到了开封地区,但是开封地区无法完成作为国家首都的功能,最终又花落津京地区,从此之后再无变化。尽管南京、杭州、武汉、重庆等少数地区短暂作为国家首都,但是他们仅仅是一个历史的插曲,历史的一个小意外,真正一个强大的,引领世界的大王朝,中华帝国的首都,始终还是位于北京地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