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郎溪:“同心”謀發展聚力譜藍圖

來到郎溪縣畢橋鎮大義社區草堂村民組,鄉野風光已綠意漸褪、盡顯蕭條。但這裡佔地近萬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卻打造了另一番景象——遠遠望去,30多座鋼架大棚排列開來,十分壯觀;細細品觀,綠意盎然。

  大義社區蔬菜大棚是市委統戰部鄉村振興戰略同心實踐基地。項目組成後,畢橋鎮黨委政府及大義社區“兩委”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聯動模式,打造畢橋高效生態蔬菜示範基地,以基地為平臺,探索出一條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子。

  創特色,搶抓機遇開新路

  大義社區轄12個自然村、17個村民組及4個小區,轄區面積5.4平方公里,耕地2064畝。該社區是郎溪縣畢橋鎮三個貧困村之一,曾經的社區集體經濟較為薄弱,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茶葉等農作物和外出務工。

  近年來,社區在畢橋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積極響應上級黨委政府脫貧摘帽的號召,“兩委”負責人曾多次外出調研,實地考察,搶抓脫貧政策的發展機遇,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今年,我市圍繞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聚焦高質量脫貧攻堅工作,匯聚統一戰線要素資源,由市委統戰部牽頭並授牌,在全市建立四個鄉村振興戰略同心實踐基地。大義社區就是其中之一。

  “市委統戰部鄉村振興戰略同心實踐基地,為大義社區發展指出了一個更明確的方向。”大義社區黨總支書記朱海燕說,“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不發展怎麼去振興?”

  圍繞“產業”二字,一直以來,畢橋鎮黨委政府及大義社區“兩委”都在“挖地三尺”想辦法、走家串戶謀思路。

  大義社區地形以丘陵為主,自然資源豐富,氣候、環境等條件優良。山清水秀的好資源,卻沒有為當地老百姓帶來期望中的好收益。“當地老百姓有田地資源,但都是種植一些附屬價值比較低的農作物,收益並不可觀。”談及當地經濟狀況,大義社區扶貧工作隊副隊長曾祥民說道。因為看好大棚蔬菜種植的前景,“帶著農戶一起種好蔬菜”的想法應運而生。“我們有好的耕地資源,當地農戶也有豐富的經驗,蔬菜種植的推廣不難。”曾祥民補充道。

  有思路,更要有行動。

  今年2月底,大義社區召開村“兩委”會議,專題研究30—50畝大棚蔬菜基地建設的問題,並確定了由社區主任尹德華牽頭建設。4月底,社區啟動土地流轉相關工作,通過在草塘村民組走訪調查,召開村民小組會議,與當地10餘戶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共流轉土地30.17畝。“經過考察,大棚蔬菜市場份額需求量仍然很大,發展前景良好,適合社區的農戶自身發展條件,我們也派出社區年輕幹部到企業進行駐點學習。”朱海燕介紹道。

  聚合力,創新模式助脫貧

  今年10月底,全市統一戰線鄉村振興戰略同心實踐基地建設工作現場會在畢橋召開,與會人員實地觀摩了大義社區蔬菜大棚基地。當時臨近第一批蔬菜銷售期,大棚豐收的盛景讓大家眼前一亮。

  今年8月,大義社區首批32個鋼架大棚建成,並安裝了噴灌和滴灌等配套設備。9月,社區開始分四批對32個大棚進行蔬菜種植,共有黃瓜、絲瓜、西蘭花、上海青等8個品種。

  “我們首批銷售的是絲瓜和黃瓜,共賣了1萬多元,主要銷往附近單位及企業的食堂。”朱海燕介紹道,首批試種5個大棚內的蔬菜短短几天時間就銷售一空。而第二批的高杆白菜及蘿蔔則在11月底12月初進入銷售期,還有近10種蔬菜將在春節期間陸續上市。

  “今天的絲瓜真鮮嫩,配上雞蛋讓人食慾大開”“多少年沒有吃到這樣味道純正的黃瓜了,跟小時候家裡菜園裡種的一個樣”……大義社區首批蔬菜售出後,社區幹部回訪了畢橋鎮政府食堂,大家的好評讓幹部們安了心。甚至在午休期間,鎮政府工作人員還三五成群興致勃勃地去蔬菜基地參觀,採摘、過秤、掃碼付款,原本的生產基地變成了採摘樂園。

