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僧寻道佳作

《秋山问道图》是一幅秋景山水画,远看仰望对山,青葱山林小路,一目了然。近看则如置身其中,艰步存志寻道。画中主峰居中显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法。此画上部顶峰高耸云端,稍下两山合抱,山幽溪畔,曲径连绵,幽谷中藏茅舍数间,舍中有主客对坐,境界清幽,带出了“问道”的主题。

画僧寻道佳作

五代 巨然 秋山问道图,绢本墨笔 165.2×77.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 名家简介:

作者巨然

巨然,五代、宋初画家,原姓名及生卒年不详,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说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为僧,学画山水,师法董源。

后随着降宋遷都南下,巨然也从建业来到京师,居开宝寺为僧。稍后他画名鹊起,曾为度支蔡员外作《故事》、《山水》二轴,之后又在宋朝的最高文化机构学士院北壁上绘制壁画,这成为佳话被当时的文人广传八方。他的绘画技法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

画僧寻道佳作

巨然善工画山水,师法董源水墨一派而有所发展,所作“淡墨轻岚”,擅长表现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之景。其画多用长披麻皴写山,山顶多作矾头,以破笔焦墨点苔,并于水边点缀随风蒲草,林麓之间,布置以松柏卵石,风格苍郁清润。后人将其与董源并称“董巨”,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画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后世影响颇大。存世作品还有《秋山问道》、《层崖丛树》,《烟浮岫》轴等图。

画僧寻道佳作

(二) 名画赏析

构图立意~问道

《秋山问道图》虽然是表现南方山水,但仍然取用宋初典型的全景式山水构图法式。主峰置于画面正上方,形成巨碑式,而画中三边角留白透气。画家是和尚,所以他深明禅理,并且把这种禅理也带进了他的画中。

观此图,虽主峰耸立,却无坚凝、雄强之势,但见柔婉;曲山抱合处,密林丛丛,三二茅舍坐于其中,柴门洞开,引小径回旋,导入深谷;坡岸丘坡,有树群相迎,碎石临流,蒲草迎风。令人幽情思远,如睹异境,巨然山水,平淡奇趣。巨然写山用淡墨长披麻皴,层层积厚,山头转折处叠以矾头,以水墨烘染,苔点飞落间留白,整个画面气势空灵,生机流荡。

画僧寻道佳作

此画中主人被安排在画面的正中心轴的位置,主人与客人盘坐在舍内,可令人联想,画中的客人,也许在请教上山的道,又或是询问开解心灵之道。一个人独自往山上寻道,我想也非寻常事。可能遇过某些心结事没能解决,需寻求帮助,也可能是寻仙问道,提升自我,返本归真。画家是僧人,是画僧,他要表达的内涵,豈我凡夫俗子能深感领悟?而把问道之事放在画中軸的位置,我想这也是巨然心中的理想追求。

画僧寻道佳作

一条弯曲的小山道一直引到茅舍前,竹篱的门是开的,静虚的感觉,好像没有门,总是开着的,体现道法的一种广大。

竹篱茅舍的环境显得清净雅致,披麻皴正好表现这种感觉,墨气清丽、神清气爽、宁寂安详,能给人以禅机,让人有超乎尘世之感,这当是他心境空明的写照。

画僧寻道佳作

茅舍前是清澈的溪流,流水清静,清风吹来,柔顺凉爽,水草扬波,让人感觉到大自然静穆中动息,气机流畅自然。

溪岸上,树木苍翠,虽然没有北方老松的苍古,却也顾盼生姿,显出龙形虎步,神秀苍润。

画僧寻道佳作
画僧寻道佳作

溪流自上而下,滋润着万物。山道由下往上,引领着寻道者。茅舍开门,可以往山上去。往上的山道时隐时现,蜿蜒曲折。

画僧寻道佳作

树石不加皴笔,只用水墨烘染,显得清透生动。山峰石少土多,给人一种温和厚重之感。主峰居上,几出画外。

画僧寻道佳作
画僧寻道佳作

靠近主峰顶有一排排密林,林稍后,隐约可见巍峨的殿宇。

传统的山水画,能“理通神会”,传递山川神韵,能给观者观照自然与天人合一的感觉。

画僧寻道佳作

巨然大胆的以人物为中心,表现画者回归自然、返本归真的精神。但是,仅凭自己的力量是很难达到正法源流,所以画者此画虽以人物为中心,但也不忘在山上画上代表修炼体系的道场,巍峨的殿宇。而上山的道,定然是走向山上的殿宇的。

巨然就是一个画僧,《秋山问道图》中的人物可能是自身的写照。他把禅理带进了画中,笔下的山石,土坡,朴实、庄重而郁秀,他只用水墨技法,以粗而长短的墨线作皴,圆浑的感觉确切地再现了江南湿润的气象,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幽深、润朗的感觉,表现出宁静、安详、平和的静态美感。

画僧寻道佳作

《秋山问道图》在画法上,山用淡墨长披麻皴,画出土多石少的浑厚的质感。山头转折处重叠了块块卵石,不加皴笔,只用淡墨烘染山体,在山的湿凹处飞落苔点,使江南的山显得气势空灵,生机流荡,质感十足。另外山顶中夹着矾头,使皴笔密中“透气”,有以虚映实的效果。

经过赏析巨然的《秋山问道图》中的画意和技法,足以明白为何令后人无法逾越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