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南山:汽車產業是我國最大的產業失誤

(寧南山為網紅時評人,非汽車行業人士,此文觀點僅供參考。)

我一直覺得,汽車產業是我國可以說最大的產業失誤了,沒有之一。

目前我國搞產業升級,各個主要領域都進展順利,唯獨汽車這個主戰場進展緩慢。

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從2010年的45.6%,下滑到2017年的43.9%,總體居然還處於下滑的狀態,這還是SUV市場爆發的結果,可以說這是極為罕見的情況。

今年第二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車份額更是下降到了38.2%。原因呢,主要還是我們搞自主品牌的時間太晚了,人為的自我壓制自主的發展。

汽車產業非常有意思,和電子產業的明顯區別是:

全球電子產業的消費電子品牌,總體非常年輕。現如今的全球消費電子三強:蘋果,三星,華為

年紀最大的三星電子:1969年1月成立

蘋果:1976年成立

華為:1987年成立

其他更年輕的如OPPO, VIVO, 小米等就更不用說了,小米更是2010後。

電子品牌的後來者實現後來居上,沒有汽車產業那麼難。VIVO品牌是2009年才創立的,到今年才9年。

小米2010年成立,到現在成立才8年,

OPPO品牌是2004年創立的,華為雖然1987年就成立了,但是真正的下決心開始做消費電子市場,拋棄B2B給運營商定製手機,真正的開始做華為手機品牌是2012年。

汽車產業就不一樣了,由於屬於價格更昂貴技術更復雜的商品,要被認可需要更長的時間積澱,

韓系被認為是全球發達國家汽車品牌的底層了,但是實際上現代汽車距今已經有51年的歷史了(成立於1967年),屬於“年輕”汽車品牌。

而處於全球汽車頂端的汽車品牌,寶馬(1916年),奔馳(1885年),奧迪(1909年),豐田(1938年),本田(1946年),日產(1933年),福特(1903年),通用(1908年)等

基本都是80-100年以上的歷史。

比較公認高端的寶馬,奔馳,奧迪,歷史都在100年以上。

因此作為昂貴的大型的複雜機械,要做出品牌是需要長時間的積澱的,

品牌建設走在我們前面的韓國人,用了50年的時間,雖然其銷量已經進入了全球前五位,但是其汽車品牌形象依然處於最底層,可見時間的重要性。

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特斯拉,2003年成立,僅僅15年現在已經被視為高端品牌,但是特斯拉是在電動汽車這條全新的賽道上,雖然也是汽車,但是帶有強烈的電子產品屬性,維度完全不同了,並且特斯拉也是站在美國汽車和電子工業的肩膀上發展。

時間是自主品牌最需要的東西,

而長期自我壓制自主品牌,是中國最大的產業戰略失誤之一,

這直接導致了我國自主品牌的“年輕化”,

我國現在的龍頭自主車企的吉利,就是在2001年加入世貿前一天才拿到汽車“準生證”,

也可以見到世貿對於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推動作用。

我們說中國加入世貿對中國帶來的好處的時候,最喜歡說的是這以後中國出口大發展,2001年之後,中國出口金額平均每年增長20%以上。

但是我們忽略的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最好的“衍生產品”是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被徹底鬆綁了,迎來了大發展時期,這也是“對外開放能帶來什麼好處”的最好案例。

2001年加入世貿後,自主品牌可以說政策上就鬆綁了,

奇瑞,吉利等想自己搞汽車的公司都可以公開上場了,要知道加入世貿的時候,奇瑞即使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也還要掛一個上汽奇瑞的牌子。

後面的自主品牌主要玩家的比亞迪,2005年也進入了汽車領域,如果沒有加入世貿帶來的大鬆綁,比亞迪進入汽車領域就不是2005年,而是要大大延後。

中國自主品牌啟動的這一天來的太晚了點,如果早十年,二十年,不是2001年,而是1991年,1981年就大力鼓勵發展,自主品牌就可以多贏得10年甚至20年的發展時間,那麼今天中國的汽車產業,恐怕又不一樣了。

不做自主品牌,就會直接壓制汽車產業的研發投入,尤其是對本土汽車技術的研發投入,我們從數據就可以看出來,到了2017年,中國全國對汽車產業的研發投入是多少呢?

1164.6億元,僅僅排在第三位。

我們和排在第一位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比起來,該產業2017年的研發投入達到了2002.8億元,幾乎是汽車產業的兩倍。

我們再橫向比較一下,2017年12月,歐盟委員會(EU)公佈2017年工業研發投入(R&D)排行榜,大眾汽車公司研發投入為136.72億歐元,按照現在6.9的匯率,就是1080億元,和中國全國的汽車研發投入差不多了。

我們再看看世界其他主流汽車公司的研發投入,美國通用汽車76.84億歐元,德國戴姆勒75.36億歐元,日本豐田汽車75.00億歐元,美國福特汽車69.25億歐元

這裡面較低的福特汽車研發投入也達到了中國全國的47%,這裡面豐田,通用,戴姆勒的研發投入都超過了中國全國汽車產業的50%。

不過多少讓人欣慰的是,有兩個數據可以說明中國在這方面在逐漸的扭轉局面,

1:在電動汽車新賽道上,中國和西方公司的投入差距大大縮小,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電動汽車發生了兩個價值份額變化,一個是價值向電池轉移,電池的成本佔到了電動汽車的四分之一甚至更高,而電池的研發投入屬於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中國在這方面的投入很大,並不弱。

一個是價值向電子產品轉移,電動汽車的“電子化”非常明顯,各種電子設備,車載軟件的價值佔比增大,而中國在電子設備方面的價值份額和研發投入都是高於汽車產業的,而且我們要注意到“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是我國研發投入最高的產業。

也就是說,電動汽車的出現,讓汽車產業發生了賽道偏移,汽車產業和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以及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重合了起來,直接導致中國合併計算的研發投入大大增加。

2:最近三年中國對汽車產業的投入增速很高

實際上,2015-2017年中國汽車產業的研發投入三年累計增長了28.8%,是研發投入排名前15名的產業中增速最高的。除了自主品牌頭部企業上汽,吉利,廣汽等這幾年的快速增長,以及各大車企越來越重視自主品牌之外,各種造車新勢力的湧入也是一個原因。

當然,隱憂是我國汽車產業在2018年遭受了市場的寒流,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我們就看乘用車:

7月乘用車銷售158.95萬輛,同比下降5.30%

8月乘用車銷售178.99萬輛,同比下降4.55%

9月,乘用車銷售206.05萬輛,同比下降12.04%。

10月,乘用車銷售204.68萬輛,同比下降12.99%。

最近的幾個月,乘用車的銷量都出現了不小的跌幅,已經影響到了我國自主品牌頭部企業的營收增幅,也一定會影響到我國汽車產業研發投入的的增速。

這幾年的房地產貸款增速過高,擠壓了作為大宗消費的汽車的空間,最終也傳導到了汽車的研發投入增速上面,10月份開始的個稅減稅,看能不能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