  據介紹,一期大棚種植由社區“兩委”幹部自主經營,以簡單易管理的品種為主。“第一是為了學習管理模式,第二是為了積累種植技術,與此同時,可以固定一批穩定勞動力。”朱海燕說,首批試種5個大棚的成功,堅定了社區幹部們的信心,“接下來我們謀劃成立公司,種植一些比較高附屬價值的農產品,並且可以發展採摘項目。”

  在扶貧幹部們的眼中,蔬菜大棚基地項目有了好效益,將可以帶動一大批農戶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我們這邊,地塊、田塊分佈比較零散,大家各種各的,不少田地還閒置了。現在,我們可以帶動當地農戶,特別是貧困戶跟我們種植一樣的農產品,在銷售方面給他們打通渠道,這樣生產、銷售都實現規模化。”大義社區扶貧工作隊隊長楊邦孝如是說。

  大義社區以同心實踐基地為引領,鼓勵並幫助合作社、種植大戶、散戶等不同經營主體走上高端蔬菜種植的創富增收之路。“我們採取的是‘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聯動互補模式,致力於在畢橋鎮打造一個高效生態的蔬菜種植、收購、銷售的培訓示範基地。”朱海燕介紹道。而在她看來,這種聯動互補的模式不僅僅在大義社區行得通,在全鎮都有推廣意義。

  在技術上,市委統戰部積極聯繫企業及專家,為基地及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而在銷售渠道方面,大義社區也積極對外溝通,為當地蔬菜打開新銷路。“我們積極與合工大宣城校區等院校溝通,加快項目建設,牢牢抓住食品安全這一核心,逐步將大棚蔬菜項目打造成‘品質優、品種全、供應足’的高校蔬菜供應基地,以此帶動社區包括貧困戶、少數民族群眾在內的廣大群眾有效增收,壯大社區集體經濟。”朱海燕介紹道。

  除了種植蔬菜,周邊群眾還可以通過打零工的方式在蔬菜基地掙錢。“很多貧困戶年老體弱,其他農活對他們來說很困難,但在大棚裡種種菜、幫幫忙還是可以的。”曾祥民說,基地用工最多的時候能達到30多人,而每人每天最低的收入是80元,這對不少困難家庭來說,也是一種生活上的“補貼”。據瞭解,基地第一批就帶動近50戶農戶增收,並吸納13個貧困人口及部分少數民族且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

  巧融合,多輪驅動強產業

  為了提振農戶通過產業來脫貧致富的信心,大義社區籌劃組建了一個“鄉村振興領跑組”,吸納一大批種植大戶打頭陣、衝先鋒,為鄉村振興“領跑”。“我們就是要發揮黨建在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打造這麼一個示範平臺,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種植大戶吸納成黨員。”朱海燕說。如今,種植大戶積極參與、黨員幹部熱心幫扶已經成為大義社區同心實踐基地發展的重要根基。

  “鄉村振興領跑組”是大義社區“義治理”骨幹黨建品牌的重要內容,也是大義社區“骨幹助治、和諧大義”理念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中的生動實踐。

  在大義社區同心實踐基地旁,一塊書有“大義社區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規劃”的大展板引人注目。總覽全圖,“一體兩翼、三產融合、三生同步”的總體發展藍圖為發展開大局、為民富聚大力。

  “一體兩翼”是總體部署:一體,即以“義治理”骨幹黨建為統領;兩翼,即打造“同心實踐基地——大棚蔬菜項目”和“紅色文化基地——陳文將軍紀念園”兩個輻射帶動示範區,形成以精品蔬菜培育和紅色旅遊為主體的鄉村特色發展之路。

  “三產融合”是實施路徑:以產業為核心,充分發掘農業資源、人文資源、紅色資源,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三生同步”是最終目標:不斷加大要素投入,完善鄉村治理體系,著力構建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的基層治理運行機制,做到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打造成擁有鮮明的產業特色、濃厚的人文氣息、良好的生態環境,兼具旅遊與居住功能的美麗村莊。

  “我們在實施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就是堅持以產業為核心,充分挖掘農業資源、人力資源、紅色資源,形成以精品優質蔬菜種植為核心產業,以紅色旅遊為支撐產業,以親子、文創、度假為配套產業的複合型產業結構。”朱海